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农村保障体系的理念界定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三:当前河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河北省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大力
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农民工、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以及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对策建
议。
论文关键词:农民 社会保障 农村
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前言:中国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侧重于城市和市民,农村和农民被隔绝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作为公民,农民有权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减振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加强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尤其重要,是还农村公民国民待遇,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1.农村保障体系的理论界定
1.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概念的主要内涵
根据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还可以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界定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定阶段,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应,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所有措施的集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结构由“二元”向“一元”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的特有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和目标。
1.1.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象
主要指农村人口,我们将农村人口分为四类:一是居住在农村的“纯农民”
,他们占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应该是6亿左右。二是乡镇企业的职工,大约1.3亿。三是进程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其中农民工约有1.1亿人。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达4000多万。按照宽领域,广覆盖的原则,上述四类应作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障服务的对象。
1.1.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是社会救济制度。2是养老保险制度。3是优抚安置制度。4是社会福利制度。5社会互助制度。6是与上述制度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等六大方面。
1.1.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循序渐进,又要考虑到最终与城市接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显示目标是到2020
年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为主体的宽领域、广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应保尽保,把广大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未来目标是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和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并向城市社保靠拢,城乡两种社保体系逐步衔接,最终接轨,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背景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土地被细分和不断被调整,
不利于农业的长期投入和规模经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处于劣势。现今中国社会已由“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出现断裂。学术界部分学者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仍然沿着城市乡村两分法的理念去思考问题,片面强调经济因素而忽视了社会保障存在和建设的基本初衷。
2.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一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统计,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从2003年的204.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26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0多万个优抚安置对象。三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据统计,2007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村社会救济支出18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和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四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后,一些地方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
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
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五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2004年各地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国务院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缴费为辅的筹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已达到2451个,参合农民7.3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4%。2003—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3: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意义
于中国农村建构什么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学术界进行了很多探索,为中国农村构筑完善可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大都建立在解决应急问题上,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缺少全盘考虑。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防止土地细分和荒废、有利于农业经营现代化、有利于农民养老和流动的覆盖全体农民的年金制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可以使中国农村公民的社会保障实现公平待遇,而且此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土地流转和增加农业投入,对实现以效率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也大有帮助。学术界对公平与效率的一直处于两难选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对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2.3.1 有助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前
提。而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势产业,我国农民的生产又是以
户为单位,具有相当大的分散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风险性也在不断增大,这决定
了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
依赖性就越大,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此外,我国
已经加入WTO,不能再维持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势必挤掉
我国农产品的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给长期受国家政策保护的农业带来巨大的冲
击,许多农民的生活会因此而陷入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2.3.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生产格局的变化,农户之间的联系及他们与村、镇机构的联系较之以往大大减少了。这种联系更多地是以利益相关的方式来表达。过去实行的以集体保障为主体,国家和家庭保障为补充的农村劳动者保障体系随之解体,农村劳动者保障基本上由农民承担。农民与集体经济联系减弱,它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如农村的生、老、病、死、残等风险明显增加;劳动者保障由农民家庭负担,将进一步强化农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极不利于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退化。计划生育的推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使传统的“养儿防老”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使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要求更加迫切。
2.3.3 使计划生育推行具有可持续性
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增长将达到高峰,庞大的人口使我国相对贫乏的自然资源面临超负荷的危机。控制人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然而,当前计划生育难点在农村,失控也在农村。我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村人口多,在农村推行计划生育,必须相应解决农村的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问题。目前农业劳动者之所以只能依靠家庭保障,是因为家庭人均收入低,而多一个子女就意味着多一份保障,这直接刺激了多生多育,加上其他因素,农村人口控制一直就比城市难。此外,人口计划生育的推行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走向社会化,保证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扶”、“残有所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计划生育国策才能够在农村顺利推行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当前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必然要求,而要建立全省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化程度低、管理粗放、层次单一以及官民互动性差等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管理能力,丰富保障层次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互动,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为形成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有利于增强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新农保政策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二.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搞好新农保先行试点工作,对于在全国开展新农保,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新农保是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的有力措施。
自2009年政策实施起,新农保政策收到了巨大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新农保政策在试点地区的普及程度和满意度都很高,一方面说明政策本身具有优越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级政府对政策的贯彻实施方式得当。但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宣传力度不够、外出务工人员缴费困难、部分条款有争议等。
完善河北省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建立与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强个人交费能力。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现阶段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的途径。4.1提升土地保障能力,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目前土地均分制度、非农用地迅速扩张、农业人口增加、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县乡镇机构冗员过多、过度施用化肥及水源环境日趋严重污染,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等诸多复杂原因,致使土地负担沉重,收益减少,土地保障能力下滑,农民难以增收,农民保障支柱脆弱。鉴于此现状问题的演进加剧,应从影响土地保障能力减弱的多方面进行有力改革。中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千差万别,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产绿色农业产品,增加农产品价值,以提高土地保障能力。4.2改变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人口多,地区差距大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地区有别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总的来说,农村的养老保险涉及的面最广,因此在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养老保险的水平制订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再就是农民的收入低支付不起高额的医疗费,低水平的合作医疗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最佳方式。为了解决农民交费难的问题,可先由集体提供启动资金和部分补贴,让农民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调动其交费积极性。4.3妥善解决二元化格局下城乡保障差别大,城乡劳动者境遇不平等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导向,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别。一方面,逐步削减政府在城镇的福利开支或降低城镇居民的福利补贴,同时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完善城镇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已有的社会保障水平。4.4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
社会保障的根本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世界上多数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其城乡社会养老基金来源均由政府拨款或采取由政府和雇主出大头、受保人出小头的方法。而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因此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为农民提供全面的、高标准的社会保障待遇,我国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其基本思路是:坚持低标准起步,个人交纳资金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坚持自愿参加与政策鼓励相结合的政策措施。
参 考 文 献:
李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报告路径分析,中国农村研究网
郭士征.葛寿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人口研究,2001年
姜长云.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6.李郁芬.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分析.经济学家,1996年7.梁 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复旦大学学报,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