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废两改元”

论“废两改元”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20 16:51:56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废两改元”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713
目 录
一、综述货币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废两改元的步骤和内容
三、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
四、废两改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 容 摘 要
货币制度是国家经济基础制度,关乎国计民生。清末币制紊乱,民国政府对推动中国的币制改革,功不可没。民国政府通过先上海后全国、先主币后辅币等步骤,逐步在全国推行币制改革,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废两改元切实执行。废两改元的成功,有历史的必然性。主要原因有1932年上海洋厘猛跌为废两改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银元数量的大幅增加、上海造币厂的建成及当局政府坚决果敢,不失时机毅然实行废两改元,统一币制;加之经济学者的积极贡献,促成了废两改元的圆满成功。废两改元数经波折,终得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给商品交易和货币交流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历史金融改革。
论“废两改元”
货币制度关乎国计民生, 历来都十分重要。汉唐之所以强盛, 原因固然很多, 但“五铢”、“开元”也功不可没。我国近代积贫积弱, 从其币制紊乱也可窥见一斑。废两改元看似容易, 其实艰难, 数经波折, 始得成功, 由此也可见改革之难, 一项好制度之不易得。
废两改元的步骤和内容
清朝末年, 两元并立, 币制紊乱, 历届政府多次改革币制, 终无成就。1932 年,各地再次要求废两改元。同年 7 月 7 日, 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 在上海召集金融界代表谈话时, 明确表示了废两改元的决心,并确定废两改元的原则是: ( 一) 废除银两,完全采用银元, 以统一币制; ( 二) 旧铸银元仍照旧使用; ( 三) 每元价值重量决定后,即开始铸造新币, 对该原则银行界极力赞同, 上海钱业虽表示原则同意, 但认为须假以时日, 不应操之太急。同年秋, 国民政府财政部召集上海中外金融界代表及专家学者组成废两改元研究会。主要研究: 新银币的重量、成色及法价; 尚在有效期的银两契约, 其与银币的比例如何规定, 如何使社会各界对这项改革了解、信任和支持, 在拟定废两改元方案时, 为达改革目的, 使民众广知废两的便利, 而不感改革的痛苦, 因势利导, 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决定分定步骤, 逐渐推行。
1、 先上海后全国。所谓废两, 首先是废规元。上海用规元为计算单位, 其势力远驾于银元之上。由于上海工商业、金融业在全国的中心地位, 沿江海各埠, 唯其马首是瞻, 各地洋厘行市以及各埠间的汇兑调拨无不以规元为转移。其他如完纳赋税、商贾贸易, 虽以银元收解, 也必折成规元方可转账。贸易折合、帐册计算, 均以规元为标准, 几乎被认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计算本位。
1933 年 2 月 28 日, 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关于规定一切交易均用银角计算的训令”, 将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一元及符合法定成色重量的旧有一元银币的换算率, 规定为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银币一元。自 1933 年 3 月 10 日, 在上海先行实施。凡公私款项、货物市价及一切交易, 均用银币收付和计算, 不得再用银两, 3 月 1 日, 财政部公布换算率的计算方法为:
银本位币一元= 纯银 23.493448 公分
上海银两 ( 规元) 每两含纯银 33.1599公分
23.493448 公分/33.599= 0.6992305
每银本位币一元= 上海银两 ( 纯银)0.6992305
加铸费 2.25% = 上海 银 两 ( 纯 银 )0.0157327
每银本位币一元 = 0.6992305 +0.0157327= 0.715
3 月 4 日, 上海市商会、银行业同业公会、钱业同业公会根据财政部训令发出公告和通告。要求“上海各商店, 无论何种营业, 凡关于货物市价以及一切交易, 自 3月10 日起, 一率用银币计算, 不得再用银两”。 “所有各银行钱庄, 均应以银币为本位。其银两与银币利率, 并应一率计算不得高下, 并将银拆名称, 改为拆息”。“ 所有该公会 ( 钱业) 洋厘行市, 应自 3 月 10 日起即行停开”。3 月 8 日国民政府颁布 《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1933 年 3 月 3 日立法院通过) , 中央造币厂依照开铸。本位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 背面为帆船图案, 俗称“孙头”0或“船洋”。
4 月 5 日, 中政会讨论通过“废两改元案”, 同日, 财政部向全国发布 “关于废两改用银本位币布告”。规定自4 月 6 日起,全国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及一切交易, 需一律使用银币, 不得再用银两, 该日以前原定以银两收付的债权债务, 应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银币一元为标准, 概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各地, 应按 4 月5 日申汇行市, 先行折合规元, 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一元。持有银两的, 可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的规定, 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 或送交当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行使。
