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分析
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物价指数: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是相当于某一固定年份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某一标准集合或者我们称之为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费用,在当期购买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花费情况。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这是对给定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与CP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 第三,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薄弱,价格上涨压力往往首先在农副产品价格上形成突破,各种因素叠加造成某些农副产品价格的波动。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价水平。其一,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其二,食品价格上涨,又主要集中于肉禽蛋、粮食、和食用油等价格的上涨上。但是,总的来说,食用油、粮食、肉禽蛋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由于CPI指标体系的原因,居民对于通货膨胀的实际感受和信念与统计局发布的数值出入较大。首先,食品权重过高有可能高估了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食品在CPI中的权重过高,若把烟酒加入食品项,食品的权重大约是37%。而在美国的CPI统计中,食品所占权重仅为14%。其次,房地产权重过低可能低估了通货膨胀。我国居住类在当前CPI中的权重是13.4%,比2000年提高了3.6%,但是与美国居住类在CPI中42.7%的权重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我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8月出现快速上涨。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各种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品总体走高。因此,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其次,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流动性进一步减弱较大规模货币存量对价格水平稳定的影响。
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较大幅度的上升的趋势。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价格的上升或者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第二,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而不是十分短暂上升,然后又归于下降,亦即在某一水平内周期性的变化,也不是价格总水平的一次性上升,即由于某种特定的冲击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一次性变化;第三,通货膨胀反映的是较大幅度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种小幅度内的价格总水平变化。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物价指数: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是相当于某一固定年份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某一标准集合或者我们称之为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费用,在当期购买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花费情况。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这是对给定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与CP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这三种物价指数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率变动趋势,但由于各种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所以指数并不相同。消费物价指数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
我国在经历了1998—2002年的物价下降之后,迎来了物价缓和性和波动性上涨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周期,2003—2006年,我国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分别为:1.2%,3.9%,1.8%,和1.5%。然而进入2007年后,物价上涨幅度明显加大,2007—2009年的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为:4.6%,4.8%,4.8%。
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月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一度超过5%。导致近期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际方面流动性泛滥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因素。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迅速回升,特别是石油这样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势头猛烈,给我国国内商品价格带来明显影响。近来美国为了缓解其国内就业压力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利于美国国内问题的解决,但是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带来通胀冲击。其次,我国自2008年底以来的一段时期内,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形成目前货币存量规模较大,流动性过大对价格水平产生的上涨影响逐步显现。第三,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薄弱,价格上涨压力往往首先在农副产品价格上形成突破,各种因素叠加造成某些农副产品价格的波动。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价水平。当前特别需要警惕和防止一些地方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从而形成对物价上涨的更大压力。
通货膨胀的出现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注意和广泛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上。理论上,导致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具有明显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生产要素要求在工资和价格等方面保持一致,导致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也用来描述价格变化过程中的结构性差异。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中间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而后者又高于最终产品价格上涨幅度。
其二,农村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城市价格上涨幅度。2003—2008年,只有四个月份的城市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期比低于农村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期比;两者差额平均为0.66%,最高达到1.9%。自从2007年以来农村价格上涨与城市价格上涨的差距还在拉大。
当前通货膨胀是非均衡型通货膨胀。
非均衡型通货膨胀是指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价格。食品价格上涨高于非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有限。2006—2010年,食品价格上涨比居民消费价格上分别高出1.2%,3.1%,4.6%,5.4%,6.2%。
其二,食品价格上涨,又主要集中于肉禽蛋、粮食、和食用油等价格的上涨上。在食品的CPI指标体系中,总共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等16类。食品的这些类别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价格的上涨相互影响、相互传递,没有明显的高低大小区别。但是,总的来说,食用油、粮食、肉禽蛋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3.通货膨胀导致国内货币贬值,但是在国际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
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与通常意义上的货币贬值不同,前者导致一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而后者是指国与国之间货币相对价值的下降。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货膨胀导致国内货币贬值,但是在国际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2003—2010年人民币兑换美元平均中间价分别为1美元兑8.277元、8.277元、8.173元、7.940元、7.522元、6.944元、6.831元、6.589元人民币。
4.居民对通货膨胀的信念高度不一致。
由于CPI指标体系的原因,居民对于通货膨胀的实际感受和信念与统计局发布的数值出入较大。
首先,食品权重过高有可能高估了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食品在CPI中的权重过高,若把烟酒加入食品项,食品的权重大约是37%。而在美国的CPI统计中,食品所占权重仅为14%。
其次,房地产权重过低可能低估了通货膨胀。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6.4%上升到2009的16.3%。农村居民居住支出自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4.9%—17.2%的高水平。我国居住类在当前CPI中的权重是13.4%,比2000年提高了3.6%,但是与美国居住类在CPI中42.7%的权重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分析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国内存在价格结构性上涨,肉禽蛋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之后国内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但是上涨幅度较小。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的较快上涨始于2006年下半年,但是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蛋及其制品的价格从2007年4月份以来却屡创新高。
我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8月出现快速上涨。2004年9月—2006年7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一度下跌,但是之后又飞速上涨,至2010年4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同期比增长率达到了146%。这直接带动了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并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引起价格全面上涨。
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各种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化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的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食品价格上涨,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都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
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40%多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
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品总体走高。
劳动力成本上升业是导致当前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增大。我国职工工资已经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但是工资的上涨又与物价上涨相抵消。
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乘以产出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因此,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我国广义的货币量M2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GDP增速。
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当前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低利率推大投资和资产泡沫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我国近几年来的存贷款利率处于低位,导致投资增长过快。2003年—200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高达23%,比GDP增长率高出13%。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市场流动性充裕和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是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的直接原因之一。
居民对通货膨胀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预期增强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和产出缺口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预期比较隐蔽,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会存在短期的非理性预期因素,这都会对居民的消费、投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率.
