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交子的产生及原因 …………………………………………………………1
交子的产生 …………………………………………………………………1
交子产生的原因………………………………………………………………3
交子的发行及流通 …………………………………………………………6
交子的发行作用 ……………………………………………………………6
交子性质的演变………………………………………………………………6
交子的积极作用………………………………………………………………7
局限 …………………………………………………………………………7
论交子的产生及作用
纸币是当今社会流通最广的一种货币形式,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国度,生活在什么阶层,都离不开它。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在北宋时期就在四川出现了一种代替金银的流通货币----交子。这是历史的一种演化,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我国货币使用的年限至少在4000年以上(根据出土的文物可考证)。在夏商周时期就由原始的贝币衍生出了刀币等货币。在到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后继而统一货币。再到之后的北宋时期我国第一次出现了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不适偶然的,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交子的产生使北宋的经济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之后交子就走向了贬值。但是,它的产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是中国在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在交子产生和使用的五六百年后,欧洲才出现了纸币。中国使用纸币的历史早于世界,这也将成为我们对当今货币的产生历史有一个新的探讨。
交子的产生及原因
(一)、交子的起源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得“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的存款金额的楮纸卷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交子的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
1.交子起源于飞钱说,有以下诸家。朱契说:中国历史学家,向以交钞之制,始于唐之飞钱。刘厚滋认为飞钱是一种汇票,一曰飞子。其后买飞子者不复支钱,转相授受,乃渐成一种习惯上的通用货币。《宋史·食货志》下3会子条的开头说:"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2.也有说交子由契券发展而来。彭信威说:大概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纸币性质的流通手段。例如楚的马殷时期(907~930年),在长沙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又大又重,使得市面上用契券指垛来交易,这岂不是和纸币的性质一样么?当时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而四川比湖南还更厉害。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兑换券的地方。 3.交子起源于柜坊说:"日人野开三郎认为,中唐以后,货币经济益形发达,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其经济信用既渐增长,其票据的流通力遂亦愈大。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竟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而柜坊之性质,亦由财物保管者,进为票据发行者。柜坊初起于长安,后经五代及宋,渐次波及各地,而尤以益州为甚。此票据的流通,及金融机关的发达,乃交子的前提。交子的发达即票据流通的延长,而主发交子之铺(亦称交子户)盖即由柜坊性质而来者也。 4.李顺起义,停止铸钱,因钱少而产生交子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据此加藤繁认为,李顺作乱后,蜀罢铸钱,民间私造交子。为此, 5.交子是由钱重而促使发展起来的。彭信威说:到了宋代,四川以铁钱为主,大的每千钱二十五斤,中等的(应系折二钱)十三斤,这对于商旅是一个很大阻碍。而且铁钱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钱体积之大和份量之重,还在其每枚钱购买力之小。譬如宋初四川所行的铁钱,也有小平,每枚重一钱,可是其购买力低,一匹罗要二万个钱,有一百三十斤重,所以纸币的产生于四川,不是偶然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受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备本钱360 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到了元代,进一步完善了纸币制度。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发现了元代使用的纸币,于1298年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从此,欧洲人了解了纸币。美国学者罗波特·坦普尔说:“最早的欧洲纸币是受中国的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
(二)、交子产生的原因
