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完善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完善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10:09:44
文档分类: 保险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完善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352
目 录
一、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界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六、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内 容 摘 要
我国在2000年正式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后的几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在人口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老龄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不仅使社会的劳动力人口下降,更是对我国的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挑战,这将会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尚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将更加不堪负荷。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务之急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发展趋势和原因分析,接着介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着重分析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建设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体系;人力资本投资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完善
我国在2000年正式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后的几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在人口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老龄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不仅使社会的劳动力人口下降,更是对我国的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挑战,这将会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进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并最终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界定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足到生产力过剩的一个过程。人口老龄化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需强调说明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才是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三)、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基数大,并且每年的增长速度快,说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但是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巨大的人口和辽阔的地域,以及特殊的国情,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我国在2000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根据国家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在2051年突破4亿,并且2051年以后将较长时间内保持在3到4亿左右。
(二)老龄化发展迅速;
老龄化的速度通常用一个国家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5%提升14%到所经历的年数来衡量。法国从1864年开始到1979年完成这一过程,期间一共经历115年;瑞典从1887年幵始到1972年完成这一历程共经历了85年;美国从1942开始预计将在2014年完成这一过程,共计将用72年;我国的老龄化步伐是非常快的,完成这一进程大概只需27年,并且在达到这个阶段以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会保持着较快的速度。
(三)人口老龄化地域差异巨大
人口老龄化跟经济发展水平是正相关的,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性差异是相适应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比东部发达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慢很多。宁夏是在2012年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而东部的上海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两者之间相差了30多年。我国在2000年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时候,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的省份共有14,其中最高的三个上海、浙江、江苏分别为11.5%、8.84%、8.76%,而此时西部的西藏、青海等省市只有4.2%。
(四)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越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年到城市里面打工就业,导致农村里面留下的老年人口较多。中国目前的状况的农村的老龄化水平比城市高个1.24百分点,相关预测显示,这种情况将会持续到年。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男性老年人口数量少于女性
目前,男性老年人口数量比女性人口少464万人,根据较权威的预测,在2049年这一数值将会达到最大,到时候男女人口的数额相差将会达到2645万人。在2049年以后,我国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老年人口少的数值将会稳定在1700-1900万人。并且在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少的部分,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到了50%-70%。
(六)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人口老龄化
国外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这种情况,是一种富足与老化同步进行或者先富足后老化的过程,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我国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一种相反的未富先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这样社会在应对老龄化时压力还很大。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结果。人口转变表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由双高水平逐渐下降到双低水平,起初死亡率下降,随后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时加速,随后减慢,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寿命延长方向发展。经济学家们并不满足于人口学家仅仅以出生率、死亡率和寿命来解释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他们更关心人口学指标变动背后的经济学原因,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最先认识到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但其后人口持续增长的事实证明“马尔萨斯陷阱”并不存在。随后,贝克尔以家庭生育决策的微观视角分析了生育水平的决定因素,认为生育水平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最近的研究将人口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中,这类研究将生育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技术进步结合在一起,分析了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可能达到的各种均衡,指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最初引发人口数量上的增加,一段时期以后,经济增长的人口效应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年龄结构的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劳动力供给和技术进步会产生不利影响,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储蓄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技术进步变得缓慢,按照索洛模型的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使稳态增长率下降。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宄报告》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有超过4亿的老年人,老年人占比将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还会有个井喷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因此遇到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生育决策的改变,三是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均寿命。应当强调的是,人口转变和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人口转变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同样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国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遵循世界人口发展趋势而下降,只是这一过程会漫长得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会漫长得多。
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一向以家庭生产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家庭担负着生产生活的各种职能。一个人从生到死完全依靠家庭,离开了家庭将会无以为生,家庭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主要依托和发展的基础,老年人的生活也要依靠家庭成员的支持、帮助和照顾。家庭是我国近现代之前老年人唯一的生活保障。
(二)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式建立了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在刚开始起步阶段,我国对最基本的养老保险支付条件、缴费率以及养老金待遇进行了全国的统一规定,国家对全国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基本上达到了一定有意义上的全国统筹。但是随后的十年文革对国内的各项制度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刚起步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例外,在艰苦的文革期间全国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停用,主要就是靠企业和集体的保障,那个时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集体保障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的养老保险制度
从80年代开始,我国着手进行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建工作,在几年时间内建立了一种“现收现付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是用现收的保险费用来支付当期要支付的养老金,这种制度基本不会有结余,养老保险基金也没有累积,但是没有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时候,支付压力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国根据国情幵始建立了一种部分积累制,即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的统账结合制度。
同时我国养老保险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巨额转制成本无法化解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在把单一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制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模式(也称统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被称为转制成本的巨额成本。根据不完全统计估测,我国目前的空账规模大概在3万亿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我国养老保险的这种“空账”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空账”规模会越来越大。
(二)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管体系不完善且基金增值困难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以上海社保基金案为代表,各地养老保险基金被私自侵吞挪用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这种案例每每都涉及巨大的数额,这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经常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钱和权没有分离,养老基金的运营和监管都是某个特定的政府部门,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部门说了算,这种制度很容易滋生各种腐败问题。
(三)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各地制度差异大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该通知里面推荐了两个内容差异很大的实施办法,其实这种情况是由于国家劳动部和国家改革设计部门一发改委的观点不一致导致的。该通知推荐的两个办法可以由各地自己选择,地方甚至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这导致了全国出现了上百种改革方案。由于劳动部与财政部在基本养老保险费征收制度上的分歧,全国出现了各地自行确定征管机构的情形。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各种办法规定制止了这种混乱的局面,但由此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小,导致如今全国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比较低,各个地方的制度差异还很大。
(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仍没达到全民覆盖,地域和阶层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也高。不同地区养老保险覆盖率差异,还要受到地区开始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时间和具体政策差异以及当地政府的态度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努力程度影响。
六、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政府应立足当前,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劳动者尽可能地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还要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争取为劳动者提供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同时,在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时,不仅需要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入手做出相应地调整,而且还要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综合地考虑和调整。
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当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从总体上看并不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在国有、集体单位以及外资单位的正式就业人员中的覆盖率是较高的,但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在国有、集体单位和外资单位中的非正式就业人员、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以及个体经营者中的覆盖率很低。对于城镇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首先要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合理的、单位能够承受得起的费率标准;第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欠费逃费的单位要依法从重处理,以起到警示的作用;第三是要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加强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设计强制性的、但灵活的、可携带的养老保险,以方便劳动力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转轨接续。
其次,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扩大就业,抑制职工的提前退休现象的出现,提高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增加个人养老保险金缴费年限从而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缩短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限,缓解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 
再次,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必须有效地进行投资运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否则,利率调整、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会使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贬值,直接影响保障对象的利益,也会给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困难。
(二)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多主体、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压力的一条途径。
1、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本企业职工在退休之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是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补充。
2、提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条件下,实行个人自愿原则,个人自我积累的养老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通过在银行储蓄和参加商业人寿保险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以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
(三)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
未来适龄劳动人口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而逐渐缩减,以技术进步来替代劳动力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技术进步通常被认为来源于研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政府应增加对研发的直接投入,并采用鼓励企业、大专院校进行研发投入的政策,以促进技术进步,抵消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下,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及加大对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险的带来的冲击。
参 考 文 献
[1]张松《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3]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3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世纪抉择一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年版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试论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 下一篇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