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面临主要问题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作为长期支持“三农”经济的金融机构,多年来“一农支三农”,在创新服务中打造了现代农村金融品牌,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但在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机构却发展乏力,影响了这些地区“三农”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试探讨农村信用社当前支农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农村经济及农村金现发展略抒“一管之见”。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论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
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的金融机构也表现出了一种二元结构的模式,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城市金融发展迅速,而农村金融市场日益萎缩。农村信用社作为长期支持“三农”经济的金融机构,多年来“一农支三农”,在创新服务中打造了现代农村金融品牌,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但在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机构却发展乏力,影响了这些地区“三农”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探讨农村信用社当前支农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农村经济及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够有现实指导作用。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面临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一是支农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农户贷款金额小、笔数多而分散,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成本;农业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的脆弱性导致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而临较大的风险。二是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文化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低,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步伐缓慢。
(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是由小额需求向大额需求转变经营业主、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不断涌现,经营业主大户、新型农民专业全作社的资金需求大于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二是传统农业需求已逐步向现代农业需求转变。据有关统计数据,传统种养业所需贷款占农业需求总量不到一成。三是季节性需求向非季节性需求转变。季节性较强的农业生产所需资金较小,农户大多自筹解决;而非季节资金需求,如务工、建房、就学、婚丧嫁娶等,需求则较大。四是单一性需求向多样化需求转变。随着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资金需求形成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商品性与非商品性交柔混搭的多元化格局,资金需求也呈现多样性特点。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面临着不少困难,金融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信贷服务品种创新,贷款期限不合理和品种不适应需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难以提供与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过程相适应的多环节信贷服务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这些因素导致农村信用社对一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融产品的收购、销售、加工等后续服务行业支持不足,这既不利于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农户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农村信用社对额度较大的贷款都需要借款人提供有效的抵押、保证担保,但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抵押担保难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的发放。比如,农民和一些农村经济组织贷款的抵押物多为房产,但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变现难,加之抵押手续费过高,农民不愿缴纳这笔费用,造成抵押手续不规范,形成无效抵押。另外,随着担保纠纷的逐渐增加,农民为他人作担保也日趋谨慎,农户贷款担保难度加大。
(四)农村资金流动的高要求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低水平之间存在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具备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新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还难以达到这一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差,科技含量少,服务水平普遍偏低;二是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工作责任心不强,整体服务质量不高;三是信息来源速度慢、渠道少,难以为农户及时提供政策、法律、市场信息、实用农业科技等金融咨询服务。诸多不足客观上限制了农村资金的流转速度,与新形势下农村商品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三农”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解决“三农”融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各方努力,以系统化的思路加以解决。
(一)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在准备金率、利率政策、银行间市场、支付结算系统、票据贴现、再贷款等方面,为农村信用社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增强其支农服务功能。国农应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各种税负,对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和所得税实行免征或减征;加大支农再贷规模,降代支农再贷款条件和利率;支持农村信用社压降不良贷款等工作,确保农村信用社资金安全,降低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三是积极组织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资金后盾。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信用社资金筹集工作,取消部分行业部门的歧视性政策,积极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和熟悉当地人文环境的优势,积极拓宽存款营销面,为农户提供零距离服务,最大限度地将村闲散资金吸收到农村信用社。
(二)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打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一是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按照“先评级、后授信”的原则,对被评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农户和单位,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政策。通过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倡导诚实信用理念,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村风尚。二是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农村诚信环境的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和完善农户经济档案、账户管理,探索建立农户、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及企业信用征信系统。通过信用博弈,严厉要击逃废债行为,提高全民信用意识,实现信息对称,防范信贷风险。三是发挥层政府作用,营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其辖区内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帮助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和打击逃废债行为,并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纳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加快业务创新,增强支农服务功能。一是疏通结算渠道。农信社应转变思想观念产,发挥自身点多面广等优势,接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农信银支付系统,积极拓宽结算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电子化建设力度,重视科技应用,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树立以市场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如定活一本通、银行卡理财、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收各类生活费用等新金融产品业务,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同时,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推出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种类和助学、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业务,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服务。三是创新贷款定价机制。对短期贷款利率要少上浮,对中长期贷款的利率要适当提高上浮档次;对采取质押、抵押和保证等不同担保方式的贷款,在利率上浮幅度上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公司类客户贷款,根据客户在农村信用社的存款、结算、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业务开展情况,确定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照评定的信用等级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四是创新客户关系管理。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借助信用评定和资信评级平台,根据信贷风险程度、客户综合回报率等,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特点,利用现代营销和信贷策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分级管理。
(五)改进支农方式,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础上,扩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对象,扩大授信额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提升“小额农贷”品牌,满足广大农户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开办“订单农业贷款”、“农民消费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社团贷款“等信贷品种,创新金融产品,为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农户、涉农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优先满足农村、农民、农业、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同时,结合当前农村资金求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努力调整资金投向,大力支持新农村“五改”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生活环境,为建设“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六)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头号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尽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在资金、税收、再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分散农村信用社在农业贷款上的信贷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刘海波,《浅谈新经济形势下金融市场放开后农村信用社如何发展》,《中国农村金融网》2013年11月22日
2、陆磊、王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蓄势与突破》,《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第3期
3、姜巨彦,《新形势下如何再建“信用工程”》《山西农村金融研究》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