1. 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统一后,农业、手工业、海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水道运输工具的改进,勾通了各地的联系;国内市场日益发达,大都会蓬勃兴起,商业繁荣,尤其是四川已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兵火战乱频繁,封建秩序荡然无存,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四川却在前、后蜀政权的统治下,处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中,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有“扬一益二”之称的成都,至宋已成为西南和西北的药材、蚕农器具、蜀锦、绢帛、抹布、茶叶、纸张、书籍贸易的最大集散地。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等按月令季节而形成的商品货易集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巨商大贾。远方商人“多至蜀土,资货或有直数百万者” [曹学佺:《蜀中广记》]。这些长途贩运的商人,他们财力雄厚,经营着大宗买卖,但是这些商人在市场购买和贩运商品时,却必须使用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才能实现支付手段,如“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李攸:《宋朝事实》卷15,《财用》]。可以想象数多、量重、额小的铁钱和铜钱很不适应大宗贸易巨额支付的需要。随着长途贩运和大宗贸易的日益发展,在缺乏贵金属金银铸币取代铁钱、铜钱的情况下,他们必然使信用票据流通并使其支付手段的职能不断扩大而成为一种信用货币,占据大宗贸易领域,把铁钱铸币排挤在小额贸易领域之内,这就使纸币的产生成为可能。
2.四川发生钱荒
四川早在西汉末公孙述据蜀时,就曾使用铁钱。到后蜀广正年间,又因铜钱供不应求而“增加铸铁钱于外郡边界参用”[曹学佺:《蜀中广记》卷67]。宋平蜀后,为维持其统治地区内的货币流通,曾颁布禁止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宋史·食货志》]令,并于“开宝中,诏雅州百丈县置监冶铸,禁铜钱入两川”[脱脱:《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钱币”];另一方面,宋朝把四川地区作为平定诸国,统一中国的财源基地,大肆收敛铜钱。成都知府吕余庆、转运使沈伦等“悉取铜钱上供,及增铸铁钱易民铜钱,益买金银装发,颇失裁制,物件滋长,铁钱弥贱”[《宋史·食货志》,《蜀中广记》卷67],以致铁钱五千才值铜钱千。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廷解除铜钱入川之禁,但禁其铁钱出川,“诏两税及诸课利钱,率十分输铜钱一分。当时,旧铜钱已竭,民间骚扰,北客乘时贩铜钱入蜀,以一钱易铁钱十四,至有因铜钱三五毁发古冢剔取神像犯刑者”[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67]。第二年,宋廷诏令川峡市夷人铜以铸钱,然铜不易得到。转运副使聂讼和转运判官范祥却以民乐输铜钱为借口,把征收铜钱的比例由铜钱一铁钱九变为铜钱二三铁钱七八,以致为得铜钱而犯罪人数骤增。太平兴国七年,川峡输租榷利虽不再征收铜钱,但蜀地几乎无铜钱流通,而铁钱充斥市场,物件上涨,民商为困。然而,淳化、至道年间四川爆发了大规模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他们攻下益州,地主望风而逃,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邛、益、嘉、眉诸州都停止了铸钱[《续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市面上的钱愈来愈少了,而北宋政府所发行的脚引、盐券等信用票据主要行使于中原和东南地区,不行使于四川地区,这就使四川地区因其没有官府所发信用票据的流通和支付,一切商品货物买卖都得用已少得不能再少的现金铸币支付,这就更加剧了纸币的产生。
3. 发达的信用事业
在宋以前,汉代曾出现有“皮币”,唐代产生有“飞钱”或称“便换”。《新唐书·食货志》说:“是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及取之,号飞钱”。这些信用票据对四川商人毫不陌生,赵璘《因话录》卷六曰:“有士鬻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可见四川的商贾出蜀贸易后回蜀,苦于途远钱重,往往携带有“飞钱”。至宋初,因军需及财政收入不足,“飞钱”得以广泛使用,《文献通考·钱币考》云:“太祖时,取唐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州便换,其后定外地闲慢州,乃许指射。”受“飞钱”的影响,类似汇票性质的茶、盐券等相继产生,尽管四川一般不行茶、盐券,但这种信用票据对交子的产生在客观上有一定的影响。入宋以后,四川经济持续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贸易更加繁荣,而宋朝把四川的铜钱搜刮殆尽,又不发放官方的信用票据,一切交易都得用铁钱支付。“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钱币》]。那些到成都从事大宗贸易,携带巨款的商人,为了安全和解除随身腰缠万贯之苦,迫切需人代管现金,于是一批经营金融业的巨富豪商就开设了专门为商人保存现钱的铺户,“收入人户现钱,便给交子”作为取款凭据,故称“交子铺户”;待提取现钱时,则收取百分之三的保管费用,每张交子的面额完全按存款人交的现款数目临时填写,“书填贯,不限多少”[李攸:《宋朝事实》卷15],这种初期的交子,实际是活期存款和现金支票,与纸币的性质不同,而与官方所发行的现钱交引颇有某些类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交子信用价值的确立,交子逐渐进入流通,用于支付“收买蓄积,广置邸店屋宇,田园宝货”[李攸:《宋朝事实》卷15],可见交子铺户则拉用存款投入市场,进而以一定的本金发行大于本金数额的交子,交子才完全演变成了纸币。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经营金融信用业的交子铺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
四川的造纸业有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四川成都百花潭浣花溪一带就是著名的造纸基地。唐代四川的麻纸闻名全国,成为官府公文图籍的专用纸张。在彩色加工纸中,唐代有名噪一时的“薛涛笺”,宋代又出现了与“薛涛笺”齐名的“谢公笺”,成为书画的专用纸张。特别是宋代四川广都所生产的楮皮纸,用白色淀粉糊刷纸面,再行砑光,洁白平滑,纸面紧密,吸墨性好,透亮度弱,厚度坚韧,耐折叠,不易磨损,不但“凡公私薄书、契券、图籍之牍,皆取给于于是”[费著:《笺纸谱》],而且是印刷纸币的好材料。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四川的交子就是“制楮为券”,用楮纸印刷的,以后全国的钱引、会子等纸币,都是用蜀中楮纸印刷,楮纸成为印刷纸币的专用纸。此外,宋代四川还是全国的印刷中心。雕版印刷广布于四川各地,尤以成都、眉山雕版印刷作为繁荣。当时官刻私刻都很发达,宋代许多图书都为四川雕印,至今都还保留不少宋代蜀刻图书。蜀刻雕版多用梨木,纹细质优,即便于长期保存又便于雕刻。印刷上又具有版好、字好、墨好、纸好的优点。这样,楮纸、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就为套版印刷朱墨间错,印有屋木人物、隐密题号,难于仿造的交子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交子的发行及流通
