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现状 (一)银行中间业务的由来 (二)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 (三)中间业务经营效益差 (四)中间业务的经办人员素质低下 二、金融风暴积极为中间业务带来的利害 (一)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使银行盈利结构呈多元化发展 (二)在金融风暴期间,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需要 (三)在全球性金融风暴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当前稳定壮大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工作重点 (一)面对国际金融的变化,适时调整国际结算业务 (二)面对金融危机积极拓展信息咨询业务 (三)适度调整代收代付、代保管业务的手续费 (四)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去重视人才培养
内 容 摘 要
中间业务是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宽赢利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分散经营规避风险。与其他传统业务相比较,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已成为银行间竞争的新领域。在办理这类业务时,银行处于受委托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起点也较低,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研究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初步形成规模,品种和比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成熟、内控制度不健全和相关金融立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较为突出。信用风险在中间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互换、远期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交易方的违约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信用风险更加严峻。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融资类和交易类的中间业务中,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的特征,需要采取规避、分散、转嫁、补偿等多种办法加以控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放和合作正变得与竞争同样重要。面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强有力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摆脱那种粗放型的低层次的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基础上的协同竞争。协同竞争观的实质是从追求独家利益到互惠互利,从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到双赢、多赢,因此,在拓展财务顾问这一知识密集型业务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各商业银行应树立一种长远的全局的竞争理念,摒弃狭隘的自我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信息、人才、网络等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协同竞争,增强整体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银行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间业务的由来、金融风暴影响、应对策略
我国银行与中间业务发展与壮大
银行中间业务的由来
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而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一般占其资产总额的15%以上。
广义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狭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日常工作中我们所说的中间业务是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的广义的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又是指从会计准则的角度反映的狭义的表外业务。因此按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的业务大致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或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四大类。
(二)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的中间业务大体上分为四类:
1.客户资产管理的中介业务,包括信托、证券、代理、信用证、租赁、咨询和情报服务等
2.贷款的替代形式即各种保证,如负债的普通担保、银行承兑担保、可为贷款和证券提供金融担保的备用信用证、对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等
3.银行承担风险的贷款承诺,主要有发行商业票据、备用信用额、循环信用额、互相承款协议、购回协议等
4.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如货币利率互换、金融期货与期权合约、远期利率合约、外汇及各种证券指数等。
(三)中间业务经营效益差
近几年来,各家银行均在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2013年,我国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均超过了100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处于领先地位,超过了800亿元;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了10%,中信、兴业、浦发、光大和平安5家股份制银行的同比增幅超过了50%;从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有持平之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基本在20%左右,其同比增幅均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同比增幅。
(四)中间业务的经办人员素质低下
在银行里办理中间业务,或接待中间业务的业务员,一般是不专业的有可能是新入职的临时工作者,或者面隔一堵玻璃窗的柜员。当然还有的是大堂经理,当人们来办理业务的时候,多为潜在中间业务隐藏者,这时每一位对待客户的人员都有不同工作在忙,往往就是这样错失了机会,关键不是一对一,但是也应该相对的培训。二、金融风暴积极为中间业务带来的利害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次级贷,也使对于银行及其中间业务的监管问题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信用风险更加严峻。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融资类和交易类的中间业务中,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的特征,需要采取规避、分散、转嫁、补偿等多种办法加以控制。操作风险在多种中间业务中普遍存在,由于我国银行缺乏业务素质高、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使得操作风险在这一时期十分突出。 与中间业务的蓬勃发展相比,目前我国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从行政监管来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中间业务监管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人员能力和数量有限;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从社会监督来看,我国银行业的行业自律才刚刚起步;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也不够健全,对信息的披露缺乏权威性。从银行自身内部控制来看,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不规范;风险识别、计量手段落后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三、当前稳定壮大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已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银行存贷款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小,经营成本增加,盈利空间有收窄的趋势。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使银行在社会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存款总量减少,结构失衡,客户对银行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直接后果就是银行盈利空间大大缩小;二是中央银行为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8次降息,银行存贷利差水平也在同步缩小,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增加收益的路子越走越窄。
银行中间业务往往是在信用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客户委托与其没有任何存贷关系的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情况是很少发生的。但是,中间业务的发展又反过来会促进银行存贷业务的开展。这里的关键是银企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担任企业财务顾问,寓竞争于服务中,是银行致力于争取客户、开拓业务的一种营销手段。所以完善制度的同时,更需要增加信任性的评估。
针对国际金融的变化,要做到:一是要努力提供全方位、一揽子的服务。例如,许多行都在探索由结算部门与信贷、营业等部门协调,向客户推出存款、融资、开证、结算,甚至还加上代理保险、代理资信调查等一条龙服务,就颇受欢迎。二是要培养处理全套结算业务的人员。外资银行办理结算业务是按结算单位,由一个业务员负责一笔业务全过程,这种既快捷又责职分明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部分银行推行的综合柜员制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三是对客户建立比例优惠、区别对待的制度。根据不同的客户在银行结算金融占其进出口业务总额的不同比例,在费率、融资额度、信用担保等方面给予差别待遇。四是要适时推出新的结算工具,如保理业务。
参 考 文 献
张传良,倪信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0月
蔡则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年 12月
斯凯恩,《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 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年5月
查继宏,《应该知道的金融常识》 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