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绪论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现状分析
结论及建议
内 容 摘 要
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把经济增长作为本国首选的宏观经济目标。我国近些年来也把经济增长摆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如何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
绪论
(一)经济增长
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和记者常用的表达方式,意思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生产力之成长主要决定于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实质资本数量累积与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技术水准提升以及制度环境改善。因此,经济增长也意含着决定生产力之诸多因素的扩展与改善。
支持经济增长的人认为它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且增加就业机会。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持续减少,才被称为经济衰退。
(二)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全面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受到社会商品总价值影响。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三)已有研究综述
1、关于二者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计量检验的核心问题。Tobin(1965)认为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的“Tobin效应”。Fischer(1991)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投资规模(投资占GDP的份额)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性较低,因此在大样本研究之外应辅以案例研究。Stockman(1996)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会影响通货膨胀增长效应的规模。Kuijis(2002)论证了斯洛伐克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国外价格、汇率和工资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直接而快速的,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适度但渐进的。此外,Burdekin等人(2000)分析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并发现两者的负相关关系会从某一个初始通货膨胀水平以上开始,但这个初始水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又有差异。
类似地,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也发现了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联的特殊性。张元生,程建林和王元鸿(1993)利用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通货膨胀进行总量和结构分析,建立了通货膨胀定量分析模型;宋秉芳(1996)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得出货币流通量、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工资、储蓄都对通货膨胀起到推动作用;何其样,郑明(1997)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系统考察了主要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万世平,舒元(2001)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工资成本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许雄奇,张宗益(2004)运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财政现象。陈慎思(2005)通过对中国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到能通过统计学上的各项检验的三次回归模型,得出结论: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三次回归模型的非线性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是同方向的,且通胀率的变化总滞后于GDP增长率,因此,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方向是可以由GDP增长率来预测的。
2、三派理论
促进论:
以费利吉斯.西尔斯.贝尔和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第一,当政府投资增加时,会引起货币的过量增加,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使私人投资不相应减少,那么全社会的实际投资就会增加。这种由政府投资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使得社会总投资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第二,在通货膨胀时期,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往往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当名义工资增长慢于物价上涨率时,企业的利润率就提高了,因此通货膨胀刺激了私人部门的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三,从消费方面看,由于害怕货币的持续贬值,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人们会增加消费,从而加大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促退论:
是以坎普斯.哈伯格.沃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会对经济起消极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在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里,通货膨胀将导致贸易收支的恶化,投机资本会因为货币的预期贬值而流向国外,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外汇管制,就会使经济因受到过多干预而产生低效率,从而降低了产量和阻碍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会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扰乱正常的资金流向,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降低经济增长率。
中性论:
在19世纪,人们普遍看重货币的媒介作用,关于货币的“面纱论”占统治地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流通过程来说,如同罩在其上的“面纱”的外在因素。从长期看,货币改变不了实体经济部门生产过程本身,即货币是中性的。因而他们断言,通货膨胀也是中性的——它对经济增长既不存在正效应,也不存在负效应。通货膨胀的本来意义会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名义工资上升,但实际购买力并不增加;名义成本上升但实际成本依旧不变。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
(一)马克思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当流通货币量超过可供商品和劳务价值总和时,势必导致商品价格水平上涨,流通中的货币贬值,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即指货币供应量超出商品流通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市场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包括互有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多,这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二是货币贬值,这是实质;三是物价上涨,这是通货膨胀的标志或后果。
通货膨胀是各个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长期伴随现象,世界上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使用纸币的条件下,其经济增长都伴随一定的通货膨胀。除了正常价格上涨因素以外,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扩大再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通过扩大再生产实现的;而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拿一部分产品用于固定资产或基本建设投资。但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特点是在较长时期内取走劳动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期却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固定资产投资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将积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时,必然会破坏既定的供求关系,引发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或通货膨胀。没有这个通货膨胀,扩大再生产就难以进行,经济增长就根本不能实现。可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或许有人讲,这种情况只适合于外延扩大再生产。笔者认为,对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同样适用,因为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也必须以一定的货币资金投入为前提,也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而这些投入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具有相同特点,自然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说,只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社会总需求的膨胀,才会形成对货币需求的膨胀,为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国家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当货币供应量超出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时,通货膨胀势所难免。
(二)西方经济学者的论述
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先后都出现了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是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换句话来说,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一定伴随通货膨胀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了通货膨胀,所不同的是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高,如战后的匈牙利、70年代的南美诸国和后来的俄罗斯等,而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低,如德国、美国等。我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经历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国内外学者认为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形式:
(1)需要拉动型通货膨胀
(2)成本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3)资产调整的通货膨胀
(4)利率投资的通货膨胀
(5)结构主义的通货膨胀
