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风险管控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中的存在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策略
内 容 摘 要
众所周知,银行业是一个通过经营风险获取盈利的特殊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风险与发展相辅相成。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代表业务的发展,只有驾驭好风险,才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长足发展。而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进一步深化,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和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现阶段风险管控中的劣势,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论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及其控制
一、风险管控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发生资金、信誉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成许多类型。从风险的来源看,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又可分为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盈亏风险、结构性风险、决策风险、操作风险等。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信用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从风险防控的角度而言,无论哪种风险,都体现出商业银行的作风和态度,这也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必备技能。而无论发生哪种风险,对于在一国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都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随之而来的挤兑风潮,也正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所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看待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关系存在着两个误区。第一、把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放在对立面,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评价风险,认为风险的存在便是对业务发展的最大威胁,从而过度地规避风险,遏制了业务的发展。第二、将风险视作猛虎,通过盲目地减少业务发展,甚至不发展业务来控制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起来,裹足不前,没有尝试开发新业务的勇气和魄力,也失去了在新业务发展过程中学习风险处理的方式,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的能力。这是由于观念更新不够,形势分析不够透彻,趋势把握缺乏前瞻性所造成的。
(二)、内部操作风险问题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对全国7万余个金融机构(包括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进行1万多次现场检查时,发现违规金额高达近6000亿元,银行机构处分违规人员4294人,并依法取消各类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244人。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后院起火”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很多时候商业银行在对外扩张发展的时候,却忽略了自身的风险防控。银行员工自身的违规违法操作,很多时候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譬如经营者的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内部操控方面的问题。
(三)、盲目发展导致根基不稳问题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终极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员工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存在价值,而业务发展是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唯一道路。因此,商业银行很多时候都只追求短暂的利益和光鲜的表面,不停地扩展自己的规模,却忽视了稳健经营、审慎经营。例如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因14亿美元倒闭,总市值高达65亿元的中航油因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破产。都是因为其经营者被表面的浮华遮住了双眼,才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历史悲剧。
(四)、风险管理方法的问题
长久以来,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倾向于定性分析,如贷款投向的方向性、贷款的发放是否符合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在定量方面却比较欠缺,对贷款的分类管理,对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的分类细化管理,贷款的风险敞口的估算以及风险度量的具体模型的数字化系统还不成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策略
(1)、解放思想,认识到风险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银行的经营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背后就是利润。银行业作为经营风险和信用的特殊行业,经营好风险就代表着客观的收益,清晰地剖解风险的本质就是明确利润的来源。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表面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因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不要把风险看作妨碍业务发展的绊脚石,而是把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到银行管理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不是一味地惧怕风险,堵截风险,而是合理地利用风险,引导风险,使其在经营中可控,带来相应的利润。
(2)、严格内控制度,多管齐下防范内部操作风险
银行风险管理不止是业务的管理,更重要的在于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与员工签订安全操作承诺书,定期开展安全经营教育课程,把安全经营细化到人,增强其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和严防风险的责任感,也使每个员工意识到规范操作,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管理,构建有效防范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预警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赎职受追究”。
3、坚持“轮岗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强制休假制度”和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在日常的工作中,把这几项制度落到实处,时刻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可以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将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4、严格问责制,现有的惩罚制度,总是在案件发生时口诛笔伐。口头上痛心疾首,“硬”,但是行动上却很“软”,常常是批评教育了事,很少“痛击”作奸犯科者。这使问责制流于形式。在严格授信风险问责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对授信风险和损失逐笔进行责任认定,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贷前对客户情况虚报、漏报,重大疏漏的;对客户资料未进行全面和审慎核实的;贷中授信决策过程中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审批的;贷后未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对授信和担保物进行授信后检查等行为给银行带来重大风险损失的人员,予以行政上的处罚,对于触犯法律的,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打人情牌,造成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局面。
(3)、高瞻远瞩,稳健有序经营成就百年大业
归根结底,商业银行经营者之所以会追求表面的浮华,是由于被短暂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急于求成,没有以发展的眼光对未来风险进行敏锐洞察,以保障和支持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稳健有序经营体现在:
1、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在传统的绩效考评考核方法中,总是单纯地以存款额,贷款额,市场占有额和所在银行规模为核心。这就造成了很多银行的经营者和职工为了谋求职位升迁和奖金收入,不惜做大做虚报表,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不顾银行的长远发展,用各种各样违规违法的操作做大规模。而新的考核办法,应该将风险管理纳入考核制度当中,在整年的经营当中,风险业务占比多大,是否安全审慎经营,都在考核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提高银行经营者的风险管理能力,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稳健、审慎、安全经营。正确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日趋波澜起伏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足够的头脑冷静,树立理性的风险偏好,在风险、质量、收益、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等多方面达到均衡、协调,合理组合资产,优化资源设置,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理念,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中寻求最佳平衡点,促进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4)、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实现风险管理价值最大化
1、创立先进的符合现阶段金融风险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完整的连续的大量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是风险管理的基石。无论国内外,都表明,通过对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的分析定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规避风险的措施。而掌握了第一手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也能高效的进行内部分级和资产组合管理。通过内部分级后,准确度量风险,度量风险后,利用资产组合模型,估量整个银行资产的未预期损失。利用不同行业、商品、地域之间的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降低银行的风险指数。
2、实行风险管理差别化原则。一是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进入本世纪,银行业务的种类越来越繁多,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不同业务的业务操作要求和特点都不同,风险管理的方法也随之千差万别。如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比较重视对具体客户或具体项目的审查和分析,通过对其报表的分析和现场调查等方式,了解具体客户或具体项目的现金流向,企业的发展规模,甚而分析其与银行之间的发展前景,从而核定授信额度;但反观零售业务,由于它的风险是分散的,则更多的重视其整体违约率的几率,授信审查中更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如果用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法来管理零售业务,则是大材小用,不仅无效,而且浪费了银行的资源。二是不同的业务品种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的业务品种,其特点、形态、风险指数都会不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业务品种合理地划分种类。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譬如:个人消费性贷款,由于其通常金额小、期限短,而且还款来源通常是客户的稳定性收入,客户申请此类贷款,也通常符合其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相对而言,这类信贷资产风险系数小,对于这一类的信贷资产的管理,可以采取粗放型的批量的审核授信制度即可,整体地控制违约几率。而对于经营性的贷款,由于其还款来源通常都是其营业收入,比较不稳定,就必须整体细致地分析借款人的信用情况、经营情况、行业发展前景等。如果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要么限制了业务正常发展,要么放松了风险防范。
结论: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严格风险管理,合理地引导控制风险管理,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6年07期
【2】王晋忠,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J],财经科学,2008年08期
【3】刘清军,盛健英,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与防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吕航,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方法简介[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