交子的发行流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意识私商自由发行阶段,二是十六商户联合发行阶段,三是交子收归官府发行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所谓的私交子时期,第三阶段则是官交子时期。无论是在私交子阶段还是官交子阶段,交子的发行都是有其一套固定的制度和一些值得可取的发行办法,这也为后来纸币的发行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交子的发行的作用
交子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交子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最终成为广泛使用的法定纸币。并且,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打破了以往长期坚持的货币制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局限性。
交子性质的演变
交子的性质随着其流通阶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最初的存款凭据演进为具有支付手段的汇票,到了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交子最终代替实物货币,成为政府认可和普遍使用的法定纸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了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交子的最初发行,是由民间私人主持的,它没有国家财政经济担保和国家政治权力强制保证实行,所以交子的发行和流通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带有临时性和早期不成熟的色彩,只有一种存款凭据的性质,在产生之初往往很自由起到证明子金的功用,还不具有货币的性质和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洗浴,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可见,交子进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慢慢具有了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从经济意义上讲,它已经部分行使货币的职能,成为了真正的货币。
交子的积极作用
“交子”作为我国货币史上的一朵奇葩,给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是中国使用纸币的开始。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四、局限
交子的出现,给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他且在其发展最巅峰时刻迅速走向了衰亡,令以后无数朝代为之惋惜,也令世人警觉。究其原因,就是它在发行和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局限所导致的。
封建政府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当出现政府巨额财政开支需要时,政府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公信力,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最终造成通货膨胀,从而使纸币丧失了信用,也就变成了废纸。
官府发行纸币,有时竟没有准备金,比如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交子六十万贯,以支付粮草费,无钞本。官府也不再遵守每界固定的发行数额,而大量超额发行。《宋史·食货志》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界率赠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可见,为了满足陕西军情之需,多发的一次交子量竟会超过一界总量的数倍,甚至导致成都地区交子的缺乏,又要增造。其结果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和纸币信用的丧失。
纸币的分界发行慢慢成为了“通货膨胀”的障眼法,因为每界发行新纸币,往往规定新币值旧钞一比几,比如元符年间(1098~1100年)换发时,新交子一缗要换回旧交子五缗,即新旧比价1∶5。
政府滥用信用,从而导致了交子成为其敛财的工具,交子没有了信用,也就丧失了流通的功能,从而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封建政府于是用更改纸币名称的办法来掠夺民间财富。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令诸路更用钱引”,把纸币定名为“钱引”,名称虽变,但其实质为敛财工具没变,甚至变本加厉了。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这年的发行数“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也就是说发行量由一百二十万缗增加到二千多万缗。而且没有准备金,“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可见,价值一千钱的缗只能当钱十多个钱,纸币贬值是多么严重。
北宋交子的兴衰历程,对今天也是有借鉴的,政府的监管法制对于金融币制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纸币的发行和稳定,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对解决国家的一时之需有重大作用。政府毁坏了原有的金融法制,滥用了信用,其结局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