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汉武帝的货币改革

汉武帝的货币改革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15 12:11:30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汉武帝的货币改革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536
目 录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
(二)、研究方法…………………………………………………………….2
(三)、研究思路与预期成果…………………………………………………2
二、货币制度改革分析
(一)、汉武帝初期前的货币制度状况………………………………….…….3
(二)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过程与结果……………………………………..…..3
三、汉武帝币制改革评价……………………………………………….…....6
四、币制改革对现代社会经济的思考…………………………………………7

内容摘要
经过汉文帝和景帝两代皇帝几十年的励精图治,西汉进入汉武帝统治时代以后,虽然汉初那种“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的残破凋敝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也有所回升,但是汉武帝即位即位后一改汉初“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勤俭节约做法。在军事赏赐以及宫廷消费等方面大量增加财政开支,导致财政入不敷出,进而引发了比较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西汉政府在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币制改革便是其中的一项。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之因果,从中可得一历史的借鉴,即:社会政治的稳定、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的统一、稳定,两者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偏倚不得,而社会流通货币的币制统一与否,其价值尺度和流通作用是否得以正确运用,则是社会政治与社会经济两者十分敏感的“晴雨表”,这亦是被历史所证实的一点。
关键字:汉武帝;币制;西汉王朝;货币统一;
汉武帝的货币改革研究
从汉初到汉武帝初期,货币体制混乱一直是困扰汉王朝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时的货币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钱值不符;二是国家无法垄断铸币权。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帝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而汉武帝此时的币制改革以点作面的让后世明白不管是国家大统一还是对外关系,货币的统一都是一个基础,若是没有这个基础,统一便难以完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而其经济政策正式这种政治大一统和皇权高度强化的产物。在现代社会,货币可以说是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这句话放到曾经的每个王朝都可以成立,因此从汉武帝的货币统一开始,便奠定了汉王朝的鼎盛状况,此项举措也是沿用至今,给予后世启发。
(二)、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的文献信息及各经大家对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评价,以史为例,以例为理,再经过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对汉武帝时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预期成果
首先收集信息找到汉武帝货币改革的原因;其次分析汉武帝改革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及结果;最后,根据以上内容及相关评判作出对汉武帝货币改革的思考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货币制度改革分析
(一)、汉武帝初期前的货币制度状况
从汉初到汉武帝初期,钱值不符和国家无法垄断铸币权,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无法单独解决,这也是西汉政府几次货币改革都失败的原因。例如,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政府统一币值,铸四铢钱,但没有统一铸币权,允许各地和民间私铸,这样,铸钱者为获得暴利,普遍减轻钱的实际重量,往铜中参铅铁,使得劣币横行,物价飞涨,这次改革就失败了。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政府垄断铸币权,私铸钱判死刑,但由于没有统一货币,钱值不符,铸钱利润极大,民间普遍盗铸,犯法的人太多,官吏无法尽诛,这次改革也没有成功。汉武帝即位后,也推行了几种币制改革,一是使用皮币,即白鹿皮做的钱币,方尺的白鹿皮法定定价四十万。二是用银锡合金(号称白金)铸了三种钱币,分别价值三千、五百和三百。三是降低四铢钱的重量,改为三铢钱。汉武帝的这些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币制的问题,所以改革的结果是盗铸之风更盛,通货膨胀加速,从而更加破坏了经济。最终,汉武帝为了解决越来越混乱的铸币问题,下令各个郡国不得铸币,只有上林三官可以铸币,由于上林三官的钱币不易于假造,初步解决了币制混乱的问题。
(二)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过程与结果
在国内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出现过通货膨胀,两个原因造成了这次通货膨胀,一是民间盗铸和打磨钱币,二是国库空虚而政府需要大笔的资金,就像现代政府一样开动印钞机一样,汉武帝开始想办法。但汉武帝开始的货币改革的结果是盗铸之风更盛,有司规定盗铸者死,但人民依然前赴后继的进行盗铸,以后的五年里,盗铸钱币被官府所杀的有数十万,而私下害怕告密而互相杀戮的不计其数,但结果却是盗铸之风越来越无法遏制。 
最后汉武帝经过六次的货币改革变动,西汉王朝政府终于解决了汉初遗留下来的币制问题,统一了货币制度。其中的功劳不得不提到搜粟都尉并兼任大农令的桑弘羊,元鼎四年(前113年),为了彻底整顿货币,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等人的建议,禁止郡国和民间铸钱,由政府指定上林三官,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和原料,废除过去铸的一切钱币,而已新铸的五铢钱为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这些最重要的变动便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彻底实现贯彻。变动其一“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这次货币改革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将钱的重量规定为五株,在世界其他文明的货币演变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合理的重量,最终都停留在五株左右,这表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汉王朝政府终于找出了金属货币最合理的重量,使其面值和实际价值相符。第二就是铸钱的防伪技术有了显著改进,以往的铸钱只有一面有文,盗铸者可磨取无文面的铜屑铸钱,五铢钱在无文面加铸一道边,
