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4-01-28 13:57:52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XCLW133411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761
内 容 摘 要
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经营的环境。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逐步加快,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一种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社会信 任、政策优惠、保障有力的良好外部经营环境是农村信社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二、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客户群体及定位。
正确的市场越客户定位方向决定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历年国家的三农政策,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地域位置,以及自身运行机制,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客户定位应当在农村,发展的潜力也在农村。因此基于服务三农的理念更能使农村信用社发挥出其具有的价值,彰显其本身的意义。一步步扩大服务领域,增强主要竞争力。所以在客户定位方面,农村信用社要深入理解“服务三农”的深层含义,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机制办法,深化国家的支持三农政策,真正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说到这,有人会说虽然农村市场巨大,难道农村信用社就仅仅注重农村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农村信用社同时也需要着眼城市,服务城乡。但是事情是不断变化发挥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条件,农村信用社也不能不考虑当前自身的实力就盲目地转向城市,若是这样做必然面临巨大挑战,甚至破产。所以关于城市,农村信用社需要科学冷静地分析,待时机成熟再拓展也不迟。虽然有这样的困难,但是农村信用社也应当明白,审时度势,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时机。首先是城市相对于农村贫富差距更大,所以城市区域的划分更加多样化,虽然有大客户,但也不乏小个体,小客户等相对较弱的群体,要是集中针对这些群体,给予较适宜的政策优惠,农村信用社也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的良好信用的重要性及作用。
(1)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又一次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银行业危机。此次危机再次表明,一旦银行业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会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我们必须提高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水平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我们应以此次危机作为契机,对我国现行的信用评级指标进行重新构建,使其能在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开展相对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无论是信用评级理论还是信用评级方法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关于信用评级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来改进我国的信用评级工作,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的触角深入到我们经济生活的任何角落,因此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很容易放大到我们整个经济生活中。构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出的款项是否能够按照契约及时收回,如果贷款客户未能及时按约偿还贷款,则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因而银行客户的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稳定和安全。
(2)揭示并防范债务人信用风险 信用评级的目的是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债务人提供的可靠资料、自己的实地调
(3)降低评级双方交易成本 在银行信贷过程中,授信形式、授信额度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信贷客户信用风险全面评估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保证银行既从对客户的授信中获得最大收益,又能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交易成本是商业银行在对受评企业的评级过程中,由于搜集和整理客户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信用评级所付出的人力和物力。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受评企业在其他商业银行的信贷记录,在该行办理的存款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等信息减少搜集企业信息的成本。从客户角度来看,信用评级降低了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的成本,企业良好的信用等级既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信用形象,又可以使其在与商业银行的经济交往中获得有利的信用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和客户与之合作。 
(4)为监管部门进行市场监管奠定基础 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本金应等于其资产组合中资产“风险权重”的一定比例。其中,风险权重是以债务人的潜在信用质量为基础的。这就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客户的信用等级挂钩,银行只有在通过审慎的信用评级工作确定了客户信用等级的基础上,经由客户信用等级来确定其违约概率,并由此来确定其风险权重,进而计算银行应持有的资本量。银行监管部门可以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资本量来判断银行是否达到其标准,以此来对银行进行监管。 
 (5)为贷款定价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将信贷客户信用评定等级作为银行对其授予的贷款的定价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决定该客户可以在该行办理的其他业务品种,如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业务。客户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决定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这充分体现了银行信用评级工作对贷款定价的重要意义。
四、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和因素
1.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2.不良贷款的分类: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3.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1)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另外,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2)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A.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 
B.绩效考核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 C.贷款管理。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不严格;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日益突出;“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规贷款时有出现,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3)信用与法律环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之一,信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信用环境涵盖了诚信、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因素,这些因素会长期影响、制约贷款质量。信用环境差的区域,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等,尽管其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并不差,但硬不及软,其中一些客户尽管有还款能力,但还款意愿很差,对银行贷款构成潜在威胁,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法律环境对银行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部分不良贷款是通过司法途径收回的,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案子不破不立等现象突出,最终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信用环境。 4.不良贷款控制措施建议 
下面主要从内部因素——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探讨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 
(1)主要经营管理者应树立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理念。合规经营是银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合规经营对于有效防范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促进其稳健经营至关重要。作为金融机构的第一责任人,该机构主要经营管理者应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贷款资产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有机组合其收益性和风险性。 
(2)建立权责清晰、相互牵制的组织架构,前、中、后台部门应联动协作控制不良贷款。要控制不良贷款,一是预防新增不良贷款,这就需要前台和中台部门根据职责进行把关。二是控制或压缩存量不良贷款,这需要前台、后台等部门根据职责相互配合完成。 
(3)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信贷业务发展和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应有机统一的纳入到机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去,所占分值比重不应差距过大。二是信贷前、中、后台部门应有明确的季度、年度信贷质量考核指标,如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清收额、不良贷款清收率等。三是信贷客户经理的绩效兑现周期应与贷款产品的风险暴露周期相吻合。
五、贷后管理,及时跟踪客户的经营情况,了解情况并提出对策加以改善,以提高经营效益。
(1)摒弃“重贷轻管”的错误观念,树立清晰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 为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理念,我们应该摒弃“重贷轻管”的错误观念,并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贷后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不但要做好存量授信业务的管理,更要熟悉和了解客户经营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对优质客户主动发起交叉销售,创造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创新机会,增加业务收入。二是正确处理好贷后与贷前、贷中的关系。贷后管理与贷前、贷中管理并不是割裂的,从流程角度来看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忽略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影响风险管控效果的发挥。三是正确处理好贷后管理专业化支持人员与客户经理的关系。贷后专业化团队的定位是支持人员,他们并不是取代客户经理,而是承担目前客户经理的部分工作,将掌握的信息反馈客户经理,由客户经理全面把握、分析客户的信息,并做出判断。
(2)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贷后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在认真确定贷后管理重要地位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贷后管理的目标指引,切实解决好贷后管理的相关问题。把贷款发放后到贷款回收前的各个工作环节标定出来,从账户监管、客户检查、风险预警、贷款档案管理、贷款清理回收、资产保全等大项入手一一加以细化,形成全程管理路标,做到依标施管。
(3)把握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贷后管理手段,提高贷后管理的科技含量。
贷后管理必须要考虑管理成本问题,因此,要有效率地开展贷后管理工作,必须要抓住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第一,选取关键环节(包括客户资金流向、担保、早期预警风险、不良客户及“假个贷”),针对性地开展贷后管理工作。第二,按照客户、产品和押品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分,区分对象,提出贷后管理差别化的措施。
同时,各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改进贷后管理手段,强化贷后管理的技术支持,加快贷后管理系统的开发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细化水平,为贷后跟踪管理工作提供简单、便捷、高效的工具和平台,扩大贷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4)建立健全贷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贷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国内商业银行要抓住关键,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做好贷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国际贸易中货物的监管及风险问题.. 下一篇浅析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