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19 13:19:46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7827

目 录
 一、建立贷款风险制度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浅见
内 容 摘 要
摘要: 因为企业给银行提供的信息具有单一的目的性和很强的功利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短期内又难以有效地防范,这就使银行时常处于虚假信息的笼罩之中。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无一套完整、规范的贷前调查标准,如果信贷调查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或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与企业合谋骗贷,则无法了解借款人的真实情况,导致风险产生。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贷款风险制度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一、建立贷款风险制度的意义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主要在信贷环节中产生,这种现状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银行整体工作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整套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积极防范、及时化解信贷风险。一、建立信贷风险识别机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信贷风险分析层次。信贷风险分析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依次为:国家和地区风险分析、行业风险分析、市场和产品风险分析、借款人风险分析等。首先由商业银行总行负责诸如国家和地区风险、行业风险等客观风险的分析、评价;其次由商业银行总行和其所属分行上下结合进行市场和产品风险的分析;最后由二级分行和基层行负责微观风险关系评价,主要是借款人风险。风险识别机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及时判明自己所承受的是何种风险,该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性质,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一般来讲,导致银行贷款出现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法律因素、市场因素、信用因素、分析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客观变量因素等。风险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贷风险的透明度,信贷经营必须建立在高度透明的风险分析之上,在信贷风险不透明的情况下,信贷经营、审批、监管都一定是盲目的。因此,必须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及时识别出来,这是防范风险的前提和条件。二、建立信贷风险量化分析机制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时,必须要求业务人员对每笔信贷业务的风险度的大小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可以采用概率法、统计估值法、回归分析法等风险估价方法,确定信贷风险的大小。至于如何确定各种信贷风险在什么范围内是比较合理的,各商业银行总行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提出的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资本成分和风险权数的有关规定及其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指标的规定,来拟定结合本行实际的各项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但这些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只有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来计算,所披露的信息才可能被国际上的一些知名的信用等级认证机构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并与国际上知名的银行相合作,并获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资格。三、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借款人进行系统化连续监测,及早发现和判断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趋势,并发出警示信号。具体做法有:在贷款发放前,做好信贷风险的分析和识别工作;贷款发放后,要密切监测借款人的经营活动及资金安全状况,随时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可能影响到贷款安全的因素的变化;根据借款人的风险预兆,由信贷决策部门进行研究、讨论,并采用各种风险估计方法,最终确定风险的性质、大小和损失概率,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量经验表明,风险隐患发现的愈早,造成损失的比率就愈低。国外某一知名银行的统计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率为60 %以上;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监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率为30 %~60 %;而当风险暴露以后再进行处理,其效力低于30 %。所以,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四、建立信贷风险处理机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多渠道的风险处理机制,积极主动做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工作,主要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制、风险补偿和风险责任等方面。