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中心城市的涵义
二、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
三、西部中心城市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内 容 摘 要
我国的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主要地区,生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西部差距却在逐渐扩大。在现代社会中,区域经济乃至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是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和聚集作用,进而推进区域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心城市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核心作用,在整个国家或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导作用。西部中心城市是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载体和力量。
中心城市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的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主要地区,生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西部差距却在逐渐扩大。在现代社会中,区域经济乃至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是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和聚集作用,进而推进区域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心城市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地位。
中心城市的涵义
中心城市是某一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中心城市的性质是由中心城市固有矛盾所规定,并由在区域内担负的主要功能、与其它城市相区别的独特性来体现的。从相互关系看,中心城市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核心作用,在整个国家或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导作用。西部中心城市是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载体和力量。
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
自从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中心城市发展较快,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二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极;三是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特色日益明显;四是区域经济对中心城市的依存度较高。尽管西部中心城市的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中心城市较少,城市化水平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的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85个,县级市378个。东部地区城市数量为232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5.4%,城市密度为2.5个/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西部地区城市数量为171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26.1%,城市密度为0.3个/万平方公里,是东部地区的12.0%,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9%。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更是偏集在东部地区,且西部大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远远落后于东部大城市。因此难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市网络系统,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龙头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城市物质文明程度、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发挥其功能的基础条件。其中,交通与通讯水平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直是制约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的原因,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交通是西部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公路、航空等设施都有待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硬件,没有基础设施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心城市的发展。作为国家的资源储备基地,西部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当超前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矿产资源采掘业为主,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集中度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缺乏市场竞争力,效率低下。城市的外向度和城市之间的协同度低,经济结构的优化缺乏外力推动。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工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较慢。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的高速工业化时期,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使经济的持续增长缺乏必要的行业支持。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而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信息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三、西部中心城市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以城市经济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城市化的目标客观上要求西部各省区根据其资源、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重点开发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加快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分工合作,使之发展成100万以上人口、50万—100万人口的大中城市,逐步形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另一方面 加快西部现有中心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规模,产生更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同时利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为媒介的扩散作用带动相邻地区和部门发展,在其周围进一步形成次一级的增长极,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互动作用,最终达到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西部地区城市经济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高级化是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城市基础设施从短期看,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从长期看,则能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企业留入城市,扩大城市经济规模,促进城市产业的置换和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增长。为使西部地区在今后广泛的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必须要有快速、便捷、及时的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西部各中心城市不仅要大力发展区域间以铁路为主骨架、公路为主脉络,包括航空和管道运输在内的立体交通,更要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
(三)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中心城市应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和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更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长期的依靠资源型发展模式,对原有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加快工业化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其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把高新技术、信息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拓展市场空间。成都、西安、重庆等都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基础。再次,积极开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产业,发展商贸、金融、保险、通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中介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和信息网络,加快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为各种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王洛林,魏后凯,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