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04 10:25:07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770
目 录
储蓄与投资的质地关系。
储蓄与投资的数量关系。
对我国储蓄与投资格局变化的实证分析。
结论

内 容 摘 要
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形成问题,而研究资金形成理论的关键是怎样正确认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储蓄与投资的非均衡必须伴生着通货膨胀现象和外资流动现象;为提高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形成的数量水平与质量标准,必须制定正确货币政策与外资利用政策,否则将会出现储蓄与投资缺口的货币超经济发行拉大效应和外资撑大效应;解决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根本出路只能在于提高国内储蓄率,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手中的储蓄不断的增加,投资意识越来越强烈,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一、储蓄与投资的质的关系 
 储蓄和投资的质的关系主要是说明谁决定谁即是储蓄决定投资还是投资决定储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不同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的供给,而投资则代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函数。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它随利率的升降而升降,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它随利率的升降而升降。当储蓄小于投资时,则利率升高,利率升高从而促使储蓄增加和投资减少,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则利率降低,利率降低从而使储蓄减少和投资增加,储蓄和投资经过利率升降的调整而自然趋于均衡。储蓄是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是货币资本的需求,储蓄在先而投资在后,供给决定和自动创造需求,在任何时候可以作为投资的储蓄额是一定的,投资是受储蓄支配的,所以储蓄和投资质地的关系是储蓄决定投资,储蓄决定投资的思想自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的《动态经济学导论》出版后,广为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各种经济增长理论所接受。
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放弃他在《货币论》中坚持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储蓄决定投资的观点,从国民收入的分配形成共计角度认为储蓄(S)=国民收入(Y)-消费(C),从国民收入使用形成需求角度认为投资(I)=国民收入(Y)-消费(C)。他认为储蓄和投资是两种不同的人或经济主体,根据不同的动机和行为进行的经济活动,储蓄和投资彼此分离,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投资只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不受储蓄的支配。当国民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和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赤字财政来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和储蓄水平。因此,储蓄和投资的质地关系是投资决定储蓄。
我们认为,上述储蓄投资论或投资决定储蓄论都是不仅完善的。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二者是相互决定的。不能简单和笼统的说储蓄决定投资或投资决定储蓄。从静态或横向看,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未消费部分的剩余,投资是将非消费的剩余投入在生产,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和前提,投资是储蓄的运用,储蓄规模直接限定了投资的规模的上限,因此,可以会所储蓄决定投资。从动态或纵向看,储蓄来源于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来源于投资的产出。今日之储蓄来源于昨日之投资,今日之投资创造明日之储蓄,因此可以说是投资决定储蓄,在收入决定和市场供求均衡理论条件下,储蓄通过利率来影响投资,而投资通过所得效果来影响储蓄。在复杂的现实经济社会中,储蓄活动和投资活动同样是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二者交错进行,相互依存,相互决定。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可以喻为“鸡与蛋”的关系,但从经济运行的轨迹和逻辑起点及现实意义看,储蓄决定投资是主要的,因此,资本积累的初始约束是储蓄,要增加投资和资本积累,首先要动员和开发储蓄资源。
二、储蓄与投资的数量关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创立了储蓄恒等于投资学说,奠定了现代储蓄投资理论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在储蓄与投资的数量关系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凯恩斯的“储蓄恒等投资”理论,凯恩斯指出,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用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储蓄等于所得减消费,只要大家同意这些用法,投资与储蓄自然相等。总之,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故,储蓄=投资。
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理论,并不是他一贯坚持的思想,他在《货币论》中认为,储蓄是人们货币收入与其常年消费支出两者的差额,利润不是收入的组成部分,它不用于常年消费,也不组成储蓄的一部分,投资是在一定时间内社会资本的新增价值。我们认为,凯恩斯创立的储蓄恒等投资的理论是错误和矛盾的,有悖理论和现实。
首先,从储蓄、投资范畴来看。储蓄是国民收入中即期末消费的剩余,它既可以用于未来消费,又可以用于(投资)未来生产的货币或商品;投资是用于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或商品,投资既可以并且主要来源于储蓄,又可以来源于补偿基金,投资的储蓄来源既可以来自外部,又可以来自内部自我储蓄,投资还可以来自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之积累等。储蓄和投资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因此,储蓄、投资范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其来源和数量构成也不相等。
其次,凯恩斯关于所得、储蓄、投资三者关系及其储蓄恒等投资的前提条件也是错误和不成立的,凯恩斯认为:“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用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储蓄等于所得减消费”。“储蓄与投资之所以相等,乃是因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或生产者与资本设备购置者之间之交易,有双重性质。”即储蓄与投资“从社会全体看来,二者只是同一事物之两面。”他主观定义把两种不同范畴视为“同一事物之两面”。其实,储蓄和投资是两个不同经济范畴,具有不用的本质特征。储蓄与投资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是分离的,储蓄与投资的行为主体、动机、决定因素、运行方式等都是不同的,何以能得出二者恒等的结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也承认储蓄和投资的差异,认为储蓄是受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制约,投资则受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制约,储蓄并非必然转化为投资,但又得出二者恒等的结论,这是矛盾的。