风险预防就是要对风险设置各层防线的办法,商业银行目前抵御风险的最终防线主要有两条:一是足额提取贷款呆、坏账准备金;二是有足够的资本金,《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银行的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8 %。风险规避就是要对风险明显的经营活动所采取的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例如贷款风险管理原则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贷款规避和拒绝原则,对于风险较大、难以控制的贷款,必须采取规避和拒绝的原则,这主要通过建立健全银行内控制度、完善贷款审批办法、推行贷款经营、审批、风险管理责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风险分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随机分散和有效分散。随机分散是指单靠每种资产数量的增加来分散风险,每种信贷资产数量的选择都是随机的,在业务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利用扩大业务规模来分散风险。有效分散是利用资产组合理论对信贷资产进行优化组合,根据每种信贷资产各自的风险———收益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实现风险、收益的最优组合。风险转嫁即利用某些合法的交易方法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行为。具体的方法有:一是以信贷业务担保的方式转嫁风险,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将风险转嫁给担保人的同时,也承担了担保人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在采用此种方式转嫁风险时,应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信誉较好的担保单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二是和保险公司合作,将贷款办理保险,从而实现风险的转移;三是资产证券化以寻求风险转移。风险抑制就是在贷款发放后加强对风险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争取在损失发生之前阻止情况恶化或提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贷款发放后到收回本息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从借款人出现财务问题到倒闭清算也有一段时间。商业银行可利用这段时间,以自己作为债权人的有利地位,采取一些抑制风险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风险补偿就是指商业银行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资金补偿其在某种风险上遭受的损失。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不能真实掌握企业的情况   因为企业给银行提供的信息具有单一的目的性和很强的功利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短期内又难以有效地防范,这就使银行时常处于虚假信息的笼罩之中。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无一套完整、规范的贷前调查标准,如果信贷调查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或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与企业合谋骗贷,则无法了解借款人的真实情况,导致风险产生。   (二)虚假财务报表泛滥,信用评估形同虚设   长期以来,信贷配给是我国政府干预银行的主要手段,对信贷市场的价格和数量歧视引起市场分割,信息极度不对称。、  
(三)信用评估机构各自为政,评级体系存在缺陷   由于没有科学的指导,加上各家信用评估机构缺乏联系和交流,整个评估体系的评估原则相当混乱,评定标准和数据指标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评定结果也比较混乱。信贷管理比较松的银行对企业的评级一般高于信贷管理比较严的银行,不同银行对同一家企业的评级甚至相差3到4级。   (四)贷后管理粗放,不能了解企业的变化情况   虽然银行制订了严格的贷后管理办法,但是,实施起来却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正落实。往往是企业一旦得到贷款,就不再主动联系银行,发生如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管理层变动等重大事项都对银行隐瞒不报,如果信贷人员疏于管理,极端的情况是说不定企业已人去楼空,贷款已形成事实上的损失,而银行还浑然不知。   (五)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科学、公正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可以避免由于分配不公产生的人为的不良影响。如果银行无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则会打击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他们会因待遇不公而产生怨愤心理,甚至会产生过激行动,在工作中牟取私利,产生道德风险。 
(六)信贷风险的复杂性
其实每一笔信贷业务的发生是不是单一的,中间需要经过多环节层层审验,但由于执行趋于形式以及不谨慎,最终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案例分析。 
管理松懈、违规操作造成逾期的贷款
1.一贷款基本情况
借款人赵某于2010年3月25日从我行某支行成功申请个人商务贷款14万元,期限5年,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贷款用途为购买机电设备。贷后检查人员到借款人提供的营业执照上经营场所所在地对借款人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该地址没有借款人所说的门市。后经核实,借款人实际经营场所与营业执照不一致,在信贷员贷前调查时,借款人就已将经营的门市转让。贷前调查当天,借款人带领信贷员到该已转让场所并冒充自己的经营实体做相关调查。对于贷款资金去向,借款人和抵押人相互抵赖,均不承认使用贷款。经查,信贷员在该笔贷款的办理过程中,违规情况突出,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经核实,赵某为劳改释放人员,贷款的真实用途为抵押人韦某用于偿还赌债。
