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浅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浅议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3 10:04:20
文档分类: 会计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浅议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262
目 录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变革需求 
四、现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改进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改革的需要,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远远滞后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浅议
摘要: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改革的需要,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远远滞后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过去在会计核算上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但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缺乏真实有效性。虽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亦既不全面,又不真实。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 
会计报表披露问题。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而没有反映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所分析,但由于并非强制性要求,各事业单位在是否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及分析哪些内容方面差异较大,这势必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误导。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资料,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但是,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却包含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性较差。有的单位缺少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与单位发展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适应,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直接损害了会计工作的权威性。
2、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达不到岗位的要求。有的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甚至半路出家从事财务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学习,理不清科目、账薄、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一些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知识,但长期忽视后续教育,总按自己的习惯进行账务处理,对新的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不了解。
3、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乏力,督促检查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对所属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开展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上级主管部门不必过多干预,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主要限于会计报表的管理。还有的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不了解,财务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监督的状态,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无人过问。
三、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变革需求 
(一)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简介 
据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多达130多万家,人员3000多万,其中教育事业单位48万个,人员1400万,卫生事业单位10万个,人员400万,文化事业单位8万个,人员150万,科研单位8000多个,人员69万。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费全部来自财政资金,1993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按其经费来源将事业单位分成了自收自支、差额补助、全额拨款三类。这为以后我国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在2003年至2007年间,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被做为试点改革对象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文化事业单位试点改革的成功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自2007年至今,我国着力于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性质、公益性质、经营性质三类进行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必然对单位会计制度产生各种需求。理论上,划归为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渐进行企业化运营,其财务核算与控制可以采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制度;划归行政性质的事业单位转为采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划归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其自身财务活动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性质类和行政性质类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不属于这里讨论范围。而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并非如理论分析的简单,比如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等。从公共产品理论看,中小学与特殊教育都属于纯公共产品,财政拨付资金办中小学与特殊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基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政府支持各种非公资金办学。因此,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都出现非公资金的介入。各种性质资金介入事业活动的现象不仅存在教育领域,还出现在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科研事业等领域。要言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产的产权关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化结构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结构。 
(二)从产权会计理论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变革的必要性 
产权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是维护产权秩序的重要工具。当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化为混合制(产权主体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外国经济主体、公司、社会组织、居民等),事业单位的管理受到更为复杂的产权法律制度的约束,为了维护产权法律制度(即维护产权关系)相应的更为高级的会计制度(“管理型”会计)必须出现。换言之,如果我国公益类的事业单位要走向繁荣,那么它必须建立一套先进的制度激励各种经济主体去新办事业,其中包括先进的会计制度。先进的会计制度主要表现为:在会计信息的提供方面它有助于管理决策;它能对各种不同性质资金进行区别核算,从而有利于吸收各种产权性质的资金进入事业活动领域;它能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实现现代会计的“解脱责任”的目标;它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防范管理风险,等等。然而在我国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之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并未进行相应的变革,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问题日益严重化,问题具体表现为:“簿记型”会计注重对收支的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以供“决策”;记账主体的单一化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各种产权性质、不同用途资金的管理需要;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及制度设计仅限于将预算资金的活动作为反映与控制的对象;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对象过于狭窄,从而导致会计科目设计显得粗糙而不具体、缺乏内在逻辑性而不科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方法与技术无法有效地实现会计的“决策有用性”与“受托责任”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管理的无效率。 
四、现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改进 
1.科学实现全面成本核算 
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随意性较大,即使部分单位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成本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因此,应考虑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2.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而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包括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用于评价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化以及经济主体经营活动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因此,适当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改选履行情况,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相关性。 
4.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同时:增设“结余”要素;月末将各账户余额对应结转到“结余”账户,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增收节支的结果和运用资金的成绩;增加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内容的核算和反映;为适应国库集中收入的需要,调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以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作方式的变化;为适应政府采购的需要,调整采购业务的核算程序,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进行采购的内容和程序。 
5.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程晓佳: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财务与会计,2005,(12). 
2、邹加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认识.集团经济研究,2005,(14). 
3、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9期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云计算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下一篇乡镇财源建设的新思路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