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内容摘要………………………………………………………………………2-2
二、引言……………………………………………………………………………3-4
三、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内容和类别………………………………………………4-4
(一)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内容 …………………………………………………4-5
(二)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类别 …………………………………………………5-6
四、银行经营中的风险产生原因…………………………………………………5-5
(一)主观原因 …………………………………………………………………6-6
(二)客观原因 …………………………………………………………………6-7
五、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7-8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内 容 摘 要
随着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银行逐渐成为以利益为经营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其经营中的风险日益突出。如何识别和防范经营中的风险,将是银行搞好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
我国商业银行种类众多,经营管理情况各有不同,经营转型的重点、步骤等也有所不同,经营转型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特别是金融海啸之后,银行转型不但要谋求发展更要兼顾风险控制,防止危机重演。
商业银行在资金筹措、资金清算、资金汇兑、贷款投放等方面的业务,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中介服务功能,这种中介功能在严格、有效的监管环境下,通过适度的资本杠杆率约束,有效地支撑着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稳健发展。脱离这个根本去开展创新、开拓新业务,就会误入歧途。
因此,作为经营货币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传统中介服务功能谈转型。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机构准入政策宽松、国家利率保护政策等良好经营环境,抓住机遇将传统业务做快、做实、做强、做大,稳步提升自己的财务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应居安思危,充分认识自身在各个方面的不足,未雨绸缪、坚定不移、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和经营模式。
关键词:识别、防范、控制、管理、效益、、创新、可持续
引 言
随着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银行逐渐成为以利益为经营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其经营中的风险日益突出。如何识别和防范经营中的风险,将是银行搞好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
我国商业银行种类众多,经营管理情况各有不同,经营转型的重点、步骤等也有所不同,经营转型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特别是金融海啸之后,银行转型不但要谋求发展更要兼顾风险控制,防止危机重演。
商业银行在资金筹措、资金清算、资金汇兑、贷款投放等方面的业务,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中介服务功能,这种中介功能在严格、有效的监管环境下,通过适度的资本杠杆率约束,有效地支撑着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稳健发展。脱离这个根本去开展创新、开拓新业务,就会误入歧途。
因此,作为经营货币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传统中介服务功能谈转型。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机构准入政策宽松、国家利率保护政策等良好经营环境,抓住机遇将传统业务做快、做实、做强、做大,稳步提升自己的财务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应居安思危,充分认识自身在各个方面的不足,未雨绸缪、坚定不移、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和经营模式。
其实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实现利润。银行风险种类很多,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都只是操作层面上的,中小银行经营转型要更多关注战略性风险。风险管理的核心内涵是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也主要体现在风险与收益的匹配能力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要取得转型成功,必须有科学的风险文化价值导向,必须全面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
理性运用金融创新也非常重要,一方面,银行必须坚持金融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转型,我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短板。当然与此同时也必须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期权、期货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设计的初衷是套期保值、对冲风险,一旦成为金融机构获取暴利的工具而远离初衷、铤而走险时,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其与生俱来的风险会被无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溃决。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游离于监管边缘、超前于监管实践、推动着监管创新,金融创新在运用适度、监管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提升服务、活跃交易、转移风险、创造价值,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营销不过于依赖物理渠道资源,属知识密集型、智能型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新兴金融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着力点。商业银行发展新兴金融业务,应根据每一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和本行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财务实力、内控能力、人才结构、客户结构、网点布局等,选择适合本行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方式和业务经营模式。一方面,要强化包括投资理财、资产托管等客户金融资产综合管理业务和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大幅提升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经营、服务水平和IT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商业银行客户金融资产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在能力和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可通过控股、参股、融合、渗透等适当的方式,审慎、适度拓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内容和类别
银行经营中的风险是指银行自身办理贷款业务时,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引起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内容包括抵押贷款比例风险、还款方式风险、还款期限风险、利率变动风险。
抵押贷款比例风险
抵押贷款比例越高,借款人的压力就越大,也就意味着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越大,在高抵押贷款比例下,一旦借款人违约,银行处分抵押房产的所得在扣除各项支出后,有可能不足以弥补银行的支出。因此,在此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银行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还款方式风险
不同的还款方式的风险不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还款方式是等额还款方式。这种还款方式有助于借款双方了解各自的收益和支出,以便制定长期的资金使用计划。但采用这种还款方式时,忽略了对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借款人未来还款能力的考虑,因此,银行需承担更大的借款人违约风险。
还款期限风险
一般说来,还款期长,抵押房产价值的变动就难预料,银行需承担的抵押违约风险就相应较高。正因为如此,多数银行都对抵押贷款的最长还款期限做了规定,以便在吸引客户的同时,提高未来资金运用和收回的有效性。
利率变动风险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吸收短期存款的利率也会随之上升。这就压缩了银行的获利空间,使银行获利减少。而市场利率下降时,借款人可以以较低的利率进行筹资,并提前偿还抵押贷款。这样,银行就会因为不能获得原先约定的较为可观的贷款利息回报而遭受损失。
