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机遇 (2)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机遇 (2)
上传会员: 00bym123
提交日期: 2023-03-11 15:27:30
文档分类: 行政管理
浏览次数: 23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机遇 (2) (需要:30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4662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机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
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蕴藏了无限的机遇。
[关键词] 一带一路;机遇;挑战;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宏观背景
(一)“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区别 
古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交融最耀眼的舞台,它浓缩了亚欧大陆漫长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互通、文化交汇、文明包容、人文交流、科技互动,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经济互利、人文互启的伟大的史诗乐章。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繁荣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内背景
1.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经济突出问题,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大。
中国经济这驾疾驰30年的马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结构长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等。专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也要抓住这次机遇,完成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2.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解决。
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71%,占全国总人口28%,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教育公平的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等等。
3.国内能资源供给需要保障。
“十三五”期间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9%。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与世界平均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今后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做到:要合理使用资源,节约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多使用效率高的方式进行利用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与世界平均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今后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做到:要合理使用资源,节约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多使用效率高的方式进行利用资源。
二、“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
(一)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2014年,习近平先后访问了13个周边国家,足迹遍及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南亚等周边次区域,“一带一路”从构想迈入“务实合作阶段”。
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发布。
2014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2月“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
2017年5月首次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二)政策沟通取得积极进展
1.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载入国际组织重要文件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
2.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量逐年增加
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
3.共建“-带一路”专业领域对接合作有序推进
中国与埃及等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与16个国家签署加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文件。中国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分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与4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85份标准化合作协议.....
(三)设施联通不断完善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通力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广泛的、多领域的基建互联互通合作,涉及铁路、港口、航空运输和电网等领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中缅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复线正式投入使用,中欧班列直接连通到欧洲很多城市,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发展方向。
(四)贸易畅通取得卓著成果
在贸易方面,积极推动扩大相互市场开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发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等展会的平台作用,促进企业互动交流,共享“一带一路”商机。2014-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20万亿元人民币,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3—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69756.23亿美元,增速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中亚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与卡塔尔、黑山、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经贸往来表现出强劲增长动力。
(五)资金融通和产能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与27国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与多边开发机构开展的联合融资已累计投资超过100个项目,覆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挂牌成立。11家中资银行在28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6家一级机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范围已经覆盖近40个沿线国家和地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会员已达100多家,38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有力支持了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合作、产能合作和金融合作,丝路基金完成了新增资金1000亿元”。
(六)民心相通稳步推进
沿线国家民众大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为其国家带来诸多有利影响,如增加就业与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改进基础设施、改善公共卫生与医疗条件、加强双边贸易,以及促进扶贫开发、提高抗灾能力、加强非政府间交流等,总体上对“一带一路”持较为积极的认知。
三、“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 
1.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  
2.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
3.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二)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1.沿线国家的制度体制差异大,政局动荡不稳。
2.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市场开放难度大。
3.民族宗教矛盾复杂,非传统不安全因素突出。
4.文化繁杂多样,存在因认知偏差误判中国战略意图的可能。
5.战略规划设计有待完善和细化,中国主导实施国际宏大战略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
四、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
(一)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
(二)将“一带一路”建设成繁荣之路
(三)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开放之路
(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创新之路
(五)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
结束语
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可以预见,这一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宏伟蓝图必将在各国互信合作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帆. 一带一路战略推行的经济基础及其战略意义[J]. 财经界,2016,(35):16,19.doi:10.3969/j.issn.1009-2781.2016.35.014.
[2]李晓西,关成华,林永生. 环保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与作用[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1):7-13.doi:10.3969/j.issn.1673-288X.2016.01.002.
[3]龚雯,田俊荣,王珂.新丝路:通向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2014-06―30(01)
[4]毛艳华.“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与贡献[J].人民论坛,2015(09):31-32。
[5]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
[6]王义桅.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 人民出版社2015。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 下一篇美国中小学校车政策体系及其启示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