摘要: 每年围绕中国国防费,西方政府与媒体都有质疑甚至指责,中国政府历来低调反驳,亦有上百万军迷为中国国防费增长称快。在这些论争和博弈的背后,一个大国发展的路径也逐步显现。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应当本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下在我国的国情下适度合理地增长国防费用。
关键词:国防开支 增长 影响因素 原因
引言
2015年3月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傅莹表示:2015年中国国防费待批准预算为8890.20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808.20亿元,增长10%。在2014年我国国防预算为8082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2.2%。相比较,今年国防预算增速下降2.2%。面对中国军费增幅的下降,世界舆论呈现出不同反应,赞赏者有之,惊讶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除了肯定中国走和平道路的理性声音外,亦不乏例如美国之类的对中国军费公布数据的怀疑,认为我国实际支出可能要比公布数据高出二至三倍。事实上,每年围绕我国的国防支出,西方政府与媒体都有质疑甚至指责,甚至有美国民间论坛中抛出“中国亚太威胁论”。但是,无论是前十几年我国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国防费用还是今年增长10%的国防预算,中国国防支出的总体水平在世界上依然相对较低。中国国防支出的低水平,不仅反映在国防费的绝对值上,也反映在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上。2008年国防白皮书也明确了这个问题,2007年的中国年度国防费相当于美国的7.51%、英国的62.43%。军人人均数额是美国的4.49%,日本的11.3%,英国的5.31%,法国的15.76%,德国的14.33%。从国家国防负担的相对比例看,中国国防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而美国占4.5%,英国占2.7%,法国占1.9%。所以,中国应当按照自己的发展步伐和节奏,按照自己国家安全的需求来安排积极稳妥的发展目标,不必在乎西方挑剔和怀疑的态度,在合理的限度里根据国内外的具体形势增加我国的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定义
国际学术界普遍的将国防支出广义的定义为一个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获取外部安全环境,达成国家目标而进行的所有防务行为的支出,包括国家防务中的所有物资支出和人力资源支出的总和,如支付士兵及相关常规武装力量人员费用、采购军品和支付从民用部门购买的劳务费用等。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国防支出的定义是“国家预算用于国防建设和保卫国家安全的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以及专项工程支出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列出了中国国防支出涵盖的范围:“中国国防费包括:人员生活费
、活动维持费、装备费。人员生活费主要用于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职工的工资、伙食、服装等;活动维持费主要用于部队训练、工程设施建设及维护和日常消耗性支出;装备费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的科研、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中国国防费的保障范围,既包括现役部队,又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并负担了部分退役军官供养和军人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性支出。”
国防支出水平的确定及国防支出的管理
1 国防支出水平的确定。国防支出水平的决定是每个国家的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的首要问题, 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 也是如此。因为, 从理论上讲, 国防支出水平的决定是政府政治决策的结果, 只有符合本国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消费需求,才是有效率的。然而, 国家安全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消费者存在“ 搭便车”动机, 驱使他们不充分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全的消费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在决定国防支出中发挥主导作用, 全面权衡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 并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来确定国防支出水平。
中国军队严格实行“零基预算制度”,每年由全军的团级以上单位对下年所需经费需求进行测算,向上级财务部门逐级申报直至总后勤部。由总后勤部对年度预算需求进行分析测算,汇总编制国防费预算,经中央军委审查批准后提交国家财政部,该预算纳入年度中央财政预算草案。经国务院批准后等程序后,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的人大代表进行审议。人大审议通过后,就形成最终的国防费
2 国防支出的管理。国防支出的管理必须有效的把握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主要是指国防支出究竟多少才合适的问题。如果单纯的从国防角度来看问题,可能就会得出军费开支越多越好的结论,因为充足的军费开支有助于提高威慑力和防御能力。但是,一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是有限的,国防开支数额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从原则上讲,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应该适合各国的国情。国防支出太高则会挤占其它财政支出项目,破坏国民经济中的公私结构比例,从而阻碍了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最终也会削弱国防力量。国防支出比例太低则会影响保卫国家的能力,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无法满足全社会成员对安全的消费需要。在确定国防支出规模时,常用的指标有国防绝对额,国防支出增长率,国防支出占财政收入、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我国的国防支出应借鉴目前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国防预算方面要较快实行“规划计划预算”制度,以促进中国国防经费规模和合理分配。
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
一国国防支出的需求,其决定因素,既有经济的,也有安全和战略的; 既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也受国外因素的影响,总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国家制度和对外政策。不同的国家制度产生不同的对内对外政策,因此形成的全球战略,影响一国国防力量配置。一般来说,实施扩张性或霸权对外政策的国家国防支出必然要比走和平发展道路及防御性外交政策国家的国防费用开支要求更高。以我国为例,我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我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我国政府依据国防经费的增长应当与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国防经费的规模,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投入始终保持合理适度的规模。相较于中国,一向持霸权主义政策的美国在国防开支上无论是在绝对额还是相对比例上都要大很多。
2 国家经济力量。经济实力是影响一国国防支出总量变化的直接的财力基础, 是国防经济得以运行的润滑剂。国防支出是财政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的。因此,国防支出规模首先受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国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或财政支出的规模越大,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越大。