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类别包括资本风险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内部风险和国家风险、通货风险、其他因素。
资本风险和信用风险
资本风险是指银行资本量相对于风险资产来说比例太低,不能保证银行有最后清偿能力和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根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即资本充足率须达到8%,其核心资本不低于4%。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大低于这个标准,尤其是近年来银行在贷款规模急剧膨胀的同时,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使银行承受资本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弱。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不能偿还或延期偿还本息,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银行至关重要的风险。
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又称市场风险,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资产价格或银行业务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时,固定利率贷款就会因原定利率相对较低而蒙受损失,所持现金的机会成本也加大:同时,为防止资金流失和吸收存款,商业银行势必相应提高存款利率和其他负债利率而导致银行成本增加。汇率风险在国际上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外汇买卖中都有可能发生。如在外汇买卖中买入的外汇贬值或卖出的外汇升值都会给银行造成损失。
内部风险和国家风险
内部风险又称管理风险,因银行本身经营管理不当而造成损失的可能。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银行冒险和欺诈行为是最危险的,它不仅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危害存款人的利益,而且将破坏银行的形象,动摇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或社会、整治发生动荡而导致的风险。国家风险是银行国际业务面临的首要风险。
通货风险
又称购买风险,指因为物价上涨引起货币贬值可能造成的损失。近年来通货膨胀给银行造成的风险与日俱增。本来银行作为债权债务双重身份,这种风险的损益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抵销,但对于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说,本金贬值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的冲击,银行的存款来源将会萎缩,使银行处于更为不利的状况。
其他因素
金融市场不规范、不完善,制约了银行的筹资选择和资金的运用范围,制约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银行不能利用更多的手段防范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和汇率的剧烈波动造成银行经营风险,加大了银行防范风险的难度。
银行经营中的风险产生原因
主观原因
与银行的经营业务活动直接相关。包括:决策失误、缺乏工作责任心,信息不灵敏、对风险没有充分认识等。 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身的原因造成,主要有:1、现行信贷管理模式,即贷款三查和贷款三级审批。这个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三级(信贷员、科员、分管行长)审批人员的责权模糊不清,又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制约机制。2、部分银行职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以贷谋私等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客观原因
可以称为环境风险,包含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种条件和情况,是银行经营者面临的一种外在压力,具有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当前在我国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1: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银行只负责执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贷款政策,接受国家的计划指令和行政命令。信贷资金配给代替了银行信用,计划约束大于信用约束,使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沉淀,以及呆账损失所预计的清偿能力不足和支付危机,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面积亏损,经营风险增大的最主要原因。2:体质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为银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有待健全和完善,银行经营风险难以避免。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配套,使银行对未来不稳定因素难以掌握,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其经营风险最终要转移给银行,使银行经营风险增大;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有些地方行政干预仍是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之一。
五、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
1.转变观念,加强风险防范。
国有商业银行的全体人员应从认识上彻底清除经济效益“大锅饭”的思想,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安全观念和敬业精神,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和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信贷管理和责任制度,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和防范风险。
2、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资本风险
要按照《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标准,增加资本,逐步提高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率。除了需求国家政策支持,提高自身积累能力,逐步增加核心资本外,还要努力增加附属资本,如发行带有长期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和长期的次级债务如期票、金融债劵等,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3、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提高资产质量。
根据实际情况可能考虑建立两种风险保障制度。一是银行风险准备金,每年按年初风险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以补偿银行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损失;二是贷款保险制度,由保险公司充当贷款保证人,规定企业按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和贷款期限交纳保险金,以分散银行经营风险。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数额巨大,因此,解决这些不良债权可说是搞好银行经营的前提,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可以根据不良债权形成的原因和企业现状,分别采取转化措施,如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转移给国有资产管理局将债权变股权或拍卖、租凭等有效途径来解决。只有逐渐地活化银行的不良债权,才能使银行消除包袱,减少经营风险。
4、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换政府职能。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法人制度,只有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建立责权分明的科学组织机构,从而形成一种新型银企关系,实现信贷资金市场化。同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这是促使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
银行经营风险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效益,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有效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才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才是搞好银行经营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王海斌 . [浅谈银行经营风险] . 《投资理论与实践》 . 1996年9月 .26-27
2、陈德维 . 《银行经营风险及其监管的迫切性》 . 1996年第3期 . 17-18
3、姜业庆 . [经济时报] .《银行业经营风险不可小视》. 2010年8月 .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