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 容 摘 要4
一、城市化的概述5
二、城市化: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5
三、我国城市化建设面临的问题5
(一)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5
(二)中心城市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力不够强5
(三)城市结构趋同,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6
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对策6
(一)协调好农村与城市的关系6
(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6
(三)强化城市化建设中法的功能7
(四)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7
五、结语8
参 考 文 献9
内 容 摘 要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更是中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要实现这一目标, 大力推动城市化建设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城市化的概述
城市化, 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它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 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 使得乡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此消彼长, 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型转化并稳定, 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化过程。一般城市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 数值越高, 城市化水平越高。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 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 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二、城市化: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 和文化的中心。往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实践证明,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北京市和.上海市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其城市建设的飞跃发展,也带动了人均CDP的增长,2001年北京和上海人均CDP分别突破了3000 美元、4500美元,使这两个城市成为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城市。这充分表明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龙头,没有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必然会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建设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唯一选择。
三、我国城市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化严重滯后于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经验表明,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化率往往是超过I.业化率的,而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滞后工业化约10个百分点,工业建筑业在GDP中的比重占到51.1%但城市化水平只有36.2%.这--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很多,比许多工业化程度相近的发展中国家也要低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发展严重滞后。
(二)中心城市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力不够强
目前我国城市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功能较弱。缺乏辐射力较强的超大中心城市。如湖南省29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省会长沙1个,50万~100万的大城市3个,占10. 3%; 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8个,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17个,85%以上的城市都为中小城市,这种现象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城镇规模达到25万人以上才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城市规模偏小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和集聚效益就弱,特别是支柱产业作用不突出,产品竞争力差,城市通过产品扩散、技术扩散等形式对周围地区所起的组织、协调作用难以发挥,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不强,难以集聚人气,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三)城市结构趋同,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城市体系比较单一,基本按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建制镇等不同的行政建制层次而分布。绝大多数城镇都是各级政府的所在地,在行政中心区域内极力发展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尽可能使之具有完善的生产功能.设施及自我服务体系,从而形成了大批“大而全”。“小而全”的城镇加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等现象,造成城市规划和布局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城市结构和功能雷同,城市之间相对封闭,缺乏互补性。十六大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扩大,但整个发展过程仍属于外延式扩张,城市内涵不深,质量不高。由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较少,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存在市内交通堵塞、居民住房拥挤.用水用电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并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对策
城镇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城市的主体是人, 因此, 城市化进程,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完善各项政策和保障体制, 在城市化的各个阶段要充分注意人的利益。
(一)协调好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化既是城市的事, 也应该是农村的事。“三农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想得到有效遏制, 必须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政策上应该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 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都应该加大实行力度, 对于农业的扶持也要加强, 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只建设城市而不建设农村, 农村与城市要协调发展。
(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着手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产业结构的升级。尽量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增加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份额。城市化过程中, 保护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决不能为了城市化, 牺牲了生存、生态环境, 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科技研发, 科技创新, 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能源产出率。促使中国社会向环境保护型和资源集约型社会过渡。
资源是有限的, 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因此, 在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 忽略了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 要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 在恢复并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城市发展是百年大计,科学规划是建设好城市的前提,指明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制订规划要有创新意识和发展眼光,面向21世纪,充分考忠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的要求,立足高起点,编制出具有超前性、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发展规划。要注意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城市形态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静态规划与动态规划相结合,搞好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的有机衔接和协调。要广泛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和完善城市规划。规划按程,序审查批准后,应具有相对的法律效应,坚决予以实施,杜绝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干预规划的现象。
(三)强化城市化建设中法的功能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前进,作为社会调节器的法律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变迁的社会中,法律应该在维持过去、适应现在以及满足未来中找到一个平衡支点。“如果法律未能充分维持其与过去的一致性,那么它将失去其完整性”,“如果法律不能解诀由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新的争端,人们就不会再把法律当作社会组织的一个工具加以依赖”。“作为松散的社会结构紧紧疑聚在一起的粘合物,法律必须巧妙地将过去和现在勾连起来,同时又不忽视未来的迫切要求”,否则,法律的有效性就面临挑战,其功能将被弱化。现时,我国农村社会的变化建设正在引发中国社会的转型的发生,在社会转型中,我国法律在整体上稳定性有余而对新的社会关系的适应性不足,过度的稳定性已经不足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适时修改法律,强化法的功能。我们认为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应该加强法律作为社会新秩序创造者的功能,现行法律所确认的城乡二元秩序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障碍,法律应该推翻现有不合理的体制,矫正制度错误,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社会秩序。其次,法律应该强化其作为利益分配工具的功能,农村的城市化以社会要素的流动为表征之一,社会要素的流动实质上是利益的再分配法律应该确立新的公平的分配模式缓解社会变迁中的利益对抗。最后,法律在农村城市化建设中还应该加强其作为权利救济工具的功能拓宽利益表达机制,尤其要增加弱势群体以及新阶层的表达渠道,以解决由社会转型而产生的纠纷和矛盾,消除权力滥用。
(四)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制约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投资体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一是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设施建设投入巨大,政府的财力难以承受,只能以有限的财政支出为引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个体、外商等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集聚资金用于城建开辟城市建设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对城市存量土地和其他存量资产实行有偿开发,通过开发升值,增加城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对于属于城市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基础设施如专用道路、桥梁等,实行有偿使用,回收资金,实现城建滚动投资。四是对城市无形资产和部分有形资产如公交路线的营运权、公共停车场、街道桥梁冠名权等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转让、拍卖、出租等方式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民间资金参与现代化城市建设。
五、结语
总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立足于根本,做好科学规划,协调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法律在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对建设的资金融入。城市化的过程中必将出现很多问题, 我们要坚持城市化本身, 从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改善人民的生产方式、提升人们价值观念的出发, 以此来监督和指导我们的工作,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才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长久之路。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加快福建城市化建设若干思考[ J] .中国软科学, 2001,
(11).
[ 2] 杨良敏.中国城市化建设应避免三种倾向[ N] .中国经济时报,
2002-12-04(8).
[ 3] 方一兵.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番禺区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J] .番禺
工作,2002,(11)
[ 4] [美] 塞缪尔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 .北
京:华夏出版社, 1988.72.
[ 5] [美]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 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