第三,是将会计学中的厂商资产负债分析扩展到宏观经济分析。把储蓄和投资视为厂商间资产负债调整。因为从会计学意义讲,一经济主体的负债必定是另一经济主体的资产,一经济主体的资产必是另一经济主体的负债。从资金流量分析或会计学意义讲,资产负债或同增或同减,或此增彼减,或此减彼增。资产和负债永远相等,从恒等的论证看,其逻辑演绎过程为,储蓄等于所得减消费支出,投资等于未做消费品的产品价值,所得的收入和支出不是来自消费品销售和消费,就是来自资本品销售和投资,即一方的储蓄就是另一方的投资,一方的投资就是另一方的储蓄,储蓄恒等投资。这种把储蓄投资关系类似于资产负债关系在会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但没有实质经济意义和宏观经济分析价值。在经济意义上抹杀了储蓄、投资范畴的本质特征和独立性,因为单个储蓄和投资的对应相等关系扩展到全社会,则是零储蓄=零投资。失去宏观经济分析价值。
第四,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的观点不是什么新奇见解。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因此,当储蓄小于投资时引起利率升高,利率升高同时促使储蓄增加和投资减少,最后使储蓄与投资趋于相等反之,如果储蓄大于投资时引起利率降低,利率降低同事促使储蓄减少和投资增加,最后也使得储蓄与投资趋于相等,所以,古典经济学认为,借助于货币资本供求变化所引起的利率的升降,将使储蓄与投资有趋于自然均衡的趋势,凯恩斯否定储蓄与投资有利率调节而自然均衡的论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进行的,把储蓄和投资统一在收入循环流及收入水平决定上,并通过收入的调节使储蓄和投资达到均衡。所以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的观点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关于储蓄与投资均衡思想的翻版。
第五,储蓄恒等投资的“充分条件”---均衡价格也是不成立的。凯恩斯把他的储蓄投资概念限定在经济处于均衡价格之中,并认为均衡价格是储蓄恒等投资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个储蓄恒等投资的“充分条件”是不充分和不成立的。其理由是:(1)非均衡经济学理论已充分证明,在一般或通常情况下,现实的社会经济往往不是处于均衡状态而是处于非均衡状态,或者说社会经济的常态是非均衡的,而均衡状态达成或均衡价格的出现只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特殊状态或我们的主观意愿。非均衡经济分析实际上客观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储蓄恒等投资的“充分条件”---均衡价格存在的前提假设。当储蓄和投资不能产生一个均衡价格时,凯恩斯自己也承认“所用名词也不再适应.”
第六,就现实来看,国民经济体系各部门及各经济单位的储蓄和投资也是不相等的,有的部门及单位的储蓄大于其投资,有的部门的投资大于其储蓄,呈现出资金盈余和资金亏绌并存。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投资大于国内储蓄,需流入外国储蓄弥补缺口,发达国家一般是国内储蓄大于投资,需流出国内储蓄。在存在现金窖藏和货币发行(信用创造)情况下,储蓄和投资也不可能恒等。
综上所述,储蓄和投资不是恒等关系,储蓄不能自然或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是投资的主要但不是唯一来源和现实约束条件。
三 、对我国储蓄与投资格局变化的实证分析。
2016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全世界排名第三,延续多年以来的高位水平。目前我国40%多的高储蓄率在国际上是少见的,高储蓄率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保证,在储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储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总储蓄中,政府部门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居民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储蓄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储蓄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伴随着投资增长速度和投资率也保持在相应的高水平上。在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率的现实表现上,投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总投资中,政府投资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企业投资所占份额,也是呈现下降态势,居民投资所占份额却呈上升趋势,企业部门依然是最大的投资体。
从现实情况表明,我国国内资金流动渠道不畅,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依然有一定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结构和投资结构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使我国储蓄想投资转化的机制由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转变。
与储蓄率居高不下相反的是,中国居民的消费、投资意愿却在减弱。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进行问卷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我们应当降低储蓄率,保持储蓄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不能简单参照美国的标准,而是要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进行适度调整,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总需求结构变得更加优化。为此我们要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失业救济等一系列的保障,使人们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此外,要适度发展消费信贷,优化消费的环境和消费金融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我们降低储蓄率,优化经济结构。
  除降低居民储蓄外,还应该通过以下措施来降低企业和政府储蓄率。第一,降低并消除能源及其他资源、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提高环保收费;第二,通过加大政府在社保、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的支出,扩大国企分红比例,加大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将部分国企股份注入社保基金;第三,发展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帮助企业更好地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第四,对税收和公共财政体系进行改革,将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从投资和土地出让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参 考 文 献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二版,第57页。
谢淑娴;薛晶;《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1期
王旸;《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利弊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05期
徐晔;《我国农村储蓄—投资制度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