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人生短暂,退休却不休 。。。。。。。。。。。。。。。。5
我国的人口问题。。。。。。。。。。。。。。。。。。。。6
老龄化的人口问题是退而不休的原因之一。。。。。。。。。6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6
企业选择老龄人的原因。。。。。。。。。。。。。。。。。7
啃老族。。。。。。。。。。。。。。。。。。。。。。。。7
啃老族影响到退休父母的生活质量。。。。。。。。。。。。7
另一种啃老。。。。。。。。。。。。。。。。。。。。。。8
家庭“保姆”。。。。。。。。。。。。。。。。。。。。。8
421家庭。。。。。。。。。。。。。。。。。。。。。。。8
退而不休发余热。。。。。。。。。。。。。。。。。。。。10
空巢老人。。。。。。。。。。。。。。。。。。。。。。。10
农村老人缺乏养老金而工作。。。。。。。。。。。。。。。11
归纳退而不休折射的问题。。。。。。。。。。。。。。。。11
关爱老人及总结。。。。。。。。。。。。。。。。。。。。12
内 容 摘 要
人人都理所当然“坐享其成”把自己的晚年安顿好。
然而,在现今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退休人员都闲着过日子,因为,即使他们已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仍然工作在劳动岗位上,仍然辛勤认真工作。为何,社会上回出现这种可以享福却不去享福,可退却而不休的奇怪现象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啃老族的出现,历史遗留的421家庭架构的问题,空巢老人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重新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
为何退了还不休?
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可在我们身边,一些已经退休的熟人和老年人却没有退而休息的需要,他们还在用不同的方式继续工作。写道这里,真的让人觉得疑惑,面对这安逸的生活,一些老人却选择了退而不休,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涯。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老人放着福不享,辛苦一辈子,眼看可以享两天清福了,却又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这是为什么?而且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正是给年轻人让开跑道,让他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为什么要凑这个热闹呢?首先,我们先来计算一个式子,假设人的一生有八十年的寿命,在身体安康,生活平安地度过一生的情况下,那他的前二十五年的时间是读书,按照2018年新出台的退休年龄规定,六十五岁退休,则二十五岁以后的四十余年都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六十五岁以后的十五年则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按时间的比例看,退休后的时间占据人生长度比例不多。奋斗读书、辛勤工作大半生,人人都理所当然“坐享其成”把自己的晚年安顿好。
然而,在现今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退休人员都闲着过日子,因为,即使他们已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仍然工作在劳动岗位上,仍然辛勤认真工作。为何,社会上回出现这种可以享福却不去享福,可退却而不休的奇怪现象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我国当今的人口问题情况。在全球大国当中,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据相关的统计表示,中国人口增速为每年570万。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参考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按照中国过去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
就目前社会人口比例来看,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的严峻问题,总的来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成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早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生育率降低,同时很多的因素导致我国新生儿逐渐减少,青壮年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需求不断的提高,被满足,人民养老条件也不断提高;再一方面,现代医学水平技术进步,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延长。
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造成了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这因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需求,要求去、不得不去选择这一批年龄稍大或者退休人员。企业和年龄稍大或者退休人员建立的劳动关系,或多或少是因为下面原因:1、老员工在企业中做出了多年来的劳动贡献,在没有硬性的规定或者劳动者没有自我提出退休的情况下,企业选择默认与年龄稍大或者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员工继续劳动关系。2、一般来说,人口老年化必然带来在劳动力人口中,中年和中老年劳动者的比例增加,也就是知识和经验积累较多的熟练劳动者的比例增加。他们有较深广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技能或工作经验的积累,对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技术改造,传授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作用。
老员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除了他们为企业贡献了长时间的劳动以为,留下来的老员工对企业来说,他们都有经验组,管理能力强,技术过关、稳定的能力,或者是对于技术层面的操作因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而不得不选用老员工的情况。又或者对于企业来说,与老年员工建立劳动关系,也是有好处的。对于大部分老员工来说,他们都是务实的,忠诚的;他们很少或者没有更多的去比较,他们更愿意地踏踏实实地在岗位上为企业提供技术及劳动力,这是“退而不休”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除了上述讲到的口老龄化的问题,啃老族的出现而也是导致老年人继续工作直接原因。社会本应该不断的向前发展,对人文明要求也是不断提升,古今传承,中国文化、道德推崇孝敬长老,赡养父母是年轻人的一种担当。而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
但时至今日,某一群体的出现,使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着,他们有一个专属名称——啃老族。啃老族又名吃老族或者傍老族。它们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这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啃老族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也直接暴露了啃老族一个最重要的危害性,就是它会严重侵蚀家庭经济,尤其是父母的养老基金。因为这批啃老族的父母一般都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或者已经退休,收入水平已经很难再提高,家庭财富的积累速度已经严重放缓,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而是啃噬父母长辈的“血汗钱”。
现在五六十岁的老人,由于年代和生活习惯原因,一般都非常节约,储蓄率很高,但老实说,他们的退休工资和社会福利保障部分并不高,甚至大部分人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资水准。这些父母把本该用于自己养老的钱,拿出来给孩子做零花、做各种支出等,这样就破坏了父母的有序支出状态,很容易使得父母和孩子一起变成“月光族”,严重影响父母未来的退休生活质量,并成为家长难以释怀的心理负担。面对着这一类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能力差,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子女,年老父母不能不管,又只能一味去满足他们,继续去“抚养”他们超龄孩子,所以只能“重操旧业”,继续努力攒钱养家活口,迫使年老人或者退休人员重返工作一线上以维持家里啃老族的日常开支和费用负担......
