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现在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才越来越紧缺,多数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自身的优势,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绩效管理。在这种现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建筑企业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绩效管理,可以使企业在自身的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一个均衡的作用,能按照自身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配,也有利于他们认识到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经营战略,努力提高绩效。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质量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精神好,热爱教育的教师队伍。但当前高校存在优秀人才引不来,来了留不住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对于教师的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希望可以对于高校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教师 绩效管理 研究
目录
摘要.....................................................I
引言1
一、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理论2
(一)绩效管理的概念............................................2
(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特殊性..................................2
1.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对象——高校教师具有劳动的特殊性2
2.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对象——高校教师本身具有特殊性2
3.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实施非营利组织——高校具有特殊性2
(三)绩效管理对高校带来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2
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烟台南山学院为例............3
(一)烟台南山学院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3
(二)烟台南山学院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问题.......................3
1.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3
2.单一的“指标—量化”模式..........................................4
3.重科研,轻教学.....................................................4
4.绩效考核周期年度化................................................4
5.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与合理应用....................................5
三、烟台南山学院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6
(一)价值层面:忽视价值导向..................................6
(二)目标层面:缺乏科学定位..................................6
(三)思想层面:重人情,轻制度,存在“走过场”的思想..........7
四、烟台南山学院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实施对策及建议....................8
(一)学校要构建完整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8
1.确保绩效指标的有效性..............................................8
2.绩效目标和计划要具体而有可实现性..................................8
3.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9
4.及时反馈..........................................................9
(二)要将绩效管理结果运用于教师发展.........................9
1.建立发展性的教师绩效管理机制.....................................9
2.帮助教师协调个体发展与业绩目标...................................9
(三)管理者应根据绩效指标设定全面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内容.......9
1.设定包括教师职业素质、教师工作过程和教师工作业绩的管理内容........9
2.考核指标要涵盖教师的劳动创造性的内容..............................9
(四)学校要建立多视角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制度...................9
(五)恰当选用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方法...........................11
1.全面分析并引用量化的绩效管理方法...............................11
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1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4
致谢....................................................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