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针对物价水平上涨的多方面原因,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首先,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保障供给,争取实现供需平衡。其次,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流动性进一步减弱较大规模货币存量对价格水平稳定的影响。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打击各种扰乱物价稳定的违法行为。第三,当前预防通货膨胀的关键依然是管理好通胀预期,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和媒体宣传,稳定公众心理,避免因心理恐慌。具体政策如下: 1.开放国界,降低关税 外贸出口增速的迅猛增长拉动中国经济似乎一片繁荣,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潜在的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实际上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猛涨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资源已经支持不起如此快速的出口增长。而进口是支持物价冻结的一项有力措施,可以使引发通货膨胀的超额需求通过购买进口商品得到满足。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来增加进口,以缓解国内的供求矛盾。 2.对敏感商品实行补贴 对需要维持其价格水平的商品实行补贴,不但可以保证有关价格的稳定,同时又能够避免冻结物价可能导致的商品的短缺。在食品领域采用商品价格补贴,可以稳住生活费用价格,从而阻止工资的上涨。但是补贴措施并非完美无缺,它促使余额购买力的形成。这部分购买力,根据持有者各自的需求弹性,或用来购买补贴商品,引起该类商品需求量的放大,或用于购买非补贴商品,进而拉动其价格的上升。因此,在使用这一措施时,要谨慎选择实行补贴的商品与消费者群体。 3.税收政策 当课税目的在于收缩消费时,征税对象不仅是奢侈消费,也应包括大众消费。不同的税种起不同的作用,哪些税多抑制消费、少抬高物价以较准确的拦截收入中可能会过早花掉的部分,哪些税就更利于实现既定目标。如此说来,是否应提倡间接税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对一种商品的间接税被转嫁于物价,显然不能提倡;但如果应税商品不属于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统计范围,比如汽车价格,间接税就可以发挥劝阻功效。但是,税收政策有其局限性,很难单独发挥有效作用,需要其他措施的配合。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应建立一种征收面覆盖全体民众的所得税,同时对资本短期增值实行适度征税,并实施通过举债回收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回笼”政策加以辅佐。 4.货币政策 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其最极端的形式,是抽紧银根:把货币总量的增长控制在某个指标内,不论利率如何变动,货币当局都不能因利率的提高而放弃从紧原则;努力维持公共预算的平衡,这是实现中性货币的条件。上述措施,是货币当局用来调节货币发行特别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信贷发行的全部手段。国际上使用最多的方法有:提高利率,限制信贷总量或者限制信贷扩张量。这些货币政策都倾向于对货币总量的增长做出种种限制,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付诸实施。 5.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参照的原则是,相对货币流量,应加大实物流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节制收入的增长,因为收入是两种流量转换的必经通道。与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收入政策发力于收入形成阶段,有利于达到既减缓通货膨胀又防止生产和就业滑坡的目的。然而收入政策的落实会碰到诸多困难:一方面会受到工薪阶层的反对;另一方面,限制非工薪阶层的收入很难办到。我们缺乏能够调节平均国民生产率增长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之间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幅度之间相当差距的灵活机制。我们可以采取法律上的工资——物价控制手段或通过道德说服的方式,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参 考 文 献
郎咸平.中国低工资高的物价秘密.青年文摘,2011.5
陈静思,厉以宁.紧缩政策治不了成本型通胀,东方早报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出本社,2007
向松祚.汇率危机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与后果.北京北京大学出本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