(6)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这些通货膨胀的理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但又都不能完整的说明这个问题。就我个人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真正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资源,一是货币,因此,通货膨胀的类型也就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劳力、资源供给约束型通货膨胀,二是货币供给开放型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大量增加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造成物价的上涨,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但单一的劳动力、资源供给约束型的通货膨胀不会形成恶性的物价上涨,一般来说,严重的通货膨胀多是国家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诱使劳动力、资源约束型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开放型的通货膨胀相伴产生,它与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性。我国的通货膨胀正是存在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货币供应超过可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所产生的。总的说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有利方面主要有:
1.当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出现了需求不足,适度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2.当整个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以充分就业,特别是以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可以有利于该经济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生产企业的不利。当通货膨胀造成价格信号的失真,使企业无法判断哪些是供求关系的变动,哪些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增加了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投资经营的风险性,从而损害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
2.造成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经济在长期的通货膨胀环境中运行的结果,必然最终使得劳动力、资源供给更加短缺和混乱,要么是政府采取紧缩政策,要么是任其发展,当劳动力或资源的供给无法继续增加时,经济发展也就到了尽头,从而实行自发的震荡,上述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浪费和严重损失。
3.对分配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除了对生产有不利的影响外,主要还在于它对分配的不利影响,它改变了整个社会在现有经济体制下既有的分配形式和劳动者的所得。这种重新分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作用,它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货币的价值不断减少,因此当债务人获得借款之后,如果这种借款的利率是固定的,则债务人的债务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不断减少;对于债权人来说,情况正好相反,由于经济生活中国家和企业是资金的净使用方,而家庭、个人则是资金的净供给方,因此,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国家和企业,而不利于家庭和个人。第二、对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作用。当一个国家存在通货膨胀,而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又无法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个人等的收入所得无法随通货膨胀的增加而增加时,则工薪阶层和离退休职工的既有工资水平实际上在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现有的生活水平,甚至是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通货膨胀对分配的不利影响,加剧了现有分配机制造成的矛盾,必然侵害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
4.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这是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影响。上述对生产、分配的不利影响最终会发展到对社会安定的损害。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通货膨胀最终的恶果就是摧毁整个现有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造成社会发展过程的重大倒退。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钞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有意识地使物价上涨来使实际工资下降,以弥补财政赤字、扩大出口,即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办法来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这个办法,和增加税种或提高税率相比,由于隐蔽(不用事先宣布或通过立法机构)不容易遭到反对。凯恩斯就曾扬言,由于人们有“货币幻觉”,只看到纸币面值的增加而察觉不到由于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即实际收入的下降而感到满意。即使明白过来,工资的调整滞后,“时间差”仍能筹得一部分资金。“通货膨胀”的这一特点使许多国家的政府,特别是“急于求成”而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乐于采用。从这个角度看,通货膨胀确实在短期间、特别是在人民大众能够承担的幅度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有人曾提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的理论。但是实践证明,一旦采用这种办法很难使通货膨胀“适度”,相反,却往往陷进“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和工资上涨”恶性循环的所谓“百慕大三角区”,如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改革的下场。结果,通货膨胀造成的虚假购买力只能推动投机倒把、囤积居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是一条危险的道路。至于,用通货膨胀来实现经济发展就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了。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现状分析
进入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深化拖累全球经济走向衰退边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趋向于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由于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经济触底反弹,开始进入了扩张阶段。但也正是由于这“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使得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此外,近年国际经济形势不断萎靡,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上升,我国出口贸易也明显受挫,沿海多数制造业难逃倒闭的命运。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货膨胀中信贷膨胀支持流动性迅速增长。资金本性是逐利的,尽管政府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措施及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本意是扩大内需,但商业银行无法监控企业资金流向而使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的迅速扩张、资产价格高涨为高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虽然我们现在不能断言流动性迅速增长、资产价格高涨是通货膨胀的前奏,但流动性迅速增长引起资产价格高涨而CPI反应滞后这一现象本身就反映了经济自身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就会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由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所以各国政府共同采取联合行动,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随着危机的逐渐缓和和经济的复苏,人们的投资需求不断扩张和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中央银行不久之日必将会为控制由于资金投放过多而引起的通过膨胀采取加息政策以回笼资金,稳定物价。
结论及建议
较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因为通货膨胀会通过降低储蓄率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还会给经济带来结构方面的问题,例如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方面的问题。而在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率范围,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对应关系是不太明显的,因为长期经济增长是资源和制度决定的,而长期的通货膨胀率是由货币供应的增长速率决定的。
我国在实行宏观调控时,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意把握通货膨胀的度,防止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目前从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方向有所调整是必要的。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调控策略,其核心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宏观政策手段的作用特征,通过政策措施的最优组合以实现调控目标的并行不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保持农业及食品行业平稳发展,化解供给约束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辅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处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胀问题时,要避免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收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损失长期增长的基础。将财政政策作为辅助手段,有选择性的适度投入,例如增加农村、医疗、教育、基建领域的财政投入。
(三)注意把握政策出台的力度,确保经济平稳调整。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抑制通货膨胀,需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逐步放缓调控思路,使通货膨胀可以在经济稳定增长中逐步下降。为此,调控对象宜先针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日用品等领域,后指向投资领域。
(四)与相关部门合作,对信贷流向进行调控,防止由于资金流向虚拟经济而造成的政策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以确保实体经济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保证经济稳健的增长。
参 考 文 献
1、王煜,《基于非参数近邻估计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科学决策》,2008年第10期
2、郭艳芳、王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1期
3、胡孟茜,《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平衡发展的分析》,《金融天地》,2010年第12期
4、郭秀闳,《再论适度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5、祖栋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总第534期
6、周宏,《试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第5期(总第29期)
7、徐建新,《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家》,1995年第2期
8、郭锐、吴桂平,《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4月第11卷第2期
9、陶文达,《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
10、周旭东、陈斌、张兵,《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辽宁经济》,199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