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14 10:41:02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403
目 录
一、国民时期通过膨胀研究背景……………………………………………………2
(一)国内背景………………………………………………………………………2.
(二).国外背景………………………………………………………………………3
二、研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意义………………………………………3.
三、分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原因……………………………………3..
(一)国内方面……………………………………………………………………………………3
(二).国外方面…………………………………………………………………………………4.
四、提出相应的解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现象的方法…………………5
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5
第二,一定要控制好纸币发行量………………………………………………………………5
第三,控制物价过快上涨………………………………………………………………………5
第四,必须实施正确的金融策略………………………………………………………………5.
五、结论………………………………………………………………………………5
(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带来的经验教训……………………………5
(二).现如今中国的经济需要通过何种金融策略来稳健经济发展………………6
第一,货币政策………………………………………………………………………6
第二,收入政策……………………………………………………………………….6
第三,对外经济政策…………………………………………………………………6
第四,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7
第五,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7
第六,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7. 

内 容 摘 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经济逐渐崩溃。本文从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进行研究分析,以当时国内外背景为基础,结合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状况深入探讨,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石,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民政府 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 

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过去乃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其有好有坏,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国民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研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当时背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研究。
 一、国民时期通过膨胀研究背景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在国民政府时期经济有过发展,但在其统治末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下,导致物价飞涨,纸币贬值。
(一)、国内背景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1]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这段时期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2、国民政府时期这一段时期,其中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被称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约为8%—9%。在南京国民政府的1927年-1937年这一时期,工商业的有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农业方面确实有所衰落的。不过,不管怎么样,在整体上,南京国民政府的这一时期的经济还是有较为快速的发展的。政府总收入有较为大幅的增加,而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等有利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政府支出也增加了。所以,不可否认,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37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2]
3、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4、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凋谢萎缩。这是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不断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3]
(二)国外背景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掀起投机狂热,人们为了发财,纷纷购买股票,像着了魔一样。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于是人们又纷纷甩卖股票,这导致了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于是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股票价格一跌再跌,最终导致了全面的金融危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而这场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欧洲各国,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另一方面“二战”以后,国际市场的需求波动,也为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大的波动。数据显示:1933 年对外贸易总额为 19. 58 亿元, 贸易逆差为 7. 34 亿元。1936 年对外贸易总额为 16. 48 亿元, 贸易逆差减少为 2. 36 亿元。[4]同时,西方列强对华投资从1930 年到 1936 年呈现增长趋势。1930 年西方列强对华投资额为 34. 87 亿美元, 1936 年增长到 42.85 亿美元。[5]
二、研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意义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通货膨胀状况。所以对于国民政府时期通货膨胀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经验。
三、分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国内方面原因
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7年连粒米都买不到。对于这次通胀的原因,历史课本说,那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积极内战等等。这个一句话定性式结论或许没错,但距离汲取历史经验相距甚远。从细节看,这个恶性通胀是如何产生的?194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俞鸿钧曾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这里我们看到,印钞厂直接成了财政的提款机。这很难仅仅归结为政府处置失当,完全是制度缺陷使然。现代政制设计中,无一不确保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这份独立性与议会的拨款权相配合,牢牢地管制着政府的钱袋子。这层制衡机制,虽然有时会搞的政府机关因为手里没钱不得不关门歇业(如美国曾经发生过的那样),但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玩弄金融市场于股掌中。国民政府人为拉低汪伪政府发行的货币“中储券”是造成恶性通胀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个“汇价”完全背离了经济规律,人为拉低了中储券5-7倍的价值,造成法币游资蜂拥而至当时的金融中心上海。再加上官方不可理喻地限制前沦陷区人民每人只能兑换5万法币,进一步逼迫剩余中储券直接变为购买力,双管齐下刺激物价飞速上涨。可以说这轮上涨因素亦完全源于政府滥权,无视市场机制和人民正当财产权。不仅如此,国民政府随后于1946年3月4日再次漠视市场规律,将法币与美元的外汇比价锁定为2020∶1,使法币价值再次被高估60%以上。由此造成进口暴增、出口暴减,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待官方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以后,法币的突然贬值引致物价大幅波动。虽然这次恶性通胀的原因还有战争开支巨大、社会动荡,战后需求旺盛等客观原因,但市场规律被扭曲的因素不可忽视(这种因素常常源于财政金融体制的固有缺陷)。[6]
(二)国外方面的原因
20世纪头30年,国际形式十分复杂,而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再者,二战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在趋势走向上发生了改变。还有就是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四、提出相应的解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现象的方法
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此外,弥补财政赤字或用往年财政结余弥补,或向银行透支,或借债弥补。但绝不能像当时两个政府那样,弥补财政赤字完全建立在发行纸币的基础上,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第二,一定要控制好纸币发行量。纸币是按照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或以黄金储备量为依据。现在世界各国的纸币发行都不再同黄金直接挂钩,而受商品可供量与纸币流通速度的制约。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教训之一,不看商品总数,盲目大量发行纸币,当纸币贬值时,必然引起价格上涨,即形成通货膨胀。
第三,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经济运行既要有市场“看不见的手”,还要有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另一教训,盲目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又不去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伴随着通货流通速率的加快,物价上涨的速度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纸币发行速度,发行与物价赛跑,循环相因,最后,货币制度与国民经济必将一起走向崩溃。
第四,必须实施正确的金融策略。抗战胜利之初,南京国民政府拥有黄金186621公斤,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没有很好的决策,实施了错误的金融策略,丧失了调控的机会,如对中储券处置失当,助长了抢购风,不合理的汇率、进出口政策,又促进物价飞涨,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可见处理金融危机,仅有物质条件还不行,还必须实施正确的金融策略。[6]
五、结论
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带来的经验教训;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
国民政府时期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统治,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由于四大家族掠夺财富的加剧和内战的需要,国民党政府垄断了不兑现纸币的发行,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为避免其在发生我们必须:
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第二,要适度控制和把握货币发行量;第三,对大宗商品要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
2.现如今中国的经济需要通过何种金融策略来稳健经济发展;
第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第二,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第三,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第四,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第五,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第六,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7]

参 考 文 献
[1] 贺水金,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J].上海:上海研究院,1999
[2] 许慧君,评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 [J].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学学报,1987
[3] 董廷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 [J].北京:中共党史研究,1989
[4]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 李国环,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J].南京: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6
[7] 郑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08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网络银行业务 下一篇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