还有的一种啃老,不是孩子不愿意工作,只是就业难收入低,而在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大于工资增长的速度的时候,年轻一辈备受压力而不得不去啃老。在中国,祖祖辈辈都为繁衍后代去壮大自己的家族,所以,当孩子到了适婚年龄,孩子没有找到对象的,父母会发愁;当孩子找到对象的,父母也是发愁,因为现在孩子结婚,最低配置就是有车有房子,孩子刚出来社会工作,工作不多,收入不高,积蓄不够,要成家立室,往往要劳师动众,拿出父母的存款。这种现象实在普片不过了,或你或我,也是这样的过来,不得不啃老。但是这样的啃老,父母也是很乐意。在部分家庭里,当年轻人的困难成了全家人的困难、当白发不得不与黑发共同承担生活压力时,也是促使有部分退休老人出来谋生。更有的在一些爷爷奶奶工作养孩子,养孙子情况也是有的。
面对上述的第一种消极啃老,大部分来说,都是家庭的教育的一种缺失和父母的溺爱和百般呵护所导致,其实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爱他们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让他们多点去锻炼,去吃苦,从小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对家庭的观念的教育,这才能让他们更有担当。在以后的某一天,当他们羽翼丰满的一天,有足够的能耐去展现自己的同时,也能为年迈的父母、相爱的伴侣、可爱的儿女撑起一片天,这才是长大成人。而第二种的啃老,在现时社会当中,可能也是无法避免的吧,无论父母有无条件、能力,父母都是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的终身幸福慷概解囊,这就是爱。当然,我们提倡的更多的是放手让孩子独当一面去面对自己生活。
还有一种,也是退休老年人最普遍的“工作”,他们从家长变成的家庭“保姆”,为儿女承包了他们的家务,例如买菜烧饭,打扫卫生,晾晒衣服,带孙养孙等。付出了如此的“服务”,有工资的也算好,没有工资倒贴的也是“义无反顾”。这里也是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新时代的一批年轻人普遍懒惰,自理能力相对差,这是以娇生惯养方式培养这代年轻的父母,正在付出自食其果的代价。
另外一个是421家庭的无奈之举。"421家庭"模式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家庭结构组成: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和至少一个孩子的家庭压力 。而独生子女规模的迅速扩大让“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情况,估计到2050年,0-14岁的人口数量只占整个人口结构中的9.56%,而65岁以上的老人却会占到30%。再这种家庭结构里,两个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在现在物价上涨神速的社会里,工作压力大,经济条件跟不上物价上涨节奏,生活条件自然受到约束。面对着自个儿女的亚历山大的工作生活压力,面对着孙儿女因为父母工作而的无人顾及,老年人主动去为家庭继续付出,或为化身为“家奴”,或出来工作为家庭帮补家计也是迫不得已。但是我们要清楚,虽然现在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国家的经济陷入了暂时的紧张和困难。作为年轻人,有必要竭尽全力,努力想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大力发展民生和经济,为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退休政策而努力奋斗。而且我们是不是也不能忘记:我们都有或者曾经有过老人,他们也是一宝,在确保他们休息权利的情况下,让他们有偿或无偿参预到我们的建设事业当中,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加繁荣昌盛!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来关注退休的老人,让他们有信心和热心来一起与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国有一老,就是国家的福气。
而有一种退而不休,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没有经济的压迫感,他们在退休以后继续选择工作只是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这是他们的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他们往往不追求工作上的得与失,获得的多与少,而是认为勤奋与自我奉献,一直都在追求。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勤”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赞誉。正是应为保持这这一份生活态度,这些退休的老人不愿意放弃工作,他们认为他们还能继续工作。
也有一种工作的老人,他们被称为“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完全概括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工作也是让他们可以“排忧解难”。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很多老人退休后不愿意主动走出去接触社区,参与活动,导致心理和精神状况出现问题。从心里方面来说,退休后的老人容易感到失落感、孤独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作为老人本身,应该积极调整心态,远离、防止退休消极情绪,还有没有做好准备的退休老人,要从思想上转变,退休属于新的生活,老人要放松心情,做一些力所能及、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从新找回自我,丰富和完善退休生活,以平常心对待退休。其实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不休,老年人选择一种能够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提供晚年生活习惯,对于社会,对于家庭,都是美好和积极的。
