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要........................................... ..3Ⅰ
一、审计的定义....................................4
二、审计重要性....................................4
三、宏观控制的定义................................5
四、宏观控制中,加强审计的必要性..................6
五、审计在宏观控制中发挥作用的现状................6
六、审计在宏观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7
七、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控制中作用的有效对策........8
参考文献..........................................9
致谢..............................................9
内 容 摘 要
(摘要)国外和我国国家审计的历史,以及我国的现实昭示我们:国家审计是国家财政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我国各级审计机关自1983年建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在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审计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受到审计职能、审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本文旨在进行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控制中作用的有效对策。
审计与宏观控制
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审计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公认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引用的是美国会计学会1972年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重要性实质上是规定了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
对重要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以下两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重要性不是一个特定的数字,它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我们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环境,不同单位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一般是不同的。
其次,判断某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因为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我们无法兼顾到每个个别使用者的需要。而实际上,我们主要应以投资者的需求和利益来衡量,其他人的需求在有条件的时候适当照顾。这样的选择有两点好处。其一,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加性;其二,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衡量性。投资者是会计报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这样的选择也符合管理学中的“二八法规”。
宏观控制的定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控制中,加强审计的必要性
审计的历史渊远流长,无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着一部国家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国家审计发展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家审计是国家财政监督的主要手段,在国家的宏观控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在政府宏观控制中,加强国家审计监督的意义是;一,有利于促进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控制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二,有利于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三,能够维护财经法纪,巩固社会主义法制;可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审计在宏观控制中发挥作用的现状
我国国家审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中重要作用。自我国国家审计恢复建立以来,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在各级党委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先后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审计,厂长任期终结审计,基本建设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外资贷款项目审计,世界组织和外国政府援款项目审计,财政决算审计等。在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中,各级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依法审计,在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保障各项改革措施和调控目标落实,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国家审计重建十几年来,固然成就斐然,但从国家审计固有职能和现实经济环境看,仍存在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地方。总的来说,我国国家审计作用发挥存在的主要差距,一是审计覆盖面低,存在较大的审计真空带;二是审计执法力度不够;三是对审计组织的监督力不够;四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建设性作用发挥不足。
审计在宏观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国家审计在宏观控制中能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这些作用,取决于下列因素;一、审计职能。审计的职能是审计工作固有的功能,是审计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所具备的能力。审计的作用是指在审计实践中审计职能所产生的宏观影响和实际效果,因此,审计的作用是由审计的职能所决定的。二、审计环境。所谓审计环境,是与审计存在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审计的内部环境,具体包括审计队伍自身建设,审计内部制度建设,严格审计处理处罚。审计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
由于上述因素存在的广泛性,给审计监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一,使得审计的地位与其所承担的义务不对称,审计很难实施;二、使得审计评价、处理缺乏明确的参照。在经济责任界定时,由于无法律依据而无法界定主管责任或直接责任;在审计评价时,有些问题无评价依据,有些问题评价依据不准确,不清楚,这种状况导致了审计评价的随意性;三,使得审计执法手段单一软弱无力。
七、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控制中作用的有效对策
加强宏观控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持宏观总量平衡、经济结构合理,引导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国家审计是宏观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控制中的作用,我们必须保证国家审计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行,为此,必须有效地采取以下对策;一,努力改善审计的内部环境;二,加强审计宣传;三;正确认识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四,改善审计管理体制;五,完善审计法规体系,强化执法手段;六,科学定位审计目标;七,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八,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九,正确处理好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关系;十,深入开展审计理论研究。
参 考 文 献
论国家审计在宏观控制中的作用 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2004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3-141
3. 袁晓勇。如何理解与运用审计重要性[J].中华会计学习,2001(5):6-8
4.刘明辉.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8-35.
致谢
本篇论文能顺利完成,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唐雪松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文章的遣词造句,从论文开题、修改到最终定稿,他都给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唐老师师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勤恳踏实的治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这些都会令我受益终生。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来答谢所有人对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