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21 13:59:50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939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二、充分研究引起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尽快改变目前信贷管理不良局面,提升抗风险能力,促进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概念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资产质量较差
二、贷款风险度量方法落后
 三、贷款定价机制僵硬
第四章、应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建议。
一、健全贷款审批制度
二、建立全方位的贷后风险监管体系
三、设立风险预警预报机制
四、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第五章、结论

内 容 摘 要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可以说内忧外患。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历来就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因此,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随着过渡期的行将结
束,我国商业银行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激烈竞争,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带来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这无疑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紧迫性。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贷款 贷款风险 风险管理制度
一、绪论
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它是以两权分离,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殊价值运动,贷款风险是指清偿资金安全系数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力清偿银行贷款本息,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呆账损失。所谓贷款风险管理制度,是指银行运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贷款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处理,防范和降低损失的发生,以及对信贷活动的影响程度,以获取最大的贷款收益的信贷调控行为的制度。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三家政策性银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银行体系。2006年2季度末,银行资产共计409511.6亿元,负债规模达到390332.2亿元,分别比同期增长18.5%和17.9%,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国有银行同期资产与负债规模分别达到215714.8亿元和204887.0亿元,同比增长17.5%和16.7%,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分别为52.7%和52.5%。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从几年来审计机关对四大国有银行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己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渡投资、重复建设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产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贷款。减少新增不良贷款,加大存量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务艰巨。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赛尔协议规定(8%)还有一定差距,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急需一种有效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去应对。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贷款风险的概念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收益的机会。风险就是“未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贷款风险即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得银行的贷放资金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和正常周转或其他原因而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二)贷款风险的种类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通常是指在贷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是因为贷款对象无法按时履约而使银行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贷款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大部分是贷款的信用风险使然。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领域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它通常是指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或被定义为金融工具及其组合的价值对市场变量变化的敏感度。根据这些变量的不同,市场风险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及商品价格风险等等。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因信息系统或内控机制失灵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人为的错误、系统的失灵、操作程序发生错误或控制失效而引起的。其引起的主体是提供贷款的主体即商业银行本身,它与信用风险引起的主体的是贷款企业刚好相反。
4、其他风险。其他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偶然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签署的交易合同因不符合法律或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而不能得到实际履行,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因为贷款对象所处的政治环境变化而使贷款不能按时收回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变化导致贷款不能按时收回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偶然风险是主要是指一些偶然因素而使贷款不能正常收回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企业不能偿还贷款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三、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银行资产质量较差
1、存量不良贷款数额巨大。近年来,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剥离一部分不良资产!债权转股权、核销呆坏帐等方式,处置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继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将14000亿不良资产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后,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下降10%左右。此后,虽然监管当局不断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时有反弹。2003年底,财政部又向中!建两行注资450亿美元作为两行的资本金,两行原有的资本金和准备金、未分配利润、当年净收入等全部用于核销不良资产。2004年6月末,政府在两行的股份制改造中又帮助他们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近3000亿元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再次出现明显双降。截至2004年6月底,中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已降为5.16%,建行降为3.74%,为上市扫清了道路。但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从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不良贷款蕴含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2、增量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不断积聚。我国经济在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之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表现出银行贷款总量增长过快、贷款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投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2003年初,央行宣布2003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加的总额应当控制在1.8万亿元以内,到6月份就己经突破了这个目标。7月份央行公开表示务必要将信贷总额控制在2.8万亿元。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隐含着巨大的危机。2004年全国共完成房地产投资1315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8.1%,这些投资主要靠银行贷款的支撑,使得我国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2004年上半年,国家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规模过大、部分行业过热等问题,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对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项目进行了清理,撤销和停止了部分违规越权项目,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银行贷款的增长幅度也有所下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银行在先前贷款快速增长时积累的风险将逐步显现出来,部分快速增长时期发放的贷款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从而会使新增不良贷款比率出现反弹。可见,我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问题仍很严重。
