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7 13:41:19
文档分类: 行政管理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205
目 录
一、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及其路径
三、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四、结语

内 容 摘 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关系国家兴亡,教育事业关民族兴旺,教育的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些地方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和小城镇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公平等现象和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特别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就显得尤为严峻和重要。为此我们应该强化基础教育公共物品的地位,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支持,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如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失衡。这种差异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必须要大力的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着力解决制约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长效性保障制度,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千万农村家庭和广大农村学子的殷切期盼,也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广覆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剩余劳动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因而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困境。
 1、流动儿童的增多,导致城市教育负荷超载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也由起初“单身外出”转为“举家迁徙”。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数增多。流动儿童数量的大幅增长给城市学校的建设带来了压力。在城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从长远来看,这使得学校教育负荷逐渐加重,有些甚至已严重超载。
 2、农村学龄人口日益减少,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日益显现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适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因而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量明显下滑的现象,教学规模日益缩小。随着学龄人口和学校数量的大规模缩水,导致大量的校舍闲置、教育设施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给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加重了农村家庭的教育开支,同时也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近而影响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
 3、城乡家长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的影响
由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的不同和城乡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城乡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我国城市青少年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经济收入在总体上与农村青少年父母相比处于优势地位。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的投入也更大。在农村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但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状态,有时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同时,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严重影响,他们通常把对后代的期望寄托在男孩身上,对男孩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和要求,而对于女孩则不同,导致女孩失学、辍学的比率高于城市。
 4、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造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加大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是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
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另外,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早已成为了国家实现教育公平的“拦路虎”。户籍本身并没有对教育公平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户籍制度带来的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却极大的破坏了教育领域中应该保有的公平。 
   此外,在招生过程、教育评价和学校选择等方面存在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倾向。如: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查,这些改革的动机是好的,对选拔优秀人才非常重要,但对那些缺乏优秀师资、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显然不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使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农民支付能力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的热情,也影响其对高等教育的选择。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般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由此看来,现行的某些教育制度安排使农村学生获得社会提升的机会明显减少,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及其路径
 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指在平等原则的支持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包括建立和完善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 
为了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为“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个层次。“外延式发展”是以改善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为主的外在发展,目的在于缩小不同地区和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形式的条件差距。 “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在发展,目的在于缩小不同地区间或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学生间的素质差距。“外延式发展”重在“量”的扩张,主要是从数量上体现教育条件的改善,如教学设备、办学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内涵式发展”,重在“质”的提升,主要是从教育质量的变化上来体现,如教学效果、学生素质提升等方面。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共同作用。外延式发展条件的满足是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的突破和深入,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应同时涉及到这两个层面。
 基于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要形成一种合力,明晰职能,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并调整战略思路,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强化对困难地区和学校的政策倾斜,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增加对农村地区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资金投放,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缩小农村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在经费投入上应对薄弱学校改造适当倾斜,尽快使薄弱学校逐年减少。 
 2、加强城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
 城乡教育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而且在质量上存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失衡现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教师资源配置制度不合理、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农村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不到位等造成的。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调整城乡教师配置标准,根据城乡学校的客观实际合理配置教师;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共享;落实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保护和关爱机制,确保教育公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特困生救助办法,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减轻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负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的农民子女将越来越多。在做城市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对此做出科学预测,提前统筹规划。要改变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入学。各级政府可根据财力情况,考虑将本地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公办学校要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 
   4、充分推广和运用先进技术,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乡村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接受教育的信息点相对分散等特点,决定了乡村教育接受新教育、先进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不及城市教育。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校校通”工程,加强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空中课堂”,开阔农村学生视野,使农村学生接受城市甚至国内外的先进教育。
 四、结语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让我们为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构建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雷宇,蒋帅.一个华侨老教师看中国“撤点并校” 2010—02—22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张亲培.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开发研究,2010:149
4、中宣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 人民出版社,2010:7
6、刘岩红,王晶.论西部教育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科协论坛 2009.8
7、张宝歌.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思路 教育探索 2005.3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政府职能转变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