使人无法磨取铜屑,再熔铸新币。通过铸五铢钱,实现了钱值相符,而且此时铜矿已经被收归国有,通过防止磨取铜屑,就断绝了盗铸者的铜料来源,有效的杜绝了民间盗铸。但这次货币改革还有一点缺陷,铸币权不在中央政府,由各郡国铸五铢钱,而郡国官吏出于地方利益,铸币时偷工减料,使得五铢钱无法达到规定的重量,所以这次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汉王朝的货币问题。变动其二,汉武帝在元鼎四年时进行了最后一次货币改革,在元鼎二年,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其属官有均输,钟官,辨铜三令,也就是所谓的上林三官。这一次改革首先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完全禁止地方郡国铸钱,传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其次下令只有三官钱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地方郡国以前所铸货币全部作废销熔,其铜转属上林三官。这样,中央政府就完全控制了货币铸造权。由于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成色好,分量足,又难于磨取铜屑,私人盗铸这种钱不划算。所以“民之铸钱益少,及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因此基本制止了盗铸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汉景帝时用重刑禁止盗铸,杀人数万尤不能杜绝,而汉武帝通过科学确定钱重,让盗铸不再获利,就使猖獗数十年的盗铸现象自行消失了,虽然货币制度改革并不是源于政府的财政困难,货币制度问题的解决也没有直接增加政府收入,但统一货币制度所带来的对全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丝毫不亚于解决了财政危机的国家专卖政策和均输平准制度,而且稳定了市场和流通,起到了巩固西汉统治的作用。同时,这次币制改革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的一次创举,它最终将汉朝的币制稳定下来,使汉朝的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这也是与桑弘羊前卫的经济思想是分不开的。
汉武帝时代的商人对当时的经济政策的评价:如果说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肯定是觉得坏的,但从为国角度来看那就是好的。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耗费巨量财富,用尽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国家出现财政危机。边境草粮不接,内地流民增多,而“富商大贾,滞财役贫,转毂百数,冶铸鬻盐,财或累万而不佐公家之急,于是黎民重困”。如何保证国家经济能够正常运转,更主要的是如何在经济上实行国家的统一调配,为此,汉武帝实行了严厉的经济政策。而在此前,铸币、煮盐、冶铁不受国家法律限制,经济政策宽松。盐铁私营造成地方经济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国家因此也减少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且,
经济大权旁落地方,使地方王侯富豪疯狂聚敛钱财、欺压百姓,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实际上他们很大程度上操纵了稀罕的经济命脉。汉武帝时期是盐铁专卖制发展的一个高峰,盐业史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主要讨论了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方式、专卖目的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盐官设置等问题。出了郭正忠《古代编》论及了秦汉时期食盐产区、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盐户身份等问题外,祝寿慈《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对秦汉盐业生产也有所论及,而有关盐业生产的论著则相对较少。在关于汉武帝盐铁专卖的目的,张兆凯《关于汉武帝盐官营政策的两个问题》(《益阳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认为。主要是打击诸侯王和豪强大地主的利益,但盐铁商人的利益并未受损,而是一跃成为国家官吏。刘凌、傅筑夫、高敏则强调了抑商的目的。吴慧文认为,桑弘羊的政策是抑制商人,但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官营商业,其政策是重商和抑商的矛盾统一。刘良群、罗庆康都认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是抑商和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兼而有之。卢新远认为,不能说汉武帝实行的是抑商政策,其打击的是富商大贾,并不是为了打击工商业,相反是维护正常的工商业。汪锡鹏的观点又有所不同,认为桑弘羊的政策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中央集权,不宜用重商或抑商的的标准去评价。薛振凯、张炳斌、朱绍侯、逄镇镐等都强调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是讨论的最热烈的问题,观点的分歧也很大。总体上说,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和一分为二等三种意见。《工商制度志》认为,盐铁专卖为汉武帝的征伐提供了经费来源,抑制了豪强的发展,延缓了农民破产的过程,有利于维持和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吴奎罡、陈以鉴、解学东、李森、马大英、郝树声、张守军等都肯定了汉武帝盐铁专卖在增加财政收入、打击豪强商人和地方势力、巩固大一统的新兴政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前引郝树声文认为,汉武帝盐铁专卖在加强国防巩固和边疆的开发、避免豪强网罗流民等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批学者则对汉武帝盐铁专卖持否定态度。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的在评价》认为,盐铁官偶的营摧毁了汉代的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其优点与与弊端相比是次要的。前引汪锡鹏认为,盐铁专卖是竭泽而渔的政策,指出其质劣价贵、效率低下,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前引刘良群文还指出,西汉后期工商萧条、国势衰落也与盐铁官营有关。王连升也指出,盐铁官营导致了工商业的萎缩。陈乃华《盐铁专卖与西汉中后期社会危
