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10:17:40
文档分类: 保险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382
目 录
一、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一)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模式
2、土地养老模式
3、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4、集体养老模式
5、社会保险模式
二、我国农村现行养老保险模式的问题
1、家庭养老
2、土地养老
3、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4、集体养老
5、社会保险
6、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
7、人口老龄化加快
8、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足
9、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低
10、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11、贫富差距逐年拉大,为今后的社会发展埋下了隐患
12、传统观念的影响
1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
三、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特点
1、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农村养老立法
3、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加大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对农村老年人的救济力度
5、加强对贪污腐败的治理
6、加强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大力提倡尊老爱幼
进一步规范提高社区养老
8、创新养老模式,改变单一养老模式
9、大力发展农村老年福利事业 励多样化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立
 10、改善外部经济环境

内 容 摘 要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及传统养老基础的削弱瓦解,我国农民的养老问题不断的突显出来,养老问题是目前压力最大,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改革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是解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一、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一)、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模式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思想,在儒家“孝”文化的熏陶下,赡养老人的观念在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即使经过了几千年的变迁,这一观念依旧是中华儿女内心中一种潜在的责任和义务。
土地养老模式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农民而言,土地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是一切生活的来源和依靠。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土地更加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村老人赖以养老的保障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进步,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在东部发达地区开始增加。储蓄养老逐渐成为部分富农的选择 。
集体养老模式
集体养老是旧集体经济的遗留,是在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的养老保险。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
社会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模式又有老农保和新农保。1992年,民政部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为农村社会保险开了先河,也就是所谓的“老农保”。该方案中,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有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即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二、我国农村现行养老模式的问题
1、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持续性已经出现明显的危机。首先,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许多家庭出现“421”甚至是“821”结构。即一对夫妇需要赡养四位老人,甚至是八位老人,老年抚养比甚高;其次,青年人传统的尽孝观念淡薄,传统孝道支撑的家庭权力架构崩溃。受外部文化影响,农村年青一代对传统尽孝职责的认识逐渐趋于平淡,打老、骂老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其根本原因仍是家庭经济拮据、老人赡养负担过重,导致子女间义务承担上产生分歧,从而使老人与子女以及子女之间关系紧张。
2、土地养老
土地收入是中国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基础,但是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土地养老的功能严重不足。一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只有1.52亩耕地,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在国际警戒线0.8亩以下。据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家庭平均承包土地6.8亩,平均年收入2659.7元,农村老人在70岁时仍有30%左右的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将土地承包视为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的制度安排或用它来替代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显然不能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近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也较大,基本抵消了农民因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带来的好处。二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有土地大量被征用。所以,土地仍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收入。
3、个人储蓄养老
商业养老保险只是为有能力支付保费的富农阶级服务,不能普遍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而且目前各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推出的险种保障程度低、费率高、险种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农村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甚至不如在城市投保实惠。
4、集体养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养老只在少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南方地区继续存在,覆盖范围极其有限。其经费来源主要是靠乡统筹和村提留,大多数地区只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存,农业税与村提留征缴的取消,使经费不足危机浮上水面。
社会保险
 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定的养老保险模式的缺陷《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定的养老保险模式虽然在增加透明度、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促进农民储蓄意识、改变农民的家庭观念和生育意愿的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实质上“完全积累、自我平衡”式的商业储蓄保险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一是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后制定的。其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
二是国家重视不够,养老保险滞后。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甚重视,投入很少。
三是自给来源不足,吸引力小。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集体补助不到位或数额太少,或只在部分地方或部分人身上得到体现,国家政策扶持相当有限。
四是基金增长速度慢,入不敷出。基金增长速度跟不上养老金发放的速度,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农保基金入不敷出,出现负增长。
五是违规存放农保基金,造成巨额损失。一些地方将农保基金违规存入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的因经营不善亏损破产,致使存入的农保基金无法去取出造成损失。
7、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而占我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基本没有国家倡导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足1%,而且,制度执行存在地区差异,总体水平不均衡。 
8、人口老龄化加快。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14亿人,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9、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足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足从资金的来源看,通常是个人、集体(或企业)、国家各投入一部分,并且国家的投入应占最大的比例。当前我国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投入严重不足是造成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国家的财政资源有限,导致目前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窄、保障程度有限,无法普遍惠及广大的农村人口。
10、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低 
