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大学生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分析

大学生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分析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9 11:31:58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大学生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分析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3709
目 录
一、形成大学生网络贷的动机
 二、形成大学生网络贷的动机
 三、目前我国网贷业发展状况
 四、学生贷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本需求
 五、解决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网络借贷快速发
展,一些 P2P 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给校园安全和社会治安也埋下了隐患。因此,政府、学校、家庭应联动合作,解决网络借贷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校园;网络借贷;分析;对策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 P2P 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信贷在给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造成了不良影响,政府在大学生网络信贷规范和监管的过程中缺位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整顿行业树立标准、如何管控风险、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贷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探讨。网络借贷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一、形成大学生网络贷的动机
(一)网贷公司虚假宣传内容
网络信贷平台通过虚假宣传和营销噱头,抓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诱导学生贷款,甚至采取传销式宣传,套牢大学生。“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宣传标语下,大多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陷阱。
(二)超前消费与虚荣心理
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良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侵袭,大学生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时尚的影响以及信贷消费的便利,大学生的消费心态逐渐走向追逐前卫新潮。据统计,部分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占总支出的60%。讲究品牌、时尚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趋势。
手头拮据却充满消费欲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金融业争夺的阵地,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自2014年以来呈爆发式增长。大学生群体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超前消费的观念早已被他们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伴随而来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潮流有着敏锐的领悟能力,关注流行的事物和时尚的事物,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对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网络信贷给予大学生消费一注强心剂,让大学生更加从容、坚定地去消费购物,然后分期偿还贷款。这不仅刺激大学生的攀比和虚荣心理,更为大学生超前消费观养成提供条件。
二、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他们对一些商品和服务表现出超前消费的需求。但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主要靠父母提供,超前的消费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另外,大学生具有金融知识相对匮乏、社会关系简单、容易鼓动、警惕性不高等特点。综合情况之下,大学生校园贷款是一个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市场,所以各种五花八门的借贷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
(一) 借贷信息铺天盖地
一些借贷公司的放款信息在高校校园宣传栏、墙壁、寝室走道等公共场所以及 QQ 群、微信朋友圈上随处可见。“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或最多半小时放款”等诱人的贷款广告。被清理后,马上又会被贴上。不仅如此,大学生借贷推广兼职,也在里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贷信息时时冲击着学生们的眼球心理底线。
二)借贷公司乱象频发
为了吸引学生贷款,放款者提出各种优厚条件,无需贵重物品抵押、无需担保,只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就可签借款协议。有的甚至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和一张银行卡,再留下老师、同学、父母的电话即可。随着校园借贷的蔓延,借贷公司也频出新招,从起初的“无担保、无抵押”变为触目惊心的“裸贷”。由于国内放贷人的门槛较低,只要能拿到营业执照,就可以开一家网络借贷公司。一些平台甚至打着电子商务公司的幌子,实际上是以分期的名义放贷。更有甚者,有的高利贷团伙打着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名义,实际是个人约定,私下交易,往往以私下约定为准,绕过了平台监管。
三、目前我国网贷业发展状况
一)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立法和监管严重缺失
在我国的工商登记中,没有网贷业务。网贷业务之前是“三无状态”,没有监管部门、没有规则、没有门槛,监管上处于真空状态。
2015年底,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研究起草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界定了网络借贷的概念,明确了监管方为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时,遵循“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由地方金融办负责风险防范与处置。该《办法》做出了18个月过渡期的安排,在过渡期内先是通过网贷机构规范自身行为、行业自查自纠、清理整顿等净化市场,所以现阶段对网贷的监管还未落地。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国家是分业监管,但混业经营,就导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央行管第三方支付,银监会是管网络借贷平台的。但是,一般这些p2p 平台都需要第三方支付完成,分业监管就导致步调不一致,从而出现很多问题。
二)贷款制度混乱不堪,乱象丛生,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
网贷公司的利润来自服务费和逾期费,这些费用都由网贷公司自行定标准,较随意,一般服务费是贷款总额的5%,有的平台甚至收10%。而一旦逾期,学生要额外偿还贷款总额的10%,甚至更多。
平台间相互不沟通。这从侧面反映了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容易导致一些学生重复借款,最终债台高筑,超出偿还能力。
四、学生贷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本需求
相比较国家助学贷款而言,P2P 助学贷的申请对象范围更为宽泛,既可以是高校经济困难生,也可以是高校非经济困难生。在助学贷款的产品定位上更优于国 家提供的助学贷款。贷款用途,既可用于缴纳专业学费上,也可以用于支付本专业外的其他技能或专业辅导、培训、出国留学和继续教育的学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样化教育和继续再教育的需求,弥补了国家助学贷款上的不足。
五、解决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大对非法贷款的治理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应与公安、工商、工信等多部门联动合作,严格把好监管关。首先,要加强对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金融网站和P2P 贷款平台的全方位监管,坚决打击欺诈、违法放贷行为。其次,应该提高准入门槛,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对网络贷款平台可以经营的业务种类和范围作出详细规定,为网络贷款提供一个有序发展、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 高校要加强管控防范和应急预警处置。
(1) 统一认识,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引导工作,把此项工作逐渐纳入到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条例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
(2) 加强宣传,普及金融常识。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海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结合主题班会、观看宣传片等形式,积极开展有关金融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以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切实治理网贷平台(公司)等无关人员进入校园随意张贴广告、开展宣传或遍性问题,及时分析评估校园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对已经发现有参与网络借贷的学生,要建立跟踪档案,及时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联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网络信贷行业鱼龙混杂,风险事件频发。政府监管部门应以“放开准入,活动留痕,事后追责”为理念,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信贷的监管。
第一,准入监管。要对网络信贷的经营条件、股东、董监事和管理层设定基本的准入标准。要建立“谁批设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机制。
第二,运营监管。网络信贷平台应在贷款审核过程中严格把关,对“高利贷”性质的产品予以杜绝。网络信贷平台必须隔离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了解自己的客户,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不能有虚假宣传或误导陈述。
三,信息监管。网络信贷平台必须完整、真实地保存客户和借贷交易信息,以备事后追责,并且不能利用客户信息从事超出法律许可或未经客户授权的活动。网络信贷平台要充分披露信息(包括网络信贷平台的经营信息) 和揭示风险,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最后,庭要担起孩子远离校园借贷的监护之责。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原则和方法在无形中也会被子女所效仿,因此,父母要秉持健康理性的消费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家长作为大学生的至亲和监护人,要尽量对孩子多一些学生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注,掌握孩子学生、生活的近况和现状,多一些对孩子在校园借贷等可能存在的隐患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担起应有的监护职责,让学生远离校园借贷。
大学生网络信贷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和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完善的行业数据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究政府对大学生网络信贷的监管和引导作用,对于大学生网络信贷行业的发展来说是关键。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如何应对银行危机提高银行效益 下一篇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