2.贷款清收过程
2010年3月30日上午, 贷后管理人员进行首次贷后检查。检查中发现调查报告中的经营场地并非是借款人所经营门市,与借款人赵某无关。部门负责人召集借款人赵某、抵押人韦某和第三人陈某到贷款经办行,了解贷款原因并进行催收。通过了解得知,抵押人韦某原本打算以本人房产作抵押从我行贷款,但是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在我行无法办理。此时韦某的朋友陈某(该支行小额贷款客户)声称自己可以通过朋友赵某帮助贷款。在赵某成功申请到贷款后,韦某声称并未获得贷款资金,韦某丈夫认定是赵某故意骗取自己的房产以获取贷款,三方随即发生冲突。在支行人员的不断调解和深入追问下,赵某最终承认贷款为自己使用,写下承诺书每月定时还款并提前归还部分贷款3万元。
2010年3月30日下午, 支行组织人员单独找到抵押人。抵押人表示以前从来没有申请过贷款,本次想贷款却又因没有营业执照和经营场所而未能成功。后来通过朋友陈某介绍得知,赵某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并愿意帮助申请贷款。所以在办理贷款过程中,都是第三人陈某代办,涉及到签字和提供贷款资料等也全听于赵某安排。直到贷款发放后被赵某提走,才意识到自己被赵某、陈某骗了以自己房产作抵押的贷款。韦某还表示三人平时都没有深交,只是因为本次贷款才有来往。
2010年4月1日, 支行人员找到陈某询问事情真相。陈某表示是出于朋友关系才帮忙办理贷款,自己对于借款人和抵押人关系并不清楚。随后管户信贷员和贷后管理员对借款人赵某展开调查。支行人员通过联系赵某的朋友以及实地走访赵某经常出入的地方等方式,了解得知赵某在某村一石材厂担任货车司机,且同他人合伙经营渣场,但是家庭关系破裂,负面消息很多。
2010年5月24日和5月25日, 支行管户信贷员和贷后管理员在本期还款日前一天和还款日当天电话提醒赵某还款,赵某表示会还款。25日下午支行人员发现赵某还款账户未存入本期还款资金,便立即联系赵某,却发现赵某已关机。支行领导组织人员立即联系韦某,要求韦某及时督促赵某归还当期贷款。
2010年5月29日,支行人员联系上赵某。赵某希望银行允许自己继续支用先前归还的3万元,支行领导予以拒绝。赵某的态度马上变得相当恶劣,完全没有了还款意愿。
2010年6月6日, 部门负责人和管户信贷员来到赵某所经营渣场的村,该村村长出示了相应的合同,证实赵某确实经营渣场。
2010年6月7日,该支行向法院对借款人赵某和抵押人韦某提起诉讼。在该风险异常情况的处理过程中,市分行6月份起成立信贷专项工作组对支行的催收工作进行指导。
其后,贷后管理员和管户信贷员找到分别联系陈某、抵押人韦某和赵某弟弟,要求其协助联系赵某。韦某骂银行串通赵某合伙骗贷,要一起上告银行及赵某、陈某等人。
2010年7月1日, 韦某将银行、赵某、陈某告上法院,要求银行撤消对他抵押物担保及签署合同的责任,并要求银行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开庭当日,四方均到场,中途赵某因个人原因想离开,法院不许其擅自离庭,当日判决韦某败诉。
支行人员此后多次联系赵某,发现赵某同他人合伙的渣场经营较为正常,但是由于渣场规模很小,各项手续不正规也不齐全,处置变现难度很大,而且借款人还款意愿很差。2010年11月4日, 工作人员再次查看抵押物信息是否正常,并跟进韦某1.7万元还款进度。
3.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及时报告重大异常情况
2010年3月28日支行贷后检查人员已发现贷款异常,并向相关支行领导汇报。但是直到分行6月份非现场检查发现该笔贷款逾期异常,支行才于6月17日按照分行要求上报自查报告。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xx分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相应的分行制定的制度)第十二条第三款“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情况应在事发2小时内上报,并在12小时内将有关情况以《重大突发事件报告》上报”的规定。
(2)柜员权限管理不严
一是信贷部经理未妥善保管柜员账号和密码,致使信息泄露,让其他人员有机可乘,利用信贷业务主管的柜员号违规操作;二是信贷员私自使用信贷部经理的柜员号,自行登陆并上报分行审批;三是信贷员使用记账岗柜员号在系统内执行放款指令。
(3)违规受理贷款申请
申请贷款时,信贷员明知贷款资金非借款人赵某用于生产经营,而系转借给其他人(贷款申请时,赵某表示实际的资金使用者为陈某),却按正常程序受理该笔贷款申请。
(4)未认真执行贷款“三查”制度
4.贷前调查严重失职
(1)未按规定双人调查。信贷员受理贷款申请后,未上报主管复核,于2010年3月16日擅自单人前往借款人经营场地和家庭住所调查。
(2)调查信息严重失真。经事后调查确认,信贷员在第三人(非借款人)陪同下,在非借款人名下的经营场所和家庭住址开展调查。对销售收入、租金支付、银行流水、收入证明、贷款用途等重要情况核实不严,缺乏基本的交叉验证,调查信息严重失真。
(3)未按规定进行调查复核和初审
在信贷部经理出差、不能履行审查复核的情况下,信贷员模仿信贷主管在《个人商务贷款业务上报审批申请表》等资料上签字,擅自将贷款资料上报分行审批。
(4)信贷员擅自篡改借款人信息
借款人赵某提供的房产产权人为其弟所有,为了能办理此笔贷款,信贷员擅自在房产证明中将产权人名字篡改为赵某,并计入家庭资产20万,虚增了借款人资产并向审查审批人员提供了不实的证明材料。
5.责任认定情况
(1)信贷员违规受理不符条件的贷款申请,提供虚假资料,单人调查,无视权限管理,使用他人工号越权办理业务,对不良贷款负有直接责任。
(2)支行信贷经理岗位权限管理不严,造成柜员号、口令泄露,对重大风险未及时向分行报告,对不良贷款负有管理责任。 
(3)记账岗将柜员号和口令外泄,负有不履职的责任。
(4)支行行长与副行长的处罚措施已由分行责任认定领导工作组提出建议,待责任认定委员会通过后实施。
6.相关业务风险提示
(1)关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借款人赵某提供的户口本显示,赵某为劳改释放人员。还款意愿相对较差,贷款又是使用第三人房产作抵押,信贷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考察不足。 
(2)关于第三人房产抵押
赵某以韦某名下的房产做抵押从我行贷款,支行信贷人员却没有详细了解抵押人和借款人的关系,未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以及抵押人进行详细了解,没能及时发现风险。
(3)关于权限管理
