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通货膨胀会计概述
三、通货膨胀会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通货膨胀会计的优化措施探析
五、结论
内 容 摘 要
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商品经济不断的成熟,通货膨胀必不可少,对我国国名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汇集核算和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带来影响。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汇集领域的主要课题。通货膨胀会计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世界性会计难题,它是指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处理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
通货膨胀的背景意义
通货膨胀会计的形成,现状,对策。
通货膨胀会计问题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一个国家长时间地受通货膨胀制约,那么宏观角度来说会使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贬值严重,对微观角度企业而言也会产生严重后果。通货膨胀本身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但是会计信息系统总是建立运行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当中,不同的经济环境给会计信息带来不同的影响。因而通货膨胀将给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各国经济学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成两派:“货币派”和“物价派”。“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派”又叫“成本推动论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主张各自观点的西方经济学家形成了各自的定义:货币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定义:“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变动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无论何时何地的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物价派”主要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如斯蒂格利茨,曼昆萨缪尔森都以价格上涨来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定义。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保罗萨缪尔森阐明通货膨胀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普遍上升的时期。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会计概述通货膨胀会计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根据一般物价指数或现行成本数据,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借以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或彻底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从而更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通货膨胀会计不同于物价变动会计,通货膨胀会计反映的是物价上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而物价变动会计则是从双向反映物价升降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以,通货膨胀会计是物价变动会计的一个方面。关于通货膨胀的判定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指出,三年累计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为恶性通货膨胀;而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环境,按照过去20多年我国五轮经济波动周期的经验,将物价涨幅在5%以下定义为正常,5%—10%之间视为温和型通货膨胀,10%以上则为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计研究起步最早、也最为完善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诺比斯提出,英、美等一些发达西方国家已经具有了对恶性通货膨胀具有一定免疫力的会计体系。其中,美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提出并研究通货膨胀会计,因而美国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也居于领先地位。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经济上的稳定和繁荣,使它的会计实务相当稳定和保守,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后,才使其加强了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与实践。英国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起步也较早,而受到重视是在英国的物价上涨率迅速上升的60年代以后。
三、通货膨胀会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货膨胀会计的现状有1.偏低的利率。以股市为例,前两年,我国的利率太低,所以人们都不愿将手中的货币存放在银行,而宁愿把它们用来作为一种投资手段,继而出现的股市热、基民数量暴涨就是其引发的后果。在这些证券市场上,根据需求影响价格的原理,需求量的大规模增长又导致股票、基金价格一路看涨,从而又有更多的人进入这一领域,大家都明白,人们的欲望对一个市场的刺激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需求量、价格、欲望三者循环“促进”,于是就有了中国股市从4000点一直涨到6000点的奇迹发生。但我们必须清楚,这里面有很多股价的增长都是虚增,都是人为炒作的结果,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中国的股市曾经指出:中国的股市已经出现泡沫。很形象地讲,泡沫越增越大一定会破裂, 而这一破裂的后果必然是中国经济的衰退。虽然中国已经显露出了股票以及房地产泡沫的迹象, 但国际上的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人不必过分担心泡沫,“即使是泡沫破灭,有一些打击,也不过像年轻人遭受了一些皮外伤。2. 我国这期的通货膨胀尤其是猪肉供给这个特殊的因素引起的,肉价飞涨已为人们所感知。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农民的养猪积极性毫无疑问,再加上中央将粮食价格控制得很好,前段时间很多农民都放弃种粮而改为发展养猪事业。猪肉的供给由猪的生产周期决定,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养猪热”,我们可以预测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猪肉的供给量将会大增;再加上中央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运用了财政性的养猪补贴等宏观调控手段,目的就是要将猪肉的价格压下来。综合这两方动机我们可以得出,其结果必将是未来猪肉价格的回落,而事实上,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高肉价,肉粮的价格之比也应该下降了。分析两方面的原因,央行为了治理现在的流动性过热,运用了它惯用的手法---加息与降利息税。当前的通货膨胀于以前的通货膨胀的一个区别在于,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食品价格在过去一年中跃升了。
四、通货膨胀会计的优化措施探析
1.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通货膨胀的治理多是采用货币政策或汇率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运用。目前中国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利率手段、贴现手段、存款准备金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和长期实行货款限额管理制度。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面,央行已经连续四次出手,一次加息、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历史的新高即20%。这些手段的实行,对于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控制信贷总量、减少流动性、合理调整贷款结构以及抑制需求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全社会的流动性货币就会减少,但生产要素的成本并不一定会降下来,企业也可能出现资金短缺,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因此,需要合理地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2.要适度控制和把握货币发行量:自从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一直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张。2010年全年信贷总额突破7.5万亿元,M1增速为19.3%,M2增速为18.1%,比计划调控的水平略高。因此,中国国内货币的流动性依然保持较为宽裕的状态。与此同时,国际的热钱继续向中国流动,因此,要继续加大对热钱的防控力度,继续加强对国内外热钱进入房地产业和股市的监控,坚决遏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和漫延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对大宗商品要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建立健全应对物价波动的常态机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了应对国内外炒家对大宗商品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中国应全面加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监管和调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管理好大宗商品的价格,建立健全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常态机制。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大宗商品的价格监管力度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 4.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得到了较大的实惠,粮食生产综合能力迈上1万亿斤的新台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中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末根本改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推进农村的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农村粮食生产,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正如“十二五”纲要指出的: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元~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元~23元。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储备机制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购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粮食生产、供应的危机,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通货膨胀。
五、结论
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央行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较快。 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报告分析认为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涨风险: 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 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将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拉动消费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人民银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此外,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此外,报告指出,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总的来看,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 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参 考 文 献
1.朱珠,网络参考,《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分析》2007年。
2.李为民,网络参考,《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
3.陶守梅,《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政策》2010年10月。
4.许善达,新浪长安讲坛第133讲《本论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应对之策》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