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扩大内需的途径研究

扩大内需的途径研究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5 21:05:59
文档分类: 经济学
浏览次数: 2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扩大内需的途径研究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791
目 录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3
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实现途径
(一)扩大私人消费的内需途径
------------------10
(二)扩大政府(公共生产性)消费的途径
------------------12
内 容 摘 要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而找寻实现扩大内需的途径则是重中之重。
扩大内需的途径有二种,一是扩大私人(个人生活)消费,二是扩大政府(公共生产性)消费。
扩大私人消费的途径主要在于:首先,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公民树立积极、理性的消费观念。其次,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完善,使公民乐于消费。第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安全网,建立相对完备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公民敢于消费。第四、进一步积极推动城镇化。第五、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第六、寻找各个阶层消费的增长点。
扩大政府(公共生产性)消费的途径主要在于:首先,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其次,农村经济发展辅助性建设。
关键词:金融危机 持续稳健增长 私人消费 政府(公共生产性)消费
扩大内需的途径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将我国多年强调的结构调整突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两驾,即出口和投资(非政府性)陷入泥潭,而一向滞后不前的消费车轮更是缓缓不动,宏观经济被突遇的气流逼得向下紧急迫降,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呢?
 中国经济能否继续持续稳健的增长下去?关键在于能否打好扩大内需这场硬仗,而找寻实现扩大内需的途径则是重中之重。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就是政府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依赖。从历史上看,当时我国经济落后、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源大多没有开发,以上述路径启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生活几乎是我们当时唯一的正确选择,因为生产力是无法跨越的,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而经济高速增长了30年以后,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这两种经济增长驱动模式却已经成了我们继续长期、稳健、增长的重大隐患。
 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我们长期低估的汇价,使得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充满了活力,再加上政府诸多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给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利润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商机。但是,它致命的缺陷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越多,其经济增长的依赖性就越强。因为我们的出口生产是以发达国家的消费订单和消费能力为前提,而一旦这些国家在某种政治或经济突发因素的影响下迅速失去或减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消费时,我们的出口马上就会陷入停滞,进而反向逆追倒逼国内相关的生产企业,失业增加、经济萧条就在所难免了。30年来,我国出口大量增加导致的对外贸易依赖度不断大幅上升就是明证。1997年贸易占GDP的比例为34.1%,而到了2008年就达到了68%,本次金融市场动荡的主要受害者是美国和欧洲,其占到中国2009年以来出口总额的近四成。而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印尼和泰国是受创最重的国家,三国共占中国出口总额不足一成。出口形势骤然恶化直接导致了2008年下半年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急速下滑。
 这就充分表明,出口固然重要却是双刃剑,也有受制于人的一面,因此,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绝不能过分依赖于它,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即便不是此次经济危机也终有一天会出问题。改变这种增长方式只是时间问题,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只不过使它提前到来而已。
 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主权在我,积极可为,但问题在于我国这些年的投资拉动主要是靠政府投资,而民间投资依然处于半昏迷状态。远的暂且不论,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在1998—2004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到2003年,共带动配套资金3.28万亿元。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中国经济基本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相关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今,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但是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引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国债规模达到2万多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接近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集体和个人投资比重却从1997年的29.9%下降到2000年的28.6%,挤出效应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发展,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对后续的通胀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投资结构畸形(地方政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形象工程领域)直接为未来经济集聚了巨大风险。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股市、房市泡沫的破裂就是对这种风险的释放,但其代价却是经济的萧条、失业的增加。
 由此可见,政府投资拉动是必须的,它的积极作用在短期内也能够得到发挥,但从长期看,如果不能适时消化掉这些短期内释放的大量政府性投资,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那终将会以破坏过剩生产力的形式使经济重新回到原来的平衡,而其代价却是通胀、新一轮的经济萧条以及失业增加。因此,投资拉动的关键是投资结构的适度配置和民间投资的真正繁荣。
 综上所述,完全依赖上述两驾马车拉动经济长期增长显然是不明智的,而大力发展第三驾马车——消费不断增长的内需,不仅是我们短期止住经济下滑的兴奋剂,更是我们长远经济发展和实现更高小康水平的必然选择,理由如下。
 1、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空间广阔,有利于短期内阻止经济下滑,渡过金融危机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至2007年的数据显示,消费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消费率,在经过1998年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2000年达到62.3%,随后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48.8%;投资总额(或称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投资率,则在2000年从35.3%上升至2004年的43.2%(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最高点)。2004年,一批像汽车、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加速增长且出现明显的过热现象,对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宏观调控也由此再次展开,随后宏观调控成效有所显现,投资率在42%附近趋稳;净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净出口率在2001年以后则出现上升态势,自2004年后加速上升,2005年、2006年、2007年净出口率分别为5.4%、7.5%、8.9%,显示净出口强劲的趋势。
 以上说明,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出口急剧萎缩,而内需消费与1998年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内需提升空间,况且我们今天的收入水平较1998年也有了大大地提高。2007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8年增长2.5倍以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1998年增长近2倍。这就进一步为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年我国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不断增长,2008年已突破20万亿,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这也为我们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提供了潜在的坚实基础。
 因此,只要能够实实在在地激活这些储蓄和当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实现途径收入,将其释放到消费市场中去,就可以有效地抵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缓和就业压力,使社会和谐发展。
 2、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国际经验上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其国家发展趋势会分化为两类。一类如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在实现消费和投资结构有效转型后,人均收入还能继续往上发展;另一类,如拉美等国家,人均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就停滞不前,社会两极分化,进而引发通胀、衰退和动荡。
 200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l100美元。短短四年时间,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这一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提前了3位。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迫切需要全面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处理得当,中国经济就能顺利地发展上去,而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长期在1000—2000美元之间徘徊,甚至转而衰退。
