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晚清旅欧游记《乘槎笔记》中的异国形象

晚清旅欧游记《乘槎笔记》中的异国形象
上传会员: darer
提交日期: 2013-12-16 17:05:12
文档分类: 汉语言文学
浏览次数: 4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晚清旅欧游记《乘槎笔记》中的异国形象 (需要:35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文档字数:5439
晚清旅欧游记《乘槎笔记》中的异国形象
[摘要]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泰西各国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异常丰富发达的生机勃勃的形象的描绘与封闭、落后和汩弱的中华帝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晚清封建士大夫阶级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同时高度评介了西方尊重人权,崇尚文明礼仪的民主思想;揭示了封建中国注重人文说教,缺乏科学实证精神的保守观念。《乘槎笔记》不但是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也是当时正在推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的清政府的一副强心剂,文章对西方形象的塑造和中国民主思想的催发起到如椽史笔的作用,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斌椿 异国形象 夷夏观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是扮演着天朝上国受贡者的角色,以接受夷邦的朝贡并教化之为其责无旁贷的权利和义务。但鸦片战争后,这种对蛮夷的自信心理和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逐渐遭到破坏,而破坏者正是来自中华帝国一向鄙夷的西方“夷邦”。堂堂的天朝上国竟被“野蛮”的化外番夷所打败,这是清政府心理上难以承受的耻辱,统治者终于从对“夷狄”的懵懂无知和盲目自大中清醒过来,开始试图了解外部世界,可在当时封闭的条件下,大清的子民连欧洲在哪里都不知道。为了“知己知彼”,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考察西方文明的使者——“中国泰西考察使团”,这一使团包括领队斌椿及斌椿之子广英、同文馆的学生凤仪、张德彝、彦慧及仆从等十一人。1866年(清同治五年)3月14日(正月二十八日)“中国使团”从天津出发于5月2日(农历三月十八日)到达法国马赛,开始了他们近四个月的泰西游历,后来斌椿根据此次游历按日录原则写成了《乘槎笔记》,真实记录了泰西各国先进文明的社会现实。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浅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王希杰《汉语修辞学》1和陈望道《..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