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贾谊的法钱思想

论贾谊的法钱思想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02 18:38:03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贾谊的法钱思想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371
目 录
贾谊个人简介
法钱的定义
贾谊提出法钱思想的历史背景
法钱思想的内容
贾谊提出法钱思想的目的及不被认可的原因
贾谊法钱思想的历史意义
总结

内 容 摘 要
西汉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废除盗铸钱令,使人民放弃农耕土地大量私铸钱币,倾向制度紊乱,诸侯王在经济上独立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弱化,从而导致“七王之乱”的爆发。而贬谪长沙的贾谊在准许私铸钱币赦令的颁布之初,就已经预感到日后将会出现“奸钱日多”、货币制度被破坏的危害,以自己在赴长沙上任途中的切身体会,辅以对现时社会现象的分析,上疏《谏除盗铸钱令》于汉文帝,反对允许私人铸造钱币的政策,提出了“七福”的思想,希望通过政策的调整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标,并著文《铸钱》、《铜布》,对币材资源采集以及钱币铸造的制度予以分析,提出对货币制度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建立健全完整的货币制度。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贾谊的法钱思想初探
一、贾谊的个人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年的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十八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为大臣周勃、灌婴等非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当他贬为长沙王太傅时,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亦以自谕”。在长沙三年,有(左号右鸟)飞入,止于坐隅,又作《鹏鸟赋》(楚人谓为“鹏”)。
贾谊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今人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皆文笔优美,思想内容深刻,在中国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影响。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好是秦汉社会变局进程中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色彩,因而在他的思想上也带有不可磨灭的烙印。贾谊“分封永无休止以少其力”的思想,在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地方行政体制向单一郡县制转变。在政治上,贾谊的思想虽兼具儒家、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其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他以儒家思想为旗号,把儒家的仁义思想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互相结合起来,如诸侯王国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匈奴问题等,对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状态起到推动作用。贾谊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二、法钱的定义
古代指形式、币材、重量等合于法定标准的铸币为法钱。《汉书·食货志下》:“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颜师古 注:“法钱,依法之钱也。”《文物》1965年第1期:“所谓法化、法钱就是合乎政府规定标准(包括形式、币材、重量)的铸币。”
法钱就相当于现在的本位币的意义,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由国家统一发行。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力。
三、贾谊提出法钱思想的历史背景
西汉初期,社会经历过多年的战争之后,经济出现衰败的现象,货币价值严重贬损,在流通领域内则表现为流通更加的滞缓。而货币则承袭了秦朝的半两钱, 由于半两钱重而难用,汉高祖在寻找原因时,则认为主要原因是“为秦钱重难用, 更令民铸筴钱”,也就是认为当时钱币的币值太高,且供应不足,需要发动人民多造比较轻便的钱币来使用,从而扩大货币的供给量。在惠帝时,曾经下令禁止私铸,但是由于执行力度不够而令行不止。而在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时,朝廷颁布了《除盗铸钱令》 ,免除了私铸钱币的人的法律责任,再次准许私人铸造钱币。为此,朝廷还广开币材资源并配备专管官吏,加强对矿藏资源的采掘、冶炼等方面的管理,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市场上钱币的数量。然而,在中央逐渐在货币制造方面放权给地方的同时,也间接地导致了贪腐现象的滋生,人民开始大量私铸钱币,甚至不惜放弃农耕土地而转向冶铜铸钱,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逐渐腐化,同时也使得货币制度紊乱,“法钱不立”,“又民用钱,郡县各异”成为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
当时,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宠臣邓通,允许他自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又有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吴钱也遍布天下。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敏锐地发现了放铸币权的危害,在长沙又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理由有三:(1)民间铸钱,会使国家法律受到破坏:“......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固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2)由于民间私铸,使货币更加混乱:“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乎?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呼乎?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苛非其术,何向而可哉?”(3)民间私铸,破坏了农业生产:”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来耨,冶溶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但地邓通是文帝的宠臣,深得文帝的信赖,铜山又是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身为帝王一言九鼎,不可朝令夕改,不好禁止。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手握重兵。天高皇帝远,文帝又禁止不了。因此,贾谊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四、贾谊法钱思想的内容
贾谊关于货币方面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铜布》和《铸钱》这两篇文章中,而记载贾谊的法钱思想的书籍――《谏铸钱疏》则是将《铜布》和《铸钱》中的思想总结起来呈给皇帝看的奏折。在《铸钱》中,贾谊主要分析了允许民间铸钱的危害。对于“放铸”的法令,文章的开篇,便指出了“然铸钱之情,非殽铅铁及石杂铜也,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其利甚厚”的弊端,认为允许民间铸钱之后,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很多人宁愿违反法令也要在铸钱时掺杂其他成分,因而,这一法令的颁布将会诱使更多的人选择犯罪来谋取利益,贾谊认为这是一种“为民设阱”的政策。
关于允许私铸对于钱币价值的影响,贾谊认为“且世民用钱,县异而郡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导致钱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降低,而钱币的流通性也降低,从而使得钱币的价值受损。
关于“放铸”对社会经济影响方面,贾谊指出“夫农事不耕,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炉炭,奸钱 日繁,正钱日亡。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限而之刑僇”,他认为允许私铸钱币的政策一旦颁布,将打破社会原先以农本为主的传统经济思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将放弃务农而转向冶铜铸钱,导致社会风气朝“奸邪”的方向发展,这一思想是根源于贾谊的重农主义思想的,作为儒家学派大家荀子的传人,贾谊继承了儒家“农本”的思想,因而更加批判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的转变。