2、先主币后辅币。为便于改革的顺利实施, 避免纷扰, 财政部主张, 先统一主币, 第二步再定辅币 ( 国民政府于 1936 年 1月11 日公布《辅币条例》) , 因此,《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仅对一元主币及厂条作了规定, 而不及于辅币。条例规定: 银本位币的铸造权专属于中央造币厂。银本位币定名为元, 总重 26.6971 公分, 银 88% , 铜 12% ,即含纯银 23.493448 公分。银本位币每元的重量, 与法定重量的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 每一千元合计重量, 与法定重量的公差不得超过万分之三。每元成色与法定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 旧有一元银币, 成色重量符合标准的, 在一定期限内, 可与银本位币同样行使, 也可等额兑换银本位币, 免纳铸费。凡以可供铸币银类或旧有银币向中央造币厂请求代铸银本位币的, 需交纳铸费2.25% , 如银类成色过杂得酌加炼费。为供市面巨额款项收付之用, 中央造币厂得以铸行厂条, 分为甲乙两种, 甲种重 23493.448公分, 成色为 99.9% ; 乙种重 26697.1 公分, 成色为银 88.0% , 铜 12.0% , 合银本位币一千元, 厂条可以兑换银本位币。
3、为保证废两改元的切实执行, 还采取了下列措施: 其一, 在 4 月 6 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 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仍用银两者, 在法律上为无效; 如有发生争执, 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 其二, 各机关的计算书, 仍用银两收付的, 审计部不予报销; 其三, 取缔上海公估局及熔铸宝银之银炉坊, 其银楼之有银炉设备者, 一律撤毁, 并分由各省市政府转令该地炉坊、公估局停止营业, 不得再有私铸宝银、批估色量的事情发生; 各炉房有技能的熔炼人员, 由中央造币厂考核录用; 其四, 通令各海关, 凡有以银条、银块 、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 除中央造币厂的厂条外, 一律征税 2.25% ; 其五, 对各行庄宝银进行登记, 同时委托中央、中国、交通三行联合组成兑换委员会, 负责宝银兑换银元事宜。截至 1933 年 12 月 15 日止, 上海中外银行宝银登记共 146218801.26两。至1934年 7月, 共兑进宝银2794 万两,兑出银币 3709 万元。其六, 为保存币材,防范内地私铸, 并了解银两运输状况, 财政部规定: 自 4 月 26日起, “凡有运输银两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者, 应先将运输数量、运送地点、作何用途, 详细呈明, 经本部核准发给护照, 方得起运, 如无本部护照, 私行装运者, 各关卡查获, 一律充公。”(《财政部关于规定运输银两应凭部发护照起运的训令》 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3552 卷) 。
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
延宕数十年而未果的废两改元, 能够在1933 年 3、4 月间一举获得成功, 总的来说是大势所趋, 水到渠成, 银两制作作为一种落后的货币制度, 已走到了尽头, 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具体地说,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932 年上海洋厘猛跌, 为废两改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沪市厘价, 在 1932年1 月间, 原不过七钱一分七厘上下, 及“一.二八” 事件后, 金融业停市六日, 及2 月 4 日复业开市, 银洋两紧, 洋厘猛抬至七钱四分, 嗣后逐渐回小, 常在三分五厘左右, 至三月初而三分进关, 同月中旬二分进关, 四月初一分进关, 日报趋下游, 至四月下旬七钱进关, 后降至六钱八分左右。该每况愈下情形与往年同期大为不同, 如 1929年是一分八九厘, 1930年为二分二厘, 1931年达三分。洋厘暴跌是银紧洋松的表现。其原因: 一是农村经济崩溃, 蚕丝茶米上市减少, 缩小了银元用途。二是 “一.二八”战后的金融业, 对放款持保守态度, 限制信用放款, 大量收回贷款, 各埠将现洋汇沪, 造成上海银元存量大增。三是因钱庄存洋无息, 所以以洋售银的多, 加上银元铸造日多, 而银两未见显著增加, 遂成江河日下之局。废两改元的难题之一是银洋换算率的确定。银元市价低落, 跌至含银实值以下, 既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又为政府确定银洋换算率提供了极大方便, 从而使政府下定了废两改元的决心。
2、 银元数量的大幅增加。据估计, 1931年全国流通银币 170722.5 万元, 其中中国铸造银币 162722.5 万元, 外国银币 8000 万元 ( 见 1933 年 1 月 26 日上海《银行周报》16 卷 2 号) , 而银两数量不足一亿五千万两, 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汉三地,上海银两存底, 1924—1927 年间, 常在五千万两左右; 1928—1932 年 6 月底, 常在八千万两上下。未见显著增加, 以此维持银两本位, 殊觉为难。反观银元存底, 从 1923 年的3560 万元, 逐年增加, 1932 年 6 月底达23913 万元, 开空前未有纪录, 大大缓解了银元不敷周转的困难, 此长彼消, 对比悬殊, 银元取代银两成为必然。
