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现状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不足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迅速,令人感到欣慰。但是,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足。当然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制定过程中一次性完善。因此,评价和反思会计准则会更加有利于会计工作。
关键词:会计准则;成效;不足;建设
试析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陆续出台。这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那么如何客观评价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效?是否我们的会计准则就十全十美呢?它是否完全符合并且能够知道中国会计工作的运作呢?面对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务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才能使我们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管理工作。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现状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成效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自从1985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十几年来,《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向导,以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这一体系是现阶段唯一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推动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革新。在会计准则实施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不充分,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无法胜任错综复杂的会计工作,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形成一种“中外结合”、“洋为中用”的独特景观。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这一中国会计历史的重大转折,也许我们还要在上百种分所有制、分行业、分部门的会计制度中奔走。
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对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的“拿来主义”,逐渐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计理论与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为中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协调的环境与条件也将逐步成熟,会计准则的建设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以更积极的姿态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接轨。
充分关注表外项目的披露。我国对表外项目披露一直没有统一的要求,即使是上市公司,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并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对有利事项披露较多,对不利事项披露较少或根本不予披露。而会计准则对表外披露作了严格规定,弥补了以往的不足,这更加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利益人。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不足
研究不充分
不管目前具体准则已经取得了多么喜人的成绩,对会计准则理论研究始终是个缺憾!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存在准则体系内在不一致的尴尬局面。
比如,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具体准则的讲解中,多数都强调某项准则是为了加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这无疑代表着准则制定的基本导向,然而,在具体的准则中却又尽力回避能够到时相关会计信息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而较多地使用能够导致一种可靠会计信息的账面价值。
再如,基本准则从颁布以后基本上就“丧失了功能”;财务状况变动表在颁布之后一两年之内就进行了修改。还有准则与制度在某些方面缺乏衔接,比如固定资产,在其确认标准、应提折旧额、无需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以及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等方面都出现了不一致等现实,也都是对国情研究不透彻、匆忙上马造成的结果。
(二)《准则》与《制度》的关系不够清楚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是当前争论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应当由三个层次构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它们之间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各有所用。然而,从目前实际颁布的会计准则来看,很难验证这一点。
比如,从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来看,它由三部分组成:正文、指南和讲解。指南中详尽地阐述了准则的运用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会计准则具有了可操作性。如此下去,未来的会计准则和知道之间的最大区别恐怕只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解释和运用了。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彻底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道路是十分艰辛和曲折的。当条件具备时,尽量与国际流行的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当条件不具备时,应该考虑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做法。但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中,仍然保留了一些我国过去一直流行的、但并非合理的会计惯例。
比如,以存货为例,从国际惯例上看,低值易耗品不属于存货,价值低时可直接计入费用,价值相对较大时应该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原因很简单,因为低值易耗品不符合存货的定义,它是一种劳动资料。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讲低值易耗品作为存货来处理,而且至今仍保留了这一特色做法。
再如,我国存货中单独规定了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除商品流通企业之外的存货采购成本同时还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但从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存货采购成本来看,它们对商品流通企业和非商品流通企业都没有进行区分,原因很简单,存货的采购成本没有理由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而我国保留了这一独特的做法。
总之,从长远的眼光看,准则中保留一些没有必要保留的“中国特色”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国情允许情况下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会计准则规范与会计行为规范
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技术的规范,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正与可比。一般都认为,有了会计准则之后,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杜绝会计信息的虚假行为,除必须对会计的程序与方法通过诸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进行规范外,还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从会计工作角度来说,会计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参与)。也就是说,会计除了进行技术性的规范外,还必须有第二次规范,即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也就是对人的规范。
现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这是对的,但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今后,会计技术的规范与会计行为的规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对策
为了使会计准则更加有效指导会计工作,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会计准则的建设:
建立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在我国,应成立由会计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等组成的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司会计准则制定之职,并且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之下,设立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新问题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对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及经济事项进行研究规范。财政部会计司保留对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监督权和否决权,不再承担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工作。
组建专业机构,负责会计准则实施前的质量监督
为了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我国要在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机构之外建立一个专职的机构,即由国家证券委员会和财政部协同组成,担负起会计准则实施前的质量监督任务,并分别就证券公开上市企业、非上市企业以及非盈利单位所适用的会计准则进行事前的监督。
加强会计教育、正确解释、有效执行会计准则
在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的这个严峻现实基础上,纵然会计准则完美,其实施效果(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也是令人担忧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
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进行监督
除了会计人员素质低会导致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下降外,处于各种考虑,一些企业会计人员可能会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人为地歪曲会计信息。为此,必须借助注册会计师的功能,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行监督,以进一步约束会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