国际上通行的方法一般是社会保险基金应遵循征缴、管理和使用相分离的原则,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从而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但是,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却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机构,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大部分的社保基金是有当地的民政部门独立征缴、管理和使用的,在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而且民政部门又是受当地政府管理的。所以,在中国,社保基金被政府挤占、挪用甚至贪污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有些情节比较严重,使得农民的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
11、贫富差距逐年拉大,为今后的社会发展埋下了隐患
农村的发展一年不如一年,城市的发展却一年比一年好。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在出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后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有项调查表明,进城务工者中有82.4%的单位不为其交纳养老保险,比“城里人”(46.1%)高出很多由此表明,进城务工者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整体水平很低。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力度应加大,应该维护社会公正,切实地保障农民权益。
12、传统观念的影响
按照目前的调查,现在乡镇福利院发展比较好,但是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尽管费用高),但很难替代精神安慰,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把老人送去是不孝,三是老人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环境到陌生环境居住。
1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保障管理分散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机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上看,部分地区将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农村职工的社会保障统筹归劳动部门管理,医疗保障归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村养老和优抚救济归民政部门管理,一些地方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也建立了社会保障办法和规定,有的地方保险公司也搞了保险、妇联、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办理各种保险,与民政部门竞争。由于这些部门所处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这样是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三、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应该加快建立全覆盖、低水平、保生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观念上要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制度转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建立三方筹资方式。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农民个人账户,以支定收,个人缴纳,集体资助,国家按比例补贴,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养老立法
一项政策、一项制度,要想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政府首先就应明确其法律地位。根据有关部门的一些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城镇的养老保障体系已经构建的日趋完善,并且发展势头也比较良好,而农村的养老保障却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没有建立与农村老年人养老有关的法律来规范,开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事业,但是这些法规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所以目前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特别是要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出详细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老有所养,颐养天年。立法应坚持的原则:(1) 保障范围和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2)城乡有别原则;(3)家庭保障与国家保障、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4)权力与义务相一致原则;(5)强制保障与自愿保障相结合原则。立法内容: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内容(1)保障对象;(2)保障项目;(3)保障水平;(4)保障基金的管理;(5)法律责任。
3、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重要的配套制度,就是强有力的大病医疗保障。虽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当前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养老保障,而是医疗保险。如果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就必须真正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政府应逐步降低重大疾病的起报点,加大疾病的报销比例,让老年农民能看得起病,真正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4、加大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对农村老年人的救济力度 
   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5、加强对贪污腐败的治理 
   国家的不少惠农政策被当地政府歪曲,补助金被擅自截留。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平时缺乏政府关怀,普遍对政府不作为不满。      
6、加强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大力提倡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目前在不良文化的冲击下,农村尊老、养老出现一些退化现象,应该加强宣传建设,重塑道德模范。      
7、进一步规范提高社区养老,加大社区养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社区养老的福利
8、创新养老模式,改变单一养老模式
对于老年人而言,选择一种最适宜于自己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以“土地养老”为经济基础,以“家庭养老”提供居住条件和精神抚慰,以“社区服务”提供看护照料的农村养老模式使自己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让自己满意、子女安心的养老模式,才可以说是最佳选择。老年人需要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状况、思想观念,并结合子女的工作、观念、经济等各方面状况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最佳养老模式。
9、大力发展农村老年福利事业 励多样化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立 
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养老领域,鼓励开办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多样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减免征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促进其发展。
10、改善外部经济环境
 当前进行养老保障建设,首先要为城乡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创造经济、社会等条件。第一,有步骤的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一般趋势,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它是在农村推进现代化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二,深化农村内部改革,实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与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参与现代社会养老保障自制度的能力;第三,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发展,创造在农村推行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整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以促进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向现代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第四,促进金融市场改革。为配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开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应该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创造良性的投资环境。其次,伴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一步进入到金融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的发展完善,从而反作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其投资的安全性和收入性;第五,促进配套税收制度改革。通过国家、集体,以及乡镇企业筹集集资金而非农民自己缴费的方式为农民建立非缴费养老保险。如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不便于社保部门直接收取保费的情况下尤为有效,而且也便于国家财政直接划拨非缴费养老保险款项。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
[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浅析 李军辉
[3] 浅析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
[4] 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峰云
[5]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查海洋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中资财险公司营销渠道变革研究 下一篇我国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变化及..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