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苍南农商银行基本情况及信贷风控分析。
1.1外部因素影响。
1.1.1宏观政策因素。
1.1.2企业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
1.1.3民间信用体系崩溃。
1.2内部因素影响。
1.2.1公司治理机构需要强化。
1.2.2信贷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
1.2.3内控制度需要强化执行。
1.2.4信贷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2、苍南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2.1历史遗留因素制约 。
2.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2.3内控制度存在问题。
3、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制度建设,提升风险防控水平的建议。
3.1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3.1.1加强经营决策监督制约。
3.1.2健全信贷风险控制组织体系。
3.2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3.2.1强化信贷管理基础。
3.2.2加强信贷流程再造和结构优化。
3.2.3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3.3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建设。
3.3.1制定健全的风险监控指标。
3.3.2完善信贷集中风险监控制度。3.3.3健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3.4要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内 容 摘 要
鉴于我国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金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基层农村的机构,将“支农支小,服务本土”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对区域实体和小规模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侵蚀和冲击传统金融,金融新业态下对传统金融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转型和风控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农村商业银行这一新兴金融力量上,以苍南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透过新增不良贷款现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信贷风险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议: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信贷操作规程;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授信评级系统;加强信贷文化的建设等。
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制度优化及风控研究
——以苍南农商银行为例
摘 要:鉴于我国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金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基层农村的机构,将“支农支小,服务本土”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对区域实体和小规模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侵蚀和冲击传统金融,金融新业态下对传统金融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转型和风控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农村商业银行这一新兴金融力量上,以苍南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透过新增不良贷款现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信贷风险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议: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信贷操作规程;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授信评级系统;加强信贷文化的建设等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制度,风控建设
正 文:
近年来,欧债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特别是温州地区整体信贷风控形势严峻,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全市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08亿元和4.04%。本文研究苍南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及风控情况,作如下调研分析:
1、苍南农商银行基本情况及信贷风控分析。
苍南农商银行是一家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现辖1个营业部、21家支行、54个营业网点,机构金融服务能力覆盖全县12个乡镇,创行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经济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经营宗旨,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推进转型,各项业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5年6月底,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183.77亿元,比年初增加7.18亿元,存款市场占有率达38.38%,比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存款增量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增量的26.78%;全行各项贷款余额达150.61亿元,比年初增加9.11亿元,市场占有率24.26%,比年初增加1.23个百分点;全行五级不良贷款余额29860.53万元,不良贷款率1.98%,比年初上升0.49个百分点。
1.1外部因素影响。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的技术创新周期理论,受技术进步周期性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会呈现周期性,在经济繁荣、经济萧条之间循环波动。在经济萧条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下降,预期的收入往往不能实现,现金流量减少,容易出现财务困难。譬如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苍南整体陷入低迷的印刷行业。
1.1.1宏观政策因素。国家一改以往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刺激信贷增长。2010年至2011年,因前期货币投放过多,导致房价高企,国家进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2012年开始,受困于整体经济低迷,国家又开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高频率、大幅度的变动,与借款人对外投资易放难收存在很大冲突,极易造成借款人资金周转出险。
1.1.2企业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部分企业过于激进,财务结构安排不恰当。有的借款人财务管理能力比较弱,例如将短期资金来源进行长期运用,且投资产业过多,战线拉得过长,投资回收周期过长,收益回报未能实现,致使出现企业负债率过高。有的企业本身经营良好,但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的房地产及矿业等高风险领域,一旦发生风险,引发债务危机在所难免。
1.1.3民间信用体系崩溃。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后,社会公众及融资中介逐步从民间借贷市场抽回流动性,此类垫资还款行为明显萎缩,使部分潜伏的不良贷款浮出水面。多数企业资金链一头连着银行信贷,一头连着民间借贷。去年9月份温州局部金融风波爆发后,部分企业停产、关闭,直接推动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由于企业普遍存在互保关系,随着担保链上企业因互保单位出险、不愿续保、无法续保等原因,使得部分企业还贷及续贷出现了困难,因此直接出险企业通过互保链又将风险传导到担保和被担保企业。
1.2内部因素影响。