柜员账号和密码是目前实现风险制衡的有效手段,需妥善保管,禁止借用他人工号办理超过自己权限的业务。信贷部经理和记账员对于本人的账号和密码保管不善,为他人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埋下了较大隐患。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浅见  (一)改善征信体系   按照古典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充分流通,市场所有参与主体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规范统一信贷业务流程   信贷业务流程是指信贷业务人员完成各项贷款业务所必须遵循的程序。严格按照流程来办理各项信贷业务,可以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格式化、规范化。信贷业务流程对各级管理决策者也是控制、检查、监督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多方位选择优良客户,多环节控制信贷风险,实时监测、预警信贷不良资产,进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信贷活动中的信息对称度   1.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高效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CMIS)的标准是:数据能做到每日更新、实时处理数据的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统计及查询功能,能为客户信用评估、项目风险评估、信贷组合分析、信贷风险分析等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和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日常检查工作提供全面支持,在提高银行与企业、银行内部信息对称度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加强对CMIS信息的深度分析   对CMIS信息的深度分析会使风险信息得以较完全的披露,有利于防止产生贷前决策的逆向选择和贷后的道德风险。CMIS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并不能直接反映风险程度,只有在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深度的数理分析,才能使风险得以较完全的反映。   3.实行客户经理制和完善主办银行制度   这两种制度的安排,都便于银行了解企业贷款前后的财务状况、实际经营情况和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信息对称度,有利于银行对企业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监督工作,对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4.按扁平化要求设置组织结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三级管理的一级经营管理模式,组织层次太多,委托代理链太长,管理中的信息传递路线太长,失真度高,会使上级行与下级行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为下级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创造条件。  5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赚取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合理确定财务考核指标,明确划分利润中心和责任中心。   (1)改进商业银行目前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最终会导致形成逆向淘汰机制即“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为了减弱、克服这种逆向选择效应,商业银行应改进上级部门对下级的考核标准,选择和设计不易造假或造假成本较高的考核指标。  (2)经营考核必须要求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有机结合   在对从事信贷业务人员的考核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必须与选拔任用方式、报酬确定以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合理调整评价方式,将其与员工的工作业绩、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挂钩;改变过去根据职务大小确定工资的方法,增加业绩含量的比重;改变过去员工之间收入差距很小的状况,根据市场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6.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挖掘和识别能力   产生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身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手段可以弥补人的能力的不足,为有效披露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许学军、沈旭勇、 上海银院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12出版) 
民营资本的金融突围:浙商投资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研究 姚明龙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10出版) 
银团贷款理论与实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06出版) 
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与应用 郑洁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12出版)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研究 毕明强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05出版) 
中国个人信用贷款研究 周伟民,潘劲,陈钟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11出版)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下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