(二)贷款风险度量方法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受理贷款申请时候可以用来度量风险大小的方法陈旧,依然主要依靠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分析方法,如“5C”法,贷款的发放根据表面上可以观察到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贷款以来借款人的诚信品质为归还保障;还有现时依据作为主要方法的财务比例分析方法,从公布的财务数据上去可以发现归还贷款的现金流,要不就简单的规定对等的担保价值,而忽视贷款本身存在的风险,担保的流动性、易变动性被授信银行忽视,等到还本付息出现困难时,银行赖以相信的担保品价值要么价值下降,要么不容易变现,给银行的贷款造成风险。这就是说,银行依靠的不是从资金源头上来保证银行的信贷资金,而是从开始以来部分人为的财务指标来确定授信与否以及额度大小。
我国现行的贷款实行五级分类法,对贷款状态实行标注为正常、关注、可疑等五种方法,这是种事后根据贷款运行情况所做的状态分析,依旧是从定性方面来确定贷款的风险大小范围,对于各项贷款的具体风险大小缺少一个数量的界定,仅仅只是从性质上和大体的数量范围之内来对所有贷款进行分类,每一种性质以内的贷款种类、期限及风险大小被笼统冠以相同的名字而被忽视。总体来说,在我国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决定是否授信的标准以及用于监测风险变化的机制不够合理,使用的方法沿袭了以往以定性为主的特点,跟不上信贷市场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升级的需要。随着信贷市场“脱媒”融资的出现,信贷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优质客户的分流和信贷市场整体客户质量下降,这对于贷款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贷款定价机制僵硬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关系着银行最终的收益及盈利情况,可以说,贷款定价是商业银行的一道生命线。利率定价的核心在于银行价格政策的决策,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业务或者产品的价格能够在覆盖银行各项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银行贷款资产作为一种风险资产,除要求获得无风险收益以外,还要求获得与风险对称的报酬,以此来弥补贷款损失的波动"就单笔信贷资产而言,贷款损失补偿应该要体现在银行贷款定价中;另外,从其对整个贷款组合的风险贡献程度来讲,这部分风险无法通过资产分散效应消除,银行贷款也就需要对这部分组合风险以补偿。从理论上来说,银行个体贷款要求的收益率应该包括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单个贷款损失补偿和组合风险补偿三部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贷款利润依旧是银行最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贷款利率的制定便成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开展的关键。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银行大一统体制的融资格局,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长期被固定,或以优惠贷款!援助贷款等名义采取走低策略,作为一种机制,长期被僵硬化,无法适应变化着的金融市场状况,对于风险不同类型的申贷者采取“一刀切”策略。
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根据风险大小决定不同程度补偿的这种机制却没有建立,有些浮动范围无法弥补所承受的风险补偿;另外,基准利率的缺位使商业银行在确定风险补偿时没有根本的基础,最终依旧用主观的判断去替代最后的理性决策,使得利率的制定无法及时反映申贷企业的风险类型,从而在定价机制上抵御信贷风险。
四、对贷款风险有效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贷款审批制度
1、建立以“三查”为基础的审贷分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是将贷款过程中的审贷查人员三分离的制度"具体说,贷款调查评估人员负责贷款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贷款审查人员负责贷款风险的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贷款发放人员负责贷款检查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
2、建立分级审批制。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量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的高低,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应当报上级行审批"对贷款分级审批权限的划分,不同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授权的范围确定不同的标准,但都必须是在信贷限额内根据贷款的风险度和贷款规模来确定"
3、实行信贷委员会制。各级银行都要成立信贷委员会,专门负责权限内大额!疑难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的审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信贷决策更加科学化"信贷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主要包括信贷!计划!稽核!法律事务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二)建立全方位的贷后风险监管体系
1、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各银行应密切注意所有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所贷资金投向及其担保品或抵押品价值的变化"在全面监管的同时,又必须针对不同贷款的风险特征突出重点,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于那些所在行业风险高!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企业在监管的力度和频率上有所侧重,即对它们实行重点监管"
2、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非现场监管是风险监管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利用现代化电子网络,通过及时的批量处理方法,对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借款者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或提出建议"非现场监管中发现的信号和疑点,应成为现场监管合适的切入点,银行应以此为根据派出信贷人员进一步深入客户和基层经办行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查找出贷款风险点和管理上的漏洞,及时予以控制。
3、定期检查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银行应定期检查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据此运用现金流量分析、资产评估等方法,跟踪和分析市场、客户以及与信贷资产相关的风险信息。从而计算风险可能性,发现效益增长点和风险控制点,从而剥去账面价值的外壳,真实反映其内在风险和损失程度,对信贷资产质量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并以此作为信贷支持或信贷退出的依据"在定期检查的同时,银行也要不时对借款企业进行突击检查,以防止企业为应付定期检查而有意识地编造账目,从而保证其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三)设立风险预警预报机制
建立健全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预警预报机制,是在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监测考核力度、认真做好企业信息反馈工作的基础上,银行通过采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档案查询系统,来连续记录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经济效益情况;并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运用计算机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形成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贷款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及时采取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避免银行损。
(四)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无论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贷款风险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失,因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对贷款风险进行补偿,不但要冲销已形成的坏账、呆账,更要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资产。首先,银行可以对企业原有的债务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明确原有银行债务的数额、承继人、偿还期以及偿还方式,制定具体的偿还计划。其次,银行可根据逾期贷款率、呆账贷款率等指标,在税后利润中计提一定的资金作为贷款风险准备金,当风险发生以后以弥补损失。最后,银行可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除10%一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银行"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这样可以增强企业的还款意愿,减少企业透支。不但要银行付出努力,更原有银行债务的数额、承继人、偿还期以及偿还方式,制定具体的偿还计划"其次,银行可根据逾期贷款率!呆账贷款率等指标,在税后利润中计提一定的资金作为贷款风险准备金,当风险发生以后以弥补损失、最后,银行可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除10%一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银行。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风险意识的逐步增强,同时也因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激烈的外部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对于贷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艾迪#凯特.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奔社,2004,376.
3、杨有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
4、陈学彬等编著.金融监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奔社,2003,328.
5、李志刚,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2004.(5):266一268
6、董芸,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J】.云南电大学报.2004.(3):52一53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下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