另外,贾谊指出“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钱必还重”,“重则盗铸钱如云而起,则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不胜而法禁数溃”,这说明贾谊对于禁铸之“术”是有想法的,他清楚地认识到若“不得其术”,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副作用,而关于贾谊所认为的禁铸之“术”,则比较详细的记载于《铜布》这一篇文章之中。《铜布》顾名思义为“铜的散布”,贾谊首先从“放铸”对于铸币的规格、民众对钱币的信心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这“三祸”,总结了在《铸钱》 中所阐述的关于“放铸”的危害的思想,更进一步的表达了“铜布于下,其祸博矣”,“故民铸钱不可不禁”的思想。
综上所述,贾谊认为货币的发行必须有一个标准,即应由国家按照实际情况统一制定标准形式、重量和成色。这样一能限制“奸钱”的流通,二能促进货币更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与近代货币学中“本位币”的理论知识有相似之处。
五、贾谊提出法钱思想的目的及不被认可的原因
通观贾谊提出的“铜不布下”可以得到“七福”的思想,认为“今博祸可除,七福可致”。从“七福”的内容上来看,前三条主要是相对于“三祸”总结而来;第四条则是从钱币价值的角度出发,说明了“铜不布下”,朝廷可以“以御轻重”,从而稳定币值的好处;而后三条,主要是从“上挟铜积”便于调控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来说明“铜不布下”的好处的。总的看来,贾谊是从国家宏观的层面来考虑“放铸”这一政策的,“七福”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即是中央政权完全掌握货币的铸造权是非常必要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稳定的基础,“放铸”这一政策是违背了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的,最终必将会导致“博祸”的发生。综合上述两篇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贾谊认为“放铸”对于社会经济有三大危害:1、引起社会动荡;2、造成币值混乱;3、影响农业生产。关于货币思想的主要内容则可以总结为提出了“法钱”以及“禁铜七福” 论两个概念,主张由封建政权垄断铸币主要的材料——铜,提出利用国家法律规定来统一货币标准,加强国家对货币的控制,以保证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安全。
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时,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钱。朝廷颁布了《除盗铸钱令》,免除了私铸钱币的人的法律责任,再次准许私人铸造钱币。在中央逐渐在货币制造方面放权给地方的同时,间接地导致了贪腐现象的滋生,人民开始大量私铸钱币,甚至不惜放弃农耕土地而转向冶铜铸钱,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逐渐腐化,同时也使得货币制度紊乱,“法钱不立”,“又民用钱,郡县各异”成为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最为严重的情况当属被赏赐而准许开展冶铜铸钱工作的吴王刘濞和佞臣邓通。西汉所实行的分封制和诸侯王制度,使得各诸侯王在政治上是相对独立的,而准许私铸钱币赦令的颁布,使得诸侯王在经济上也独立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的弱化,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禁止不了。邓通是文帝的宠臣,铜山也是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不好禁止。因此,贾谊的建议在当时并不被采纳。 
六、贾谊法钱思想的历史意义
对于当时的传统封建制社会而言,贾谊的法钱思想显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且符合封建统治的时代要求,虽然“货币非国家化”的思想,从经济层面来看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它对于国家在垄断发行权的情况下产生的通货膨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解释。但是这种极端经济自由理论,对于一个要求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并行的封建制度国家而言,在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经济稳定方面显然是不具有太大帮助的,反而更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基于这个理解可以看到,汉文帝的“放铸”思想和贾谊的“禁铸”思想之间的矛盾,与两位经济学家之间观点的分歧是一致的,“放铸”和“禁铸”的思想在货币发行权方面所提出的观点分别与两位经济学家是相同的,都是关于“货币国家化”与“货币非国家化”之间的区别。因而,从理论上来看,贾谊的“禁铸”思想对于当时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更为合适的。然而,汉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仍然坚持了“放铸”的政策。而这样的结果,也使得当时已经在政治上强大起来的诸侯王国,进一步在经济上也逐渐独立于中央政权,中央集权制更加趋向衰弱,从而导致“七王之乱”的爆发。
但是贾谊的这一货币思想对后世的封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武帝之后,凡是建立起统一帝国的朝代,对于货币铸造权的控制都是非常严格的。而溯本求源,从贾谊思想的根源来看,作为荀子的传人,贾谊的思想应该说更多的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管子》一书中,有关于货币“无补于饥寒”的名目论思想以及国家依靠货币手段干预经济的思想,认为货币本身只是“饥不可 食、寒不可衣”的无用之物,但由于封建君权赋予了货币作为通货的能力,则使得它成为了“易富贵”、“无饥寒之患”的东西,明确地指出了货币铸造权是否由国家掌控与封建君权是否稳定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贾谊的货币思想,正是对其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七、总结
此次的论文撰写,我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网上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并结合自身所学,终于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对贾谊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暂且不去评论他的人生成功与否,仅从他十分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论来说,他的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几千年后的今天,贾谊当年所著的文章,所阐述的观点,还是有部分被当今中国所奉行。
在这论文撰写的半个多月中,我深切体会到做学问的不容易,有些资料难以查找,历史无从考证,各种说法难以辨别等等,各种困难阻挠进度。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在所难免,人只有在困难中不断学习,不断前进,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就,最后,用一句古话勉励自己以及即将毕业的同学,希望大家有美好的明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参 考 文 献
1、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册《环币》,齐鲁书社,1979年版
2、《简明钱币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3、朱活,《古钱新探》 ,齐鲁书社 1984 年版
4、任溯远,《关于贾谊货币思想的思考》
5、宋康年,《略论五侏钱制的演变与西汉几种货币思想》
6、马傅,《汉初货币改革初探》
7、《汉书》 ,中华书局
8、《贾谊新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9、《贾谊集校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0、《贾谊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1、《你不知道的汉朝》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银行之间的合理竞争 下一篇论农村信用社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