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的作用。
促进企业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促进维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
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
实行授权审批控制。
建立会计系统控制。
建立财产保护控制。
建立预算控制。
建立运营分析控制。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内 容 摘 要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涵义的具体诠释,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经营中的主要作用,从而采用主要内部控制方法以发挥内部控制作用,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
率,保障企业的良好、平稳运行,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设计、规划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经营管理手段、程序、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只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活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促进企业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2、促进维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降低到最低,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同时它要求企业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努力作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
1、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实行授权审批控制。
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除常规授权外,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性交易事项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情况下应特别授权。企业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企业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建立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过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会计系统控制主要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告。
建立财产保护控制。
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财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对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
2)、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说明资产管理上可能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
3)、限制接近。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包括对资产本身的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
建立预算控制。
预算是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至上而下或至下而上的方法,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到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预算确定后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等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分解预算控制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预算的项目、标准和程序;编制和审定预算;预算指标的下达和责任人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和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和奖惩。
建立运营分析控制。
运营分析是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各类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独立分析或综合分析,进而掌握企业运营的效率或效果,为持续的优化调整奠定基础。企业应当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面,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绩效考评是对所属单位及个人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企业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的评价。企业董事会及经理层可以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有效决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实现发展战略和提高经营效率效果。绩效考评控制的主要环节有:确定绩效考评目标;设置考核指标体系;选择考核评价标准和制定奖惩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经济联系加强,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回报,必须加紧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和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
参 考 文 献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