1.2.1公司治理机构需要强化。主要表现在:信贷风险管理不独立,农村商业银行虽然设立了董(理)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全行的行长主持全行经营管理及各项业务工作,这就使得行长有权限管理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等信贷调查、评估部门,又能主导信贷审批部门。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没有建立起详细的信贷审批责任制度体系,产生的不良贷款仅仅是对第一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这就让风险管理存在的漏洞有了合理的借口,这就很难能够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行长负责制与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要求存在矛盾和偏差。
1.2.2信贷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当前该行信贷制度建设存在滞后特点,比如一些风险认定、尽职免责管理的制度细节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风险防控的形势需要,对一些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个人客户,准入标准有待优化。同时总部建立健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规范信贷操作流程常态化推进不足,对信贷风险防控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不足,信贷流程的优化和改造还要进一步加强,从而提升贷款竞争及风险防控能力。不良贷款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不良贷款激励机制考核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虽然已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出台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将不良贷款清收纳入考核范畴,并制定了考核办法,但尚须进上步完善,如对历任信贷人员移交的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管理脱节”等现象较为明显。
1.2.3内控制度需要强化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首先是目前该行贷款5万元以下的贷款笔数多、工作量大,信贷人员人均业务量高,给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通过数据分析:该行5万元以下的贷款户数已达74629户,占全行总户数的70.51%;而目前全行个私信贷人员116名, 以致5万以下小额贷款人均管理已达643户。信贷人员普遍回到起初的粗放管理工作方式,依赖于熟人介绍办贷,满足于在办公室撰写材料而不愿深入调查,使信贷资产风险埋下隐患。信贷人员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信贷人员有时在质和量的发展上处理不好,甚至顾此失彼,存有主观臆断的侥幸心理,调查和管理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
1.2.4信贷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投向过于集中。首先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部分农合行所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行业比较集中,造成信贷品种单一,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导致一行不景气,就会牵扯总体资产质量降低。其次是由于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有增无减,经济前景不明朗,信贷资金的收益有下降趋势,给信贷资金带来一些隐性风险;同时,该行大额贷款、保证贷款占比增速过快,经统计,该行保证贷款占比为68%,抵质押贷款占比为32%,保证化趋势渐强,而保证贷款抗风险能力相对抵押贷款来说较弱,一旦个别贷户资金链出现问题,将会出现连锁反映,容易产生小群体的信用风险。至此,不良贷款有所抬头,今年以来新增不良贷款担保方式为保证的共2293万元,占全部新增不良贷款的53.2%;新增的企业承兑汇票垫款2102万元,占全部新增不良贷款的46.34%。
2、苍南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及研究发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了一个充分细致的分析,同时发现了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所存在的部分问题,本章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地情况认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形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历史遗留因素制约 。农村商业银行基本都是从过去的农村信用社经过股份制改革而成立的。部分地方政府仍存在通过各种名义干预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的现象,政府介绍贷款现象很多,有的地方还存在行政指令贷款,由于这些贷款存在相关的手续不全、存在造假、担保人实力不符合实际情况等现象,造成到期贷款不能及时归还,导致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
2.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来讲,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贷款管理还是停留在比较粗放的经营层面,贷款决策和约束机制上不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更合理的完善。信贷管理方式落后,没法跟上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的要求。贷款“三查”执行力不强,重贷款轻质量现象普遍存在,贷前调查不认真和贷后监督不彻底导致贷款管理流于形式,导致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跟踪检查和贷款回收各环节脱节。制度执行力不强,部分地区仍存在逆程序操作现象,先放贷后审批等现象仍然存在,信贷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导致了各种问题发生。档案管理执行不力,贷款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由于信贷员档案管理混乱,台账建立形同 虚设,贷后跟踪不及时,使不良贷款保全工作丧失最佳时机,也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设置了障碍。
2.3内控制度存在问题。一是高层管理者在决策贷款的过程中制约性不强,虽然目前成立了贷审委,但是,在农信社法人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还是一把手说了算,管理者的地位不可以抗拒,体系内部关系复杂,导致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很严重。 二是商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盲点,例如目前农商银行有大量的抵债资产,但是相关的抵债资产处置制度不完善、不详细。 三是体系庞大,层次复杂,导致问题发生的时候处置不及时,市场反应迟钝,不利于全行的风险控制。
3、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制度建设,提升风险防控水平的建议。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想要更好的发展自己,首先要认真学习业务发展好、经营管理先进银行的管理理念,同时要结合本土经济结构情况及自身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以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为指导思想,本文总结苍南农商银行的一些做法和尝试,从内控制度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及风险预警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全面细致的构建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3.1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3.1.1加强经营决策监督制约。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制度即通过优化董事会结构,加强审计委员会职能建设,发挥整体监督能力,疏通银行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降低整体风险,同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制约作用,要选择人品好、正义感强、有责任心、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担任监事长。确保监事会能够参与到经营决策的全部过程,便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重大决策,为更好地实施监督打好基础。
