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10:03:38
文档分类: 保险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657
目 录
内容摘要……………………………………………………………………………2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和特点………………………………………………3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定义……………………………………………………3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3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3
(一)计划生育政策………………………………………………………………3
(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4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4
(一)什么是养老保险制度?……………………………………………………4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4
四.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解决方法……………………………………5

内 容 摘 要
本文根据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分析了我国产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阐述了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从国家、社会、个人及参考国外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和办法。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30年,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了。人口老龄化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到21世纪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与西方国家是有差异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做好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本文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角度去分析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和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按国际通常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国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国人口总数的7%,作为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符合以上两条,则该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基数大,发展快。201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从发布的数据看,我国总人口13.1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至14%,法国用了115年(1865-1980年),德国和英国用了45年(1930-197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
第二个特点是我国是在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按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5岁人口比例达6.96%,60岁人口占10.3%,按国际惯例衡量,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名第112,人均GDP945美元。即使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因此在2000年我国还远不是发达国家。
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30多年了。我国长期保持较低生育率,要维持人口相当于上一代不增长也不减少(世代更替),中国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需要在2.3以上。但中国1990年之后就已经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中期只有1.3左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证实生育率只有1.22。如果一个时期婴儿出生率大幅下降,则在未来几十年会出现人口结构的失衡,即中轻年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的现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1]
(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完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比如,解放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为40多岁,50年代为50多岁,90年代则达到70岁,至201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6岁。
综上,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国家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而艰巨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老年养老问题的重要政策,但在新形势下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情况了。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养老保险制度?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退体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工作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筹集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金不足以负担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保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老年人退休后,工资中断,如果年轻时没有储蓄,退休后生活会陷入困境;老年人还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消费者,要支付大量的医疗开支。
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交和财政补贴。由于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缴交保险费的人数越来越少,同时原来的积累逐渐减少。因此造成收支不平衡,收不敷支。[2]
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许多企业存在欠费、逃费现象,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同时,由于个人账户部分和社会统筹部分资金混在一起管理,于是出现了 “挪用”个人账户基金来填补养老金支付空缺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以缓解就业压力。这样过去那种从所有制上把职工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保险制度与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目标不适应。
由于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人们购买商业性人寿保险。
四、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必须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易富贤日前在接受腾讯文化独家专访时指出,这一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突破重重阻力和人口学家理论恐吓,废止了为时三十多年的一胎化,是‘人口再生产’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说明我们的制度还有自我纠正能力、还有活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应该果断停止计划生育,并在经济和文化体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打破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文化惯性和经济惯性。”
 (二)扩大基金来源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国际上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支付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有三条主要的融资渠道:第一,国有资产的转移。对于我国而言,完全依赖国有资产转移来满足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是不恰当的。因为国有资产转移收入受到国有资产的规模和质量、资本市场吸收能力以及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第二,在继续实行财政收入增量3%转入养老保险基金政策的同时,开征新税种或提高某些税收的税率。政府可以运用政府的强制力增加新的税收以平衡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但是,这些税收只适用于对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消化和吸收。第三,发行特别国债。发行长期的特别国债是政府支付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又一条可行的筹资渠道。[4] 
 (三)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四)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第一,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第二,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以确保其保值增值。
(五)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一项社保计划应该和能否覆盖哪些人群,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所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养老保险应逐步全面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的群体,而农民工正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庞大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该立即建立有关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因为一旦农民工为社保网络所覆盖,他们才会有"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父母辈老人的福利水平问题。[4]
(六)从全局出发,统一和规范各省养老保险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适应的环境必然会不断发生变化,适时适当地规范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养老保险政策而言,当前最主要任务是统一和规范。一是要以职工就业与否为标志,统一单位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适应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不分所有制、不分单位性质、不分职工身份,统一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对于“农转居”人员、失地农民,由于其没有就业,从养老保险就业关联的理论来说,不应把他们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由于经济发展和行业的差异,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是一种普遍事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推行和年薪制的实施,已经突破了缴费基数的上下限,下限突破了60%(最低工资标准大体相当于职工平均工资的35%),上限突破了100%。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应与工资制度相适应,并以此为依据对缴费基数区间作适应调整,建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缴费基数下限,缴费基数的上限也可适当提高。三是统一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最主要的是要统一个人帐户记帐比例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系数。在缴费比例统一后,个人帐户的记帐比例要全部统一到8%,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要统一为1.2%,同时调整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统一以市县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础养老金的基数。[5]
(七)加快地方立法,实现养老保险法制化。由于没有养老保险法,许多省份养老保险至今仍然没有摆脱依靠阶段性政策规定开展工作的被动局面。由于没有养老保险法律作为制度保障,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养老保险法律关系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广泛的认同,甚至没有受到养老保险利益合法享有者的自我尊重。不同时期的养老保险政策指向留下了不同的政策台阶,人为地增大了解决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不同属性矛盾的难度。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发展由于无养老保险法律导航面临着偏离制度目标的风险。养老保险立法拖延的时间越长,今后养老保险法律规范各地政策调控范围和管理领域的难度就越大,历史遗留问题就会越多,政策台阶落差就会越乱,社会负面影响就会越大。
(八)建立扩面征缴机制,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扩面和征缴,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推动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扩面征缴的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从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调动征缴者的积极性,约束缴费者的行为。一是要建立扩面征缴的经济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各部门扩面征缴联动机制,形成扩面征缴的合力。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规范扩面征缴程序,落实各方面,包括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扩面征缴责任,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不到位的情况下,劳动保障监察必须立即进行行政执法,行政执法仍到不了位,应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三是落实扩面征缴强制机制。认真执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依法扩面征缴。
(九)完善省级统筹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省级统筹的作用。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行省级统筹涉及到各级政府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调整,省级统筹的实施难度很大。只有建立健全省级统筹运行机制,才能保障省级统筹的正常运转。[6]
(十)强化责任机制,促进养老保险的长效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从侧重经济政策转为侧重社会政策,从热衷于投资性领域转为投资公共领域,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后,各项建设性资金已经采用社会化的办法筹措,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应按照国发42号文件的精神,通过固化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财政预算安排来解决,地方财政用于养老保险的支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一定的比例。
(十一)参考国外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措施。比如欧洲的“福利型”养老保险制度,福利型养老保险过分强调了普遍性和福利性,即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盘保障。最突出的是养老保险费支出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数字庞大而呈现刚性上升趋势。像瑞典为19.48%,比利时为21.715%。“社会共济型” 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共济型”强调“选择性”和“个人责任”原则,主张支付标准和个人收入、交费相联系。 “个人储蓄型” 养老保险。以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为代表。其特点是国家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交费,以员工个人名义进行储蓄。以上几种方式有其优点,也面临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参考借鉴。
总之,养老保险改革涉及中央、地方、企业和每一个职工的利益,关系到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财政的稳固和可持续性,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

参 考 文 献
朱青. 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周建再.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
崔少敏,文武.补充养老保险---原理、运营与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于明霞,邓宇.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于克宁.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6
龙梦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保险对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作用.《保险研究》.2007.8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对策 下一篇我国产险保险公司经营现状与问题..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