机》认为,盐铁专卖堵塞了商人资本及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工商业流通的渠道,加速了农民破产并沦为流民和奴婢的过程和土地的集中,是导致西汉中后期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汉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前文薛振恺认为,汉武帝盐铁专卖既为西汉带来了匈奴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国家统一,又为西汉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前文吴慧文认为,桑弘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张传玺、罗庆康、高凯、李殿元、逄振镐、庞天佑等既肯定了盐铁专卖在充实财政、支持统一战争、奠定国家疆域、集中人力物力推动盐铁业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指出了其效率低下、质量低劣、家中贫民负担、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等弊端。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而其经济政策正是这种政治大一统和皇权高度强化的产物。汉武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包括在农业、工商业和政府财政机构几个方面。诸如重农抑商、移民屯垦、假民公田、统一货币、算缗、吿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榷鞥等经济政策的推行,为当时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广阔来源,并满足了其外征四夷的需要,尤其巩固了汉帝国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经济政策中关于官营工商业的许多制度都成为后世国家经济制度的滥觞。
三、汉武帝币制改革评价
武帝之前,“文景之治”,低赋税,养生息民,使得国库殷实。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武帝觉得时机成熟,于前133年对匈奴宣战。战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国库消耗的很快。在这个背景下,武帝发起了财政改革:
盐铁酒,尽归官营。
增设算缗,征收商税。
改革币制,禁止私铸。
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武帝财政改革,使社会经济发展路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无为而治”的自由发展为政府垄断干预,加强了国家经济统一,有利于财政收入与政治统治,但对民间私营工商业是严重的扼杀。盐铁会议上,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榷制度都利国利民,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而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贤良
文学则认为这些政策是在与民争利,富国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业生产。而武帝时的政策在短期内都十分见效,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填补了国库的空缺,使得北伐匈奴不至于中途夭折,但是由于实行政策时官员往往自行其是,从中渔利,因而在某些方面造成了效率低下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也是贤良文学反对其的原因之一。但是不管怎么样,支持贤良文学的辅助大臣霍光也明白,这些政策虽然有执行上的弊端,但对增加国家收入却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会议之后,仅仅是罢酒榷,其他政策则保持不变。武帝时期另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举措是币制改革,首先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禁止郡国私人铸币,其次,新币种的币值与实际重量相一致,切铸造工艺水平很高,仿制往往得不偿失,从而使得盗铸者日益减少,国家控制住了铸币权,也就控制住了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
每个时代的领导者所做事情的都存在利与弊,只是某些时候利大于弊,对于善于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人来说,那一小点弊就是历史的对照,以史为鉴才能够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汉武帝的币制改革绝对是功不可没,从某些方面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就是这一小点弊却让西汉的时代有了衰落的迹象。到底要如何评价武帝时期的币值改革,这个只能见仁见智了,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就如同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上,支持武帝经济政策的桑弘羊一派与反对政策的贤良文学一派便展开了唇枪舌战,直到今天,讨论起武帝时这些政策的利弊,人们也依然像盐铁会议上一样,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四、币制改革对现代社会经济社会的思考
前文提到货币是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但是货币和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到底有什么联系呢?第一“社会再生产”就是把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消费,另一部分作为原料再次投入生产。其次,要如何来划分“消费”和“原料”呢?在没有形成社会化分工时,生产者自己决定就行了。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社会化大分工的前提下,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必须通过交换才能继续进行生产。所以社会化大分工导致“交换”成为生产的第一步,而“交换”的进行必须依靠货币。所以货币是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因此不可否认的就是大至国家,小到生活,货币的统一都在促进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
现代货币的功能有很多,有交易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价值贮藏、世界货币;但在西汉时期的货币可以说只有两个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即交易媒介和价值标准,而这两个功能就是基本的基础。汉武帝的货币统一开创了先例,解决了各种因货币不流通带来的民间的或官方的问题。将交易媒介和价值标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在接下来的滚滚历史年月里,货币制度都未曾发生过巨大的混乱,至今为止我们都受着汉武帝币制改革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平淮书》
2、郭正忠《古代编》
3、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4、张兆凯《关于汉武帝盐官营政策的两个问题》(《益阳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5、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的再评价》(《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
6、陈乃华《盐铁专卖与西汉中后期社会危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下一篇杭州联合银行丰收卡发展的现状存..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