3.1.2健全信贷风险控制组织体系。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制定决议的最高审议机构,其主要成员均由外聘专家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日常的信贷风险控制工作。风险管理部室的人事关系也直接由董事会决议。同时,构建以审贷分离为中心的贷款决策体系。体系由决策委员会、审查委员会、信贷部门、稽查委员会构成。贷款决策委员会由信贷审批人员、法律顾问组成,财务经理必要时也要参与贷款决策。设专部门专门人员负责不良资产管理。可以适当考虑成立特殊资产管理部,这个部门直接对行长负责。此部门专门负责不良贷款的集中管理,专门处置,这样可以提高催收效率。
3.2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3.2.1强化信贷管理基础。一是加强信贷制度落实。针对信贷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要切实加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要按照已经制定了的贷款管理基本制度,各个支行制定自身的自查工作计划,主要信贷制度执行情况自查面要达到 100%。在自查的基础上,农商行要组织重点检查,主要检查信用评定、资信评级、统一授信、贷款上柜台、顶冒名贷款、商业汇票业务和大额授信风险状况等,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行为。 二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苍南农商银行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征信系统、资信评级、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信息平台,对客户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客户关系档案。三是研究制定评价标准,细分客户市场。根据信贷风险程度、客户回报率等指标细分客户市场,将客户划分为优质客户、调整客户、限制客户和淘汰客户四类。优质客户,不仅能够正常还本付息,而且存款、结算等业务量大,回报率高;调整客户,能够正常归还贷款本息,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和结算;限制客户,贷款主要办理借新还旧,仅能正常支付贷款利息,存款和结算业务很少;淘汰客户,无法偿还贷款本息,没有存款和结算业务。
3.2.2加强信贷流程再造和结构优化。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法人客户统一授信和公司类客户资信评级,加快推进“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信贷流程再造。对法人客户全面进行资信评级,实施统一授信管理。未评级的客户,一律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二是加强风险分类管理。要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信贷人员分类培训,提高分类工作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完善分类工作流程,健全分类档案,严格执行分类标准,提高分类质量。三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凡新增不良贷款,都要逐笔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3.2.3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建立学习教育机制。针对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要鼓励信贷人员进行自学、函授和脱产学习,逐步提高信贷队伍学历层次;加强法制教育,当前重点组织开展新《刑法》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依法合规观念。二是建立培训机制。要对农商行的信贷管理人员、分支机构负责人,重点培训国家产业和信贷政策、金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省联社信贷管理制度;对一线信贷人员,重点培训信贷管理办法、操作规程、贷款营销等方面。
3.3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建设。
3.3.1制定健全的风险监控指标。要逐步建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指标体系,主要指标包括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单一客户授信比例、五级分类不良率等。农村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指标异常变动可能诱发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上一级领导单位要认真做好辖内县级联社的风险监控工作,及时采取风险提示、下发通报、约见谈话等措施,督促、指导农村商业银行防控信贷风险。
3.3.2完善信贷集中风险监控制度。对各个行业、尤其是“限控行业”授信的分布和变动情况,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要按月进行统计分析;要重点关注授信行业集中、客户集中、信贷产品集中等问题,设置行业、客户、产品集中度“警戒线”。对达到或超过“警戒线”的,要通过调整授信行业分布、压减大户授信等措施,调整信贷资产组合的总量和结构,使各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程度,有效化解信贷集中风险。
3.3.3健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要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一是宏观与行业风险预警。正确认识国家产业、信贷政策调整对行业风险的影响,风险管理部门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为营销人员和审议、审批人员提供操作层面的信息支持。二是微观企业风险预警。财务因素主要是企业经营效益和流动性等方面,要密切关注企业出现的应收账款上升等项指标的不利变动,在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但还未恶化到形成违约之前就识别出这些客户,采取有效监控和管理措施;非财务因素主要从公司治理、信用社与企业关系、公司运营三个方面进行风险预警。
3.4要持续优化信贷结构。风险防范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持续在巩固农村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做小、做精”文章,加速扩大城区、城乡结合部等小额市场份额,以分散信贷风险。亚当斯密在生产力开篇中讲到“分工产生生产力”,分工的目的是当事人职责更明确,把份内的事情做得更好。在城区市场开发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能做的事和能做好的事,专业银行做大户我们做散户,专业银行做龙头我们做基础。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个贷及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将成为银行最具魅力的朝阳市场,因此,如何深控此市场,将是中小金融机构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最明智的选择。城区信贷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如何进一步发展城区市场,是我们目前业务发展的重点,对此我们首先要细分客户群体,选择优良客户,做好城区个贷及小微企业的基础工作,巩固我们的发展后盾。其次要有意识的调整信贷结构,提高抵质押占比,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来隐形分散信贷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成保德. 内部控制:强化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对策[J]. 华北金融. 2009(05)
[2] 王晓博,贾丹. 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构建[J]. 农村经济. 2009(01)
[3] 王彬,郝向东,于萍. 浅谈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防范[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1)
[4] 潘安娥. 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J]. 财会月刊. 2008(36)
[5] 边编,王朝阳.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 中国发展观察. 2008(11)
[6] 杨卫军,叶祥松. 不确定性与我国农业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 贵州社会科学. 2008(10)
[7] 张勇. 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1)
[8] 王宇璇. 浅谈我国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北方经济. 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