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09:44:46
文档分类: 保险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513
目 录
一、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制度供给农村实行集体化时期 ,集体承担了一定的养老责任 ,通过以五保供养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对传统家庭保障制度起到了补充作用。 
三、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思路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政策 ,而不是经济政策 ;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 ,因此不应该走纯粹的商业化的路子。 2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因此政策的制定尤为重要。

内 容 摘 要
一、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制度供给农村实行集体化时期 ,集体承担了一定的养老责任 ,通过以五保供养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对传统家庭保障制度起到了补充作用。  从 8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部分富裕农村已经自发地建立了小社区型的退休养老制度或老人补贴制度。 1986年 ,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牵头 ,在农村富裕地区进行养老保险的试点。 1990年 7月 ,国务院明确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职能由民政部负责。 三、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思路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政策 ,而不是经济政策 ;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 ,因此不应该走纯粹的商业化的路子。 2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因此政策的制定尤为重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通过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完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崭新制度。
一,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
目前,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以土地、家庭保障为主,仍然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办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步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4.2.1"家庭人口结构将普遍出现,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越来越弱。根据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解决养老问题将来主要靠社会保险。我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但当时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模式,养老基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缴纳,财政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受益低微,没有吸引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中国社会像是经历了一场马拉松赛跑一样,一路上越来越多的人被甩出了赛跑队伍,并形成了和以前稳定的金字塔型等级制度完全不同的一种社会结构。不幸被甩出队伍的人群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不是领导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缺乏影响力。而广大农民正是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代表,他们和工业马拉松的领跑者——城市人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有学者以“社会的断裂”来形容这样的局面(孙立平,2003)。 农民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和工业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基础的,而这是将中国建设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唯一途径。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仅有的土地上,他们虽然是工业化的供血者,却从来无缘于工业化成果的分享。在市场化浪潮发生前夕,农民几乎处于赤贫状态。残酷的市场化浪潮让农民无所适从,过高的税费和生产要素价格伴随着农产品的低价格,让农民生活举步为艰,甚至不断恶化。他们在人口膨胀和耕地减少的糟糕环境下艰难的生活着。在工业持续增长的叫好声中,农民的生存状况似乎被遗忘得一干二净。好在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开始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朱总理在2002年政府报告中大声疾呼要求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在2004年“两会”期间,农民问题第一次成为最受关注的中心。客观的说,在过去的几年中,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政府努力的目标,然而实施力度不大,收效甚微,农民收入继续滑坡,不少地区农民生活每况日下。 如果说农民是整个人口中的弱势群体,那么老年农民则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一系列数字和调查显示,农民的老年生活状况十分让人担忧。他们仍延续着依靠家庭、土地和自身的微薄积蓄保障老年生活的传统方式,而这种养老模式在家庭变小、土地变少的新形势下危机 <WP=4> 凸现,似乎显得越来越不可靠了。种种迹象表明,为农民制定一个水平恰当的社会养老金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并已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自88年开始,民政部就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实施农村社会养老试点,然而总的来说实施效果很不理想。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试图探究社会养老保险在中国广大农民中实施的可能性和基本制度设计。 全文由导论和三章组成。导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高度概括的描述了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落后现状以及解决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迫切性。之后简单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所作的研究成果,并选定中东欧国家中转型较为成功的10个“欧盟候选国”(CEECs)与中国做比较研究。随后简单介绍了本文通篇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最后描述了建立农民社会养老制度的意义所在。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制度供给农村实行集体化时期 ,集体承担了一定的养老责任 ,通过以五保供养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对传统家庭保障制度起到了补充作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的一项责任,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责任体系能有效保障制度的全覆盖。政府从农村实际背景出发主导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由个人、政府、集体共同分担责任,农民自愿参与,中央政府财政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基层具体推进,进行参保、账户管理、基金监督管理等各项经办事项。实施中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权限,针对农村养老工作开展的实践,衔接好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制度,缩小各地区农民养老保险水平差异,扩大覆盖面,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养老保险这一惠农政策。 通过总结各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和各地区实施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相关的模型来分析调查问卷,得到政府责任的设定原则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同时对新旧制度进行了比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责任的分配。另外,详述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各项责任。制度供给责任:制度设计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制度统筹;立法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规范立法,衔接专门法律和相关法规,提高适合农村实际的立法层次;经济责任:政府发展农村经济,财政支持,承担历史债务,基金筹集和投资,公共财政的其他效应;监督管理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严格管理,行政和社会监督并进,基金监管规范化;其他责任: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外的衔接,行政责任,道德责任等。集中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财政支持责任进行分析,政府财政补贴力度的预测、特殊农村群体的补贴、削弱农民养老风险的措施、历史债务的分担及养老金的筹集和投资等。全文共分为五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责任的理论进行详述,构建比较完善的体系,运用经验总结和比较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数据测算技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力求能够在实践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责任。
 三、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思路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政策 ,而不是经济政策 ;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 ,因此不应该走纯粹的商业化的路子。 2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因此政策的制定尤为重要。  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宣传,做好前提工作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控制上,首先要构建全方位的宣传渠道,通过不同方式的宣传,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更好的提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之中,尤其是通过宣传,打破农村传统的养老家庭意识,对于思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更要突出对这一思想的积极引导,将人口老龄化作为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科学性、发展趋势等都有鲜明的指导,从多方面强化制度建设,让农村贫困地区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我意识。   (2)加大养老保险的筹资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问题上,要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围绕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抓住筹资的多种模式,采用灵活善变的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模式。首先,要解决农民群众的负担,更好的提升农民参与社会化保险的模式,并加大社会的扶贫力度,第二是积极改善扶贫的重点,将农村经济中的发展薄弱环节以及有致富思路的群众,进行全面的传帮带,更好的推动自我创业模式的形成,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重点抓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幸福的支点定位在为民造福上,多做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好事,多办发展需要、人民企盼的实事。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大力推广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品种,努力开发富有特色的拳头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规范有序地组织村民外出务工、经商、闯市场,并努力维护其合法权益。   (3)应正确的引导贫困地区农民的消费,鼓励他们把消费剩余投向养老保险。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绝大部分建设扶贫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不少地方饮水、用电、出行等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因此,要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要用好用活中央支农政策、扶贫政策,重点推进,逐步实施,确保贫困村面貌有大改变。贫困地区的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虽然较低,但他们又可以分为特困、贫困、中等、富裕四个等级。但他们目前的消费剩余主要用于住宅投资和购买大件消费品,对养老的投资极少。如果能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使他们能认识到养老投资的好处与重要性,则贫困地区也可筹集到数量客观的养老金。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视环境保护的措施运用,在适当增加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的基础上,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也是不可少的。可以按照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尤其是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可以建立一定规模的垃圾站,统一存放、统一处理,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模式;其次,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适当的建立净化池等等,将生活污水处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推广使用农村使用新能源,建立沼气池,综合利用农作物、产业资源等,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条龙”运作模式。建扶工作有苦有累,既要包村蹲点、真情帮扶群众,又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还要多方筹资、协调各方关系,这就需要建扶人员能吃得苦,受得累,在苦中求乐,在累中放光芒,扎扎实实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研究 下一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