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融资的两大主要渠道:直接融资(A股市场),间接融资(银行)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
内 容 摘 要
本文所讨论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解决方案问题,属本人通过四年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和半年以来在中小企业路演平台公司上班所得来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个人观点及看法。在本文中,将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出案例分析,并对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和扶持的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作用和相关弊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解决方案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经济的繁荣,就业的带动,还是对创新的推动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流通领域中占全国零售网点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百分之八十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牵动是显而易见的。
中小企业的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可往往在企业的发展初期想要得到资金的支持确是非常困难的,企业项目通常会因为资金的不到位而胎死腹中。就拿当初的阿里巴巴来说吧,当初马云为了五十万的起步资金,找了十几个投资者,难道大家是真的没钱吗?不过马云是幸运的,虽然稀释了自己股份,但还是让企业渡过了第一关。可很多行业初期,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比如软件行业中有许多拳头型产品,就是因为没有好的融资渠道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无法及时得到资金的救助,最后只能夭折途中,实在令人惋惜。有关研究证明,由于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无法及时补充血液,我国有近百分之三十的中小微企业在两年内消失,近百分之六十的中小企业在四到五年内退出市场。还有一部分中小微企业虽然能实现短期融资计划,但却要承担惊人的融资费用及高额利息。由于银行贷款十分困难,程序复杂。企业家们只能通过地下钱庄或其他非正规融资渠道去获得资金。而这些渠道的资金月息高达百分之五,也就说借款一百万,一年后仅利息就要还六十万,如此高的利息往往使企业难以承受,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资金链条的断裂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如果企业无法突破资金瓶颈,想要获得长期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资金瓶颈也就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之一及股市,连续多年经济增长的中国,股市表现却是“熊冠全球”,监管不利、三公缺失、重融资、轻回报,这些都是造成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股市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
中国股市诞生第一天就担负起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解决资金来源,为国企脱困”,可以说中国股市服务政治范畴大于服务经济范畴。各地因而瓜分发行指标,把许多养不下去的困难企业和能与特权搭上关系的企业包装上市,到中国老百姓的口袋里去直接掏钱,老百姓天量储蓄就这样被“转化”为资本金,流向了这些企业。正是由于对股市定位的偏差和浓烈政治的色彩,才使本应是一个“市场化”为主的证券市场,目前更像是“计划经济”为主的市场。制度上的审批制,政治上的特权制,中国A股红利使大型国企和有特殊身份背景的企业成为直接受益者,而对中国经济做出大量贡献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资本市场应有的支持和帮助。融资难融资贵使得中国大量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中小企业受尽煎熬,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而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另一方面就是以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资金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银行体系,由银行配置。这种金融体系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银行方面的金融贷款绝大多数都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其支持力度小的可怜。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阿里,腾讯,新浪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在A股上市又无路可走,只能远赴海外进行融资,其巨大的成功也回报给了国外的投资者。中国无论是证券市场还是银行方面的金融体系都与这次巨大的创新红利无缘,也与中国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无缘,从这一个方面就能看出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巨大弊端。
每年的国务院总理工作报告都会讲到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一路说到现在,一直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一个横跨30年的命题!
就在2013年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运营,标志着我国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正式建立。这是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又一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是服务于中国创新型,成长型,科技型企业的中国纳斯达克市场。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快速发展的重大决定,股转系统正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主题。凭借标新经营模式,核心交易机制和创新的融资渠道,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已刷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多项纪录。2014年1月24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迎来了史上最强上市浪潮,二百余家企业集体亮相,敲钟上市。刷新了中国资本市场集中上市纪录,全国扩容以来股转系统上市公司股价涨幅迅猛,从一元每股上涨到九百五十元每股,刷新了中国证券市场股价上涨纪录,缔造了中国最高股价的传奇,数据显示,在已上市的一千多家股转系统上市企业中,已有约两千家机构投资者进入,投资金额约三百亿元,刷新了中国机构投资市场的纪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三板”,也简称为股转系统。十二五规划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2006年诞生至今股转系统先后经历了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上海张江以及武汉东湖四个国家级高新园区试点的成长阶段,2013年6月份国务院决定将股转系统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至此股转系统为各类中小企业敞开了大门!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新三板是否承担起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这个历史使命?经过两年的发展,新三板在2015年底达到5129家,定向增发的融资规模1216.17亿元,超过创业板,截止2016年12月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经达到1万多家。新三板是继上交所和深交所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 全称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顾名思义,新三板主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提供股份公开转让、融资、并购等业务服务。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素有中国版纳斯达克之称。1971 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建立时,没几个人看好它,1990-2000 年,纳斯达克从 330 点涨到 5000 点,创造了十几倍财富, 汇聚了当今全球最顶尖的高科技企业。新三板作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同样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机遇!