3、上海造币厂的建成。1920 年, 在银价高涨和银元缺乏的影响下, 上海金融界提议设立上海造币厂, 鼓铸新币, 为统一币制作准备。该提议经币制局总裁周自齐陈请, 得到北京政府批准, 派钟文耀为厂长, 设筹备处于上海银行总会, 并聘美国人赫维特为总设计师, 仿照美国费城造币厂, 订购最先进的机器, 预定规模为日造新币 40 万元。因当时国库空虚, 无款可拨, 乃由厂方以盐余为担保, 向沪地华银团借款二百五十万元作为开办基金。1924年, 因第二次借款未成, 经费无着而停顿。1927 年, 国民政府成立, 财政部着手恢复上海造币厂, 1928 年改名中央造币厂, 并渐次通知所有各省造币厂停铸, 以期统一币政。至 1932 年厂内工事次第完竣, 1933年3 月 1日奉令正式开铸。因赫维特解约归国, 1933 年 4 月另聘美国人葛兰德为币制顾问, 驻厂办事, 该造币厂从筹建到开铸,前后 13 年, 更替八任厂长, 几经波折, 历经艰辛。该厂设备先进、制度完善, 所有逐月出品银币厂条数量, 均由审查委员会列表公布, 成色重量均由审查委员会所组织的化验处抽验符合法定公差方能出厂, 曾经美国费城、旧金山造币厂和印度孟买造币厂化验, 均甚合格, 上海中央造币厂的建成及其铸造的信用优良本位币, 是废两改元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4、政府当局坚决果敢, 不失时机, 毅然实行废两改元, 统一币制, 以及上海金融界一致鼎力相助, 以经济实力协助政府, 促成改革。如为建立中央造币厂提供资金, 中央、中国、交通三行会同组织兑换管理委员会, 努力办理银元兑换事宜。原先主张废两改元应慎重缓行的钱业界, 此时也未加反对, 而居赞成之列。
5、经济学者奔走呼号, 积极贡献建议,谋划方案; 如潘恒勤、马寅初、章乃器等,对废两改元问题, 在部令未下前, 已多次阐明观点, 陈诸报端, 以唤起国人注意, 并根据势态发展随时提出建议、详拟补救办法,以供财政当局参考, 议论精确、步骤切当。值得一提的是, 废两改元虽取得成功,但其间 也并非一帆风顺、全无阻碍。如1933 年 3 月 10 日上海先行废两, 因银圆作价较高、无处罚规定及厂条未出等原因, 一部分金融业者仍抱观望态度, 争以银元与中中交三行所设的兑换委员会兑换银两, 以银两兑换银元的仅占绝对少数。至 4 月 5 日止, 兑换委员会净兑入银元六千一百四十万元, 废两改元几成废元改两之局。废两之初, 外国银行也以银元供应不足, 拒绝执行废两改元, 仍用银两结算。同时, 也应清醒地看到, 中国的币制问题远未因废两改元的成功而得到彻底解决, 废两改元仅是其最初步骤。中国不是产银国, 而是用银国, 实行银本位制, 必然要受到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而且纸币问题、辅币问题也亟待解决。
废两改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直接关系到金融业的经营和市场的运作。通过废两改元,中国币制实行了在银本位币基础之上的统一。在酝酿和实施废两改元的历史进程中,上海金融业的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业之间、上海银行业与钱业之间,都经历了较充分的沟通互动。就整体而言,废两改元标志着新式银行业在近代中国金融市场上确立了主体和主导地位,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后,上海金融业中能够对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直接起到重要影响的,主要是银行业。而钱庄业在上海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和传统优势丧失之后,对于抗击市场风波的能力也受到削弱,在1934至1935年的金融恐慌中,上海钱业普遍不景气,以至于国民政府不得不通过政府银行与其他大的商业银行联手,共同对钱业进行救济。通过颁发新的国币条例、铸造新的国币银元和实施废两改元,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于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控制,上海在全国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得以进一步加强了。
总之,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促进了中国工商业极大的发展。由于实施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是在世界经济爆发期间,中国受美、英等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影响,国内经济不断萧条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从客观上讲,它有利于中国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有利于商品和经济生活的流通和活跃,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因此,废两改元政策的实现,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也顺应了国内盼望发展资本主义者的呼声与愿望,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废两改元之后的中国,依然是以白银为本位的货币体制,而中国是一个不产白银的用银大国,国内白银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供给,这样,中国作为国际白银市场的被动求购者,国际银价的波动会直接导致中国货币体制发生动荡,影响中国货币金融,冲击中国经济。因此,中国的金融困境和货币混乱,以及财政经济上的种种困难,并没有因废两改元的实现而解决,中国货币的价值,依然被国际银价所左右,中国的货币制度,仍需要改革和整顿。

参 考 文 献
1、《中国钱币》,2009年04期,《废两改元经过实施考论》作者石涛
2、《档案与史学》,1998年04期,《论民国政府的废两改元》,作者者贺水金
3、《近代史研究》, 2001年第05期,《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作者吴景平
4、《河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4期,2006年,《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作者,李爱,吕桂霞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网络银行的生产与发展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