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资产减值损失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二、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分析
三、分析与评价
内 容 摘 要
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本文对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运用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资产减值损失 上市公司 业绩 分析
对近几年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分析
一、资产减值损失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
1、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减值准备不能转回的有:一般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通常不可以转回,主要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减值准备等。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实质属于长期股权投资,其发生的减值。
2、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减值准备能转回的有:一般比较短期的减值或者跌价准备可以转回,主要有存货跌价准备、坏帐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等。
《资产减值》准则改变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的做法,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消除了一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可能,限制了利润的人为波动。
二、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分析
1、2012年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分析
已披露2012年年报的1553家A股上市公司中,2012年度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405.07亿元,同比2011年的2861.29亿元增长20%。该1553家公司中,99家公司出现亏损,而资产减值损失俨然已成为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亏损额度超过1亿元的48家公司中,资产减值损失超过1亿元的公司达到21家。
以中国中冶为例,公司2011年亏损69.51亿元,截至目前成为继中国远洋和中国铝业之后A股第三大亏损大户,而中国中冶2012年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57.68亿元,计提原因包括对持有的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应收款项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对西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计提合同预计损失、对西澳兰伯特角项目计提资产减值等。在如此巨额的减值损失之下,中国中冶的巨幅亏损也在“意料之中”。
此外,2012年受下游需求锐减、行业产能过剩、贸易商信贷问题暴露等诸多利空因素影响,钢铁行业市场形势异常严峻,全行业陷入亏损。马钢股份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744.04亿元,同比下降14.33%;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亏损约38.63亿元。巨额亏损一方面是由于主营钢材产品量价齐跌,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另一方面则因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马钢股份去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7.22亿元,包括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分别计提13.05亿元和14.17亿元。
分析人士称,计提减值准备是在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所计提的减值损失,该项计提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会明显减少利润,这在经济形势不佳的2012年表现尤为明显,也是景气度陷入低谷的行业不得不承担的后果。上市公司选择在2012年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实际上是风险的集中释放,有利于降低2013年的集中计提风险,为业绩增长打下基础。
2、2013年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分析
2013年统计显示,资产减值损失数据中,农业银行总量居四大行之首,为529.90亿元,但是比2012年减少12.45亿元,也是四大行中唯一一家资产减值损失下降的银行,工商银行相比2012年增幅13.6%,同比增幅居四大行之首。
四大行的年报分别显示,2013年,农行资产减值损失529.90亿元,较上年减少12.45亿元。贷款减值损失521.26亿元,较上年减少25.02亿元。农行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组合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有所减少。其他资产减值损失8.64亿元,较上年增加12.57亿元,主要是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拆出资金、应收款项类投资等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增加所致。
资产减值损失总量排名第二的为建设银行,2013年,建行资产减值损失432.09亿元,较上年增加31.68亿元,增幅7.91%。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426.66亿元,较上年增加43.36亿元,增幅11.31%;投资减值损失回拨1.30亿元,较上年减少损失14.26亿元,降幅110.03%。
工行总量不大,但增幅居四大行之首。财报显示,2013年该行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383.21亿元,增长13.6%。其中,计提贷款资产减值损失380.98亿元,增加55.26亿元,增17%。
中国银行总量居末,增幅也不太明显。2013年,中行贷款减值损失229.38亿元,信贷成本0.32%,比上年提高0.03%。其中,组合评估减值损失168.71亿元,比上年增加20.33亿元,单项评估减值损失60.67亿元,比上年增加18.19亿元。
对此,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银行盈利的大幅下滑是受到了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但资产减值及其连带影响可能在更长期内影响公司的业务实力和新业务发展。
3、2014年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分析
随着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业绩陆续披露,次新股业绩“变脸”的大戏再度上演。与新股发行时的火爆抢购相比,上市不到一年的公司业绩“变脸”无疑打击了投资者对新股的信心,也为市场的爆炒行为敲响警钟,部分公司为上市而粉饰业绩更引起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强烈关注。此外,一些公司因业绩下滑而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计提坏账,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3月19日,有153家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修正公告。这类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变脸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变脸的过程却有些殊途同归的味道:此前,公司认为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可能会有些下滑,但是过完2014年才觉得,可能远远不是业绩下滑这样简单,公司的业绩已然呈现亏损。
像新疆众和公布的201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中,此前预测的业绩略减变成了首亏,对于亏损的原因,除了去年三季报中作出的常规风险提示之外,新疆众和也进行了大额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计提坏账。
三、分析与评价
从近几年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情况分析来看,其影响原因主要表现一是:关于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发生减值产生减值损失,冲减了企业利润,这是客观原因企业是无法改变的。二是: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使企业净利润大幅波动,这是会计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通过报表分析,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具体有两方面: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例。在过去的会计制度中,无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多高,即使固定资产价值已大幅下跌,只要固定资产是按 历史 成本计价的,并按规定计提了折旧,会计报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余额远远异于现在的价值也是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如果计提减值准备,公司应预先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出来,计入营业外支出,这样,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余额更能反映其现在的状况。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表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都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不同资产项目的减值准备,在提取时所计入的损益类科目各不相同。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管理费用是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投资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也可能提供一些并不能实现的损益,使利润表项目出现另一种失真。
对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允许转回的问题存在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允许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商誉除外)减值损失;第二种观点是以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为代表,认为资产减值决策与资本投资决策类似,继续使用减值的资产相当于购置新资产,所以,当资产减值恢复时,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损失。
1、从谨慎原则要求来看。
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原则的重要体现。谨慎原则要求报告提供者向使用者尽可能提供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减值损失的确认是谨慎原则的体现,那么为了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当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时,应该将以前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
2、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来看。
为了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要求,对发生减值的资产确认减值损失。那么,当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时,也应该将减值损失转回。这是因为,当资产减值损失减少或不再存在时,若是不予以转回,则会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没有了解有关资产的相关信息,继而有可能制约着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的制定过程。
此外,笔者还认为:为避免利用减值损失转回来操纵利润,对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应计入当期“收益”而应计入“资本公积”,对减值损失转回计入“资本公积”产生的股东权益变动应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表内和表外进行详细披露和说明.
总之,上市公司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在附注中全面、完整地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相关金额确定的具体过程、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适用条件等,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恰当地作出经济决策。
参 考 文 献
[1] 华股财经中国证券报 2009(5)7
[2] 张海平 吕长江 财经研究 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