李克强总理在2017 年的政府工报告中就指出要积极发展新三板,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直接提到新三板,国家发改委也将新三板纳入重点工作内容。那么国家近两年为何大力发展新三板?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企业的融资谈起,企业融资主要有两种方式: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特点要定期还本付息,所以注定了这部分钱是不敢用于创新的,只能用于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招工人等低风险的事情,微观上为企业扩大产能,宏观上,就是为国家的 GDP 服务。中国经济过去 30 年取得巨大成就,GDP一举成为世界第二。但问题是,GDP 只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代表不了经济质量和实力,所以现在在讲新常态。什么是新常态?中国过去30 年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破坏性的开发和人口红利基础上的,是在拿这两种资源和西方交换科技资源、创意资源。而这两种资源越来越少,逼得我们也要搞科技、搞创新,来交换我们未来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这就是新经济、新常态。简单来说,新常态就是我们不仅要有收入,还要有利润,没有利润的收入是没有意义的。对企业来说,只有创新,才能获得产品垄断,才有定价权和超额利润;对国家来说,只有创新,才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问题是创新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过程,所以支持企业创新就不是简单借给它一笔钱,还是要给它共担风险的钱,也就是股权融资。所以说读懂了股权融资的重要性,也就读懂了国家壮大新三板的原因所在。另外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很多老百姓都把钱存在银行,而银行的利息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民间资本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投资渠道。新三板是比较适合投资者介入的股权市场,原因在于其规范性和整体安全性。股权投资最大风险就是标的公司出现系统性风险,特别是介入了某些不规范的公司甚至是骗局之后,出现难以退出的局面。新三板市场至少在企业挂牌时,已经通过合格中介机构初筛,质量肯定比场外公司要好得多。特别是在新三板分层之后,创新层公司质量、信息披露透明度都得到明显提高。新三板代表着创新,高成长,聚集着一大批世界最新趋势的产业,将是创新和替代某些传统产业,承接未来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所以布局新三板,相当于搭上了经济转型的顺风车。如果新三板崛起成为资本市场的中心或副中心,中国经济将会掀起在一轮经济增长的热潮,将会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小企业占着就业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今后我们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高管或员工。截止2017年7月底,新三板总市值已达 44000 亿元,自 2013 年揭牌运营以来,新三板仅定增融资额累计已超过3000 亿元,大量在挂牌前已获得PE、VC 的资金及因挂牌规范、股权融资带来的银行贷款增加并未计算在内,如果加上这些,新三板推出为众多中小企业带来的融资规模已远远超过这个规模。
金融服务实体,新三板成重要助力, 做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还只是新生市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已经聚集了超过万家优质中小企业,尽管市场或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三板市场的存在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也切实提高了直接融资比重,已经成为助力中小企业快速壮大转型的重要平台。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在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上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人士指出,截至2017年8月末,挂牌公司直接、间接融资合计超过8000亿元。其中,共有5029家挂牌公司完成股票发行,实现股权融资3503.02亿元,一批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盈利的企业也顺利完成融资。另有5571家公司依托新三板通过专项金融产品等方式获得了银行贷款合计4871亿元。 当下我国经济正处在提速换挡期,对金融行业而言,服务好实体经济、促进资金“脱虚向实”无疑是重中之重。纵观新三板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个新兴资本市场从制度建设到市场监管,从企业挂牌、融资到其他资本运作,无不与前述指导精神相契合,尽管相比A股稍显稚嫩,但步伐却始终坚定。 2017年在市场整体低迷情况下,新三板挂牌公司融资规模超越往年同期,结构也明显优化,截至10月26日,新三板已有2161家公司累计完成1052.34亿元融资,其中9月实际募资136.34亿元,创年内月度融资额新高。而其中再难找到动辄融资几十上百亿元的金融类挂牌公司的身影。随着新三板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挂牌企业融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定向增发,优先股、双创债、股权质押、银行授信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拓展融资新方式。这个全球最大资本市场未来一定会迎来再一次的腾飞,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时代里,在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留下光辉的一页。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表示,只有把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才会使企业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升级。近5年来,新三板市场实现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快速扩容。截至今年10月末,挂牌公司达到11619家,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达94%,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65%;行业覆盖从初期的12个行业门类发展至覆盖全部行业门类,新经济特征突出。近5年来,新三板累计共有5328家挂牌公司完成股票发行,实现股权融资3818.34亿元,一批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盈利的企业也顺利完成融资。在发生融资的挂牌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领域融资占比不断提高。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认为,新三板通过挂牌程序和融资、交易、定价等灵活的制度设计安排,为中国大量有融资需求但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另外,新三板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支持,目前创新投资基金(VC)、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持股的挂牌公司数量占比超过60%。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6年以来,大多数VC\PE投资的项目通过新三板实现退出。此外,在企业挂牌不断提升规范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后,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截至目前,已有5800多家挂牌公司通过银行推出的专项金融产品,获得贷款逾5000亿元。目前,并购重组也是新三板市场的一大特点,也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截至今年10月末,挂牌公司累计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和收购922次,交易总额1443.83亿元,其中七成以上属于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进行产业整合,或传统制造业公司谋求转型升级实施整合。同时,上市公司收购挂牌公司也日益频繁。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新三板市场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帮助更多中小微获得低成本资金,很大程度上实现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未来两大层次市场纳入《证券法》调整范畴,将提升市场的法律地位,夯实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助于提升市场服务挂牌企业的能力,逾3.1万家企业将受益。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了相当大的解决,虽然目前新三板还存在流通性相关问题,相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将迎来中小企业发展的春天。
参 考 文 献
本文参考资料主要来源于本人就职公司的一些企业宣传资料上,具体来源与本公司公众号内的一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