 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自然升级,生活的需求出现多样化。1000美元以下是以温饱为主,到1000美元以后,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均有明显提高。而要满足这些需求,国家必须要有充足的财力,这也对财政税收等公共事业的制度安排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提出更高要求。而我国正处在这个转型期,完全可以通过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将经济从温饱向小康甚至更高小康水平发展,这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世界上各国发展经验的比较上来看,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以后,如果经济要继续健康发展,其消费占GDP的份额将会不断扩大。
 说明了目前我国消费占GDP的份额与其他国家相比都很低,2006年我国总消费率约为50%,而国际平均水平在70%左右;其中我国居民消费率约为36%,而国际平均水平为50%左右。我国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和扩张的必要,而且一旦扩大内需成功,我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至少还会有20—30年的高增长。
 3、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早就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而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在社会生产的四环节中,消费既是目的是终点,同时也是再生产起点,正如个人的生活消费同时也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扩大居民个人生活消费,事实上就是劳动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被再生产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正逢其时,一来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走向萧条,发展消费不但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还能形成新的需求,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来有利于提振经济、增加就业和收入,不断缩小两级分化,促进社会和谐,向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逐步迈进。
 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以后是一个关卡,因为这个时候,人的差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加剧,世界上许多国家因此出现社会动荡。所以,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差别问题要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说,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以上时,差别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将更加突出。再者,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对参政、议政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要求廉政建设,要求政策透明,要求政府的公务员能够受到社会监督。假如参政议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同样会引起社会动荡。
 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持续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将社会的所有矛盾都置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中去解决,才能使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持续健康的发展动力,才能减少对国际经济不稳定的依赖,进而保持长期增长,向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迈进。
 
 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曾经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个人在生产当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这种能力,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耗完全一样。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马克思强调,这便是“生产的消费”。这告诉我们,生产本身辩证地看,同时也是一种消费即生产性消费。目前我们所遇到的危机,仍然是相对于我们有限购买力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过剩性的危机,面对这种产能过剩、产品过剩,扩大内需必须包括扩大生产性消费需求之内需。因此,我们扩大内需的途径有二种,一是扩大私人(个人生活)消费,二是扩大政府(公共生产性)消费。
 (一)扩大私人消费的途径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周期来看,我国正处在一个消费的快速上升期,只要我国政策适当,激活消费完全可行,不但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对经济的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作用。其具体途径主要为:
 首先,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公民树立积极、理性的消费观念。只有有了积极、理性的消费观念,才会有积极、理性的消费行为。
 其次,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完善,使公民乐于消费。
第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安全网,建立相对完备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公民敢于消费。
1998年,我国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但内需却不但没有启动,而且还不断下滑,甚至采取了在各方面条件没有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大学扩招来拉动消费,结果留下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这次我们必须首先要偿还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要建立相对完备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机制,尤其要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这不但是启动内需的前提,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四、进一步积极推动城镇化。
据测算,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3.1,即一个城镇居民大概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
2001-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9%,是消费增长较快的时期。同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8%,平均每年新增2065万人;乡村人口年均下降1.8%,也就是说近10年来大约每年有2000多万人由农村走向城镇。由此可见,消费的较快增长与城镇化步伐加快是密不可分的。
第五、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六、寻找各个阶层消费的增长点。在目前的经济困境中,虽然短期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应急的拉动消费的方法,如发放消费券,提高对困难人群的补助等办法,但它们只能收效一时,必须找到相对持续的刺激消费增长点。当然,千万不能再像1998年通过扩招增加学生收费的方法来拉动消费,那是饮鸩止渴之策,必须要立足于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改善上。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减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审批程序,对不同性质的服务业采取不同的工商和税收管理政策,如对咨询培训行业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他们的办公地点可以放宽到自己的住宅(不扰民的情况下);实行就业人数与税收优惠政策相挂钩,从高中低三级刺激消费,满足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的需要。其次,大力发展住宅和汽车消费,按不同的收入群体提供不同的住宅需求,如政府主要负责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严格这类人群的资格准入,对商品房要在税收、土地出让金、贷款、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促使其将房价降到合理的范围,鼓励人们购买第二套改善房,进而拉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并通过波及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主要是针对中高收入群体,更要在税费、停车费、停车场地等方面给予购车者大力支持以增加人们购车消费的欲望。当然也要处理好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关系。第三,大力发展旅游消费,按收入群体规划不同级次的旅游标准和路线,强化旅游服务,加强中介监管,扩大旅游空间,将境内与境外、地理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消费中去,配合长假短假拉动旅游消费。同时也可以考虑适度发展公共活动私人旅游,单位适度补贴的会议旅游、考察学习旅游等(对于公务部门外出旅游考察要严格预算,不可假公济私,浪费纳税人的钱)。
 (二)扩大政府(公共生产性)消费的途径
 这种以政府购买行为来实现的消费在操作上是最简便易行的,从20世纪20年代末爆发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中产生的罗斯福新政到凯恩斯理论都在实践和理论上对这种消费方式作了几乎完美的探索。其具体途径主要为:
 首先,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增加铁路、公路、机场、南水北调、高速公路网、干支线机场、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生态保护以及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辅助性建设。如尽快建设“村村通”工程,完善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固病险水库除险以及防洪坝堤建设,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等。短期内能扩大政府消费,长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更持续的消费。
通过以上扩大私人消费和扩大政府(公共生产性)消费的途径,将会逐步扩大我国的内需,使我国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我国经济得以继续持续稳健增长。
参 考 文 献
1、史明霞,《当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实现途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劳佳迪,《多种途径扩大内需》,《新闻晚报》2010年10月21日
3、巫继学,《有效需求是驶出经济困境的“引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 年02期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下一篇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