以上的多种退而不休多指是享受养老金待遇且仍然从事就业活动,而下面的情况就是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继续从事就业活动。根据2011-2012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估算,全国45岁及以上劳动者中"退而不休"劳动者已经占到35%,规模总量大约9800万人,农村和城镇分别约为8400万和1400万,而农村主要由缺乏养老金的老年人构成,归因于养老保障制度缺失。农村老人跟城市老人不一样,大部分的城市老人都可以领着退休金,他们的养老问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而农村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积蓄或者是子女的赡养来养老,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在田地上赖以为生,所有的农村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是承包土地来种,要自负盈亏的。虽然他们同样是付出了的辛苦的劳作,但是他们无法实现量化的考核,因此也就没有退休这样的说法。而城市的企事业职工则不一样,他们收益和付出的劳动额度以及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息息相关,企业有具体的数据可以看,这样就能够根据他们的付出和劳动来给予一定数额的退休金。即使国家发放的各类专门针对农民的补贴可以弥补退休金空位,但对于部分农村老人来说杯水车薪,所以即使他们已经上了年纪,他们仍会工作在田地上或者外在找一些零碎散工来维持生计。
退而不休现象折射出的信息,反映了当今社会教育、养老、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研究制订政策的权威部门很好地研究。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失误。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娃娃开始抓起,应当将道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课程,使下一代人能够既知书又达礼,从小树立尊老意识、担当意识,决不让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教育失误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对唯我独尊唯利是图,只顾自己不管父母的年轻人,各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要定期走访帮助教育,促使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知错即改。对确有实际生活困难的退休人员,基层组织应帮助协调,在敦促其子女履行法定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通过制订延迟退休政策、明确相关制度的办法,让他们退休后的余热发挥形成规范化的新常态。
另外,在退而不休的这社会现状中,其实最终都是要回归到关爱老人,即使是生活所逼也好,还是无所事事所以谋求寄托也好,作为晚辈的我们,已经或者是准备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的我们,一定要去学会如何关心老人。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入额关爱老年人呢,如何关爱家里的老人?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当人的饮食温饱等生理需求得到了解决之后,人类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孤独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与接近他人、避免孤独的倾向。几乎是没有人是愿意独自一人,与外界不相往来的。即使象鲁宾逊那样漂流孤岛,无法与人交往,也要养几只动物,以慰心理的寂寞.确实,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其他人,离不开个中社会组织,个人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交流是势在必行的。作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家,更不愿意孤独终老,更渴望得到关爱……平时多与老人沟通或通话聊天,视频聊天。在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即是相隔异地的人也没有什么事可以阻止。常常给家里的老人打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如果感情都硬可以天天打一个,实在没有空闲的人,至少一星期一个电话,切勿超过一个月都木有打电话的,要常常关心家里老人的近况,这也会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其实一个短短的电话就会让老人觉得心里暖暖的,觉得被牵挂!
就算是工作再忙,也是得要常回家看看。当放假的时候,可以回家里去看看家里的父母,老人,也避免他们过于牵挂,偶尔抽点时间带着小孩,爱人,去给老人看看,他们会很高兴的,看见你好他们也会少一分牵挂,孩子是父母的一块心头肉,他们常常顾念着,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而已不要轻信老人的“我很好”老人需要的是关心和爱心而已,其实很多时候为了不给出门在外的孩子负担,不让他们担心,他们往往会说“我很好,我没事,你放心吧!”这些谎言你能听出来多少,偶尔给爸妈身边的人打个电话,确认老人是否真的安好!学会关心尊重身边的老人其实尊重是相互的,谁都希望被尊重,不管老人和你是否有关系,都应该抱以一份尊敬之心、关爱之心,我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家的父母老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其他人能同样尊重关心他们,请记住尊重,关心是相互的,不是说说而已!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对亲情的需求,是一个比解决温饱难得多的问题。由此看来,解决老龄化面临的种种问题,除了子女要尽应尽之责外,政府与社会组织理应担起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人都有老的时候,概莫能外;因为,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
参 考 文 献
陆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李红岚,武玉宁;提前退休问题研究[J];管理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2期
蔡昉;中国劳动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王美艳;教育回报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J];世界经济;2009年05期
张翼,李江红;“强关系网”与退休老年人口的再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2期
封进,胡岩;中国城镇劳动力提前退休行为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