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目录
内 容 摘 要2
一、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3
1、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3
2、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4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5
1、 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5
2、 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意识不够强5
3、 与信贷部门工作人员下乡催收贷款情况6
三、提升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思路6
1、 提升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思路6
2、 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7
参 考 文 献8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一直是困扰信用社经营的一大难题,不良贷款导致信贷资金循环,减少了信用社经营收益。因此,要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贷款风险。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成因 对策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今天,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作初步探讨。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最广大农民非常需要通过资金互助,来实现合作化农业生产,推动社会化经济发展。于是,为了防止民间借贷的高利贷,人民群众组建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入股农民民主管理、主要为人股农民服务的金融组织,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因其充分体现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且不以盈利为最大目的,而被认定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便确立起来。
1、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1951年至1959年,是新中国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的第一阶段。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货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上保持了制的性质,成为农民生活上的参谋助手,以及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
1959年至1980年,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
1980年至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
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金融组织,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接受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业务。恢复和加强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同时也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贷款大里投放乡镇企业,农民对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失去监督。
1996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管理的政策措施,农村信用社得到长足的发展。
到2000年底,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站稳脚跟,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从市场营销理念,配套相应的营销手段,扩大优质客户群,巩固优质客户群,逐步淘汰劣质客户,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决定了其必须进行市场营销。为实现这种自身经济效益,就必须实施市场营销,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分类制订营销策略以客户为中心、品牌、形象。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
农信社不良贷款这一“顽疾”的形成是多因素、多方面的,员工对农村信用社在社会市场上的角色转变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导致在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不到位。农村信用社为追求经营利润,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确定贷款期限,贷款签订期限较短,贷款到期,债务人资金周转缓慢,无法按期归还,这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
受农信社自身经营行为的影响。首先,自我约束力不强,放人情债、关系债,重放轻管,重数量规模,违规操作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具体操作中对借款人审查、监督不严,对项目考核、论证失误,前几年的一些村委或干部为完成农业税、各种提留摊派款项等费用,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垫缴农税费,现由于村级干部人员变动频繁,债务无法落实,加之村委无偿贷资金来源,债务悬空,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意识不够强
社团贷款额度大,风险高度集中,虽有财产抵押,借款企业、借款人一旦经营管理不善,经营亏损,势必造成多社大量信贷风险,少则几百万元,多者数千万元的贷款形成不良,难以清偿。社会信用环境差、贷户信用观念淡薄,不诚实守信,有钱不还贷款,恶意逃费赖债,虽诉诸法律,但难以清理收回,在“羊群效应”影响下,好户变坏、赖户更坏,导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逐年增加。
与信贷部门工作人员下乡催收贷款情况
以前总觉得催收就是直接打电话让客户还钱,开口就是何时还钱,为啥答应又没还,不是找本人就是找家人或联系人。俗话说“放款容易,催收难”,之前拿着客户的名单挨着打电话催收贷款,有的客户还是会认可,有的客户是直接耍无赖,所以我们就按照贷款地址逐一上门。在我们上门的一些客户中,明明有还款能力,却不还款,还有一些是认可贷款,但是就是不还款的,剩下的有部分是曾经村上集体贷款,好多人都不知道有贷款,还有一部分是真的没有偿还能力的。这些大部分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三、提升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思路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的是农信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遗留问题,也有的是对现有制度坚持不够的产物。员工缺少责任心、原则不坚定,在信贷投放时,不能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因此要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人情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最终使农信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提升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思路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不良贷款“清除”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各种信贷制度,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做好对贷款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对在贷款过程中违规违法现象要严加查处,发现问题要查到底,决不姑息养奸,而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建立奖励机制,对清收不良贷款措施得力、成绩显著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要能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坚持实事求是,不搞数字游戏和弄虚作假,信用社领导首先带头清收自身责任贷款,杜绝新官不理旧帐的。要认真分析不良贷款成因,分类排队、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分类而治,运用包括行政、法律手段在内的各种办法,对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永不言弃,继续延用“有一分希望,出百分努力”的做法,想办法、拉关系、借助一切社会力量,加大清收力度。要从不良贷款中,找准对象,借助法律手段对“钉子户”、“赖债户”、“难缠户”依法进行清收,做到清收一户,带动一片,震动一方,起到震慑作用,为清收工作铺平道路。
同时,要加大信贷检查力度,将专项检查与常规检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将信贷检查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加强贷款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能力,彻底堵住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口子。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
【1】曹芳,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 , 2004 , 24 (7) :38-40
【2】杨钧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云南大学》 , 2016
【3】李世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 , 2016 (20) :107-110
【4】丁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与对策分析《时代金融》 , 2012 (27) :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