3 国防军事现代化压力。军事现代化技术进步在大力提升军事效率的同时, 也大幅度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研制成本、采购成本和维修成本。从武器装备的研制成本来看, 军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使得新军事装备的研制与开发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幅度上升。从武器装备的采购成本来看,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涌现出许多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器件, 这些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在武器装备中的运用, 导致装备采购成本迅速增长。从而国防军事现代化对国防支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国内外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由于国防支出主要是用于防御外敌,因而同国内政治似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国内政局是否稳定,各地区之间是否协调,各民族之间是否团结,老百姓对政府的服务是否认可等,实际上会影响到国防支出的规模。至于国际局势对国防支出的影响,则是不言而喻的。影响公众国防需求的因素是外生的,国防实际上是两国间或多国间的一种博弈行为,在这种双方或多方博弈均衡中,一方的行为取决于他方。如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虽早已结束,战争的危险却依然存在,因为“热战”虽已停止,“冷战”却紧锣密鼓地进行。处在这样紧张的国际环境中,各国无疑都要做好准备,或准备侵略,或准备反侵略,使国防开支居高不下。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虽然局部战争仍然存在,但战争的危险毕竟日趋减少,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曾掀起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裁军活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国防支出大多相对减少。这说明国防支出规模与国际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国防支出的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坚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投入始终保持合理适度的规模。中国国防支出在总量上是不断增长的,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1 第一阶段:1978—1987年,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建设处于低投入和维持性状态。国防费年平均增长3.5%,同期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4.1%,国家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10.4%,国防费占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4.6%和14.96%下降到1987年的1.74%和9.27%。
2 第二阶段:1988—1997年,为弥补国防基础建设的不足和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需要,中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国防投入。国防费年平均增长14.5%,同期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20.7%,国家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15.1%,国防费占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继续下降。
3 第三阶段:1991—1995 年,恢复阶段。80 年代国防支出下降,使中国国防建设与发展因资金紧张而出现停滞,军队只能依靠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以填补军队建设经费的不足,这种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是以牺牲中国军队正规化建设和军力发展为代价的。20 世纪90 年代初国家意识到国防预算经费的不足对国防建设的危害,逐渐增加对军队的投入,国防支出开始缓慢增加。
4 第四阶段:1996 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由于世界新军事技术革命推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风起潮涌,世界主要大国为加速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的军事转型增加了军事投入,大幅度提高了军费支出。中国在世界大环境下也开始大幅度增加国开支,中国国防实际开支连续十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还是建国以来少见的,但在今年3月份给出的国防预算增幅降至7.5%。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1978年后,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强调国防要服从经济大局,国防建设处于低投入状态。如果考虑到1979—1989年期间,全国居民物价总指数(CPI)年平均上涨7.49%的因素,这段时期的国防投入实际上是处于负增长状态。因此,1990年后的两位数增长,主要是为了弥补前期国防基础薄弱的补偿性增长。
国防支出增长的原因
无论我国国防支出预算是高是低,西方国家及媒体都有质疑和指责。在过去连续十余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国防开支,西方国家抛出“中国军事威胁论”,而面对今年我国增幅降至7.5%的国防开支预算,西方又质疑我国军费存在隐性开支。当然,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我国的国防开支不应受到他国舆论的影响,应当本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下在我国的国情下适度合理地增长国防费用。近些年来以及未来的年份里,我国国防支出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 日益增长的国防建设使命。我国幅员辽阔, 陆地边界线和海岸线长,地面接壤和隔海相邻的国家多, 所处地缘战略环境复杂。这要求我国军费投人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另外,应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任务显著上升, 包括打击公海匪徒、抗震救灾以及国外维和,例如近几年常有发生索马里海盗事件以及国内外地震救援,解决这些新问题,每一项都需要增加相应的经费。
2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面临着分裂威胁时,都要增加军费,而中国正面临着台独、藏独和疆独的威胁。虽然大陆一直以来对台湾坚持和平统一的政策,但是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因此,无论现在大陆同台湾的关系是否见好,都应该在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同时, 做好应对不测的军事准备, 把“ 以武止独” 作为维护祖国统一的最后手段。而面对并不安分的藏独和疆独分子,我们也不得不加强军事准备,这都要求我们增加国防支出。
3 军事技术发展成本的需要。一国要提升军队现代化水平, 都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进口一些高新技术装备。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防范和遏制中国崛起, 在对华出口军用技术上卡得很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现代化国防, 必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而我国高新技术能力较低、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自主研制先进武器装备, 所需成本相对较高,而进口高新技术装备所需的资金更多。
4 推进军事变革。我国的国防现代化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相差15—20年。面对世界军事领域变革迅猛、竞争激烈的现实, 我们只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适当增加装备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经费,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防卫能力,使我国现代化的军事防卫能力得到增强, 实现和平发展才能有安全保障。
另外,中国增加的国防费,还主要用于:1.提高军队人员工资待遇。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的同时,保证军队人员工资水平能够同步提高。比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统一的调资政策,提高军官、文职干部、士官工资标准和义务兵、供给制学员津贴标准,以及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2.进一步完善军人社会保险制度。2003年12月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解决了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补贴待遇问题。3.保障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国再次裁减军队员额20万,相应增加编余人员退役安置等经费开支。4.加大军队人才建设投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军队院校条件,委托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确保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5.应对物价上涨需要。针对食品、建材、燃油等价格上涨影响,相应提高伙食费和与官兵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费标准,增加军队教育训练和油料购置投入,改善边海防部队、边远艰苦地区和基层部队工作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1.《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2.王国清 马骁 程谦 《财政学》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3. 张丽军,张翠平 《浅析1978年以来中国国防支出的变化趋势》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3期
4.王世生 《影响国防支出需求的主要因素探讨》 军事经济研究.2004.5
5.王慧岚 《国防支出政府决定论》 军事经济研究.2003.6
6.付立群 《细析国防支出增长》 瞭望.2007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