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不利于会计监督的开展。
(二)外部监管不到位,对内部会计监督产生消极影响。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内部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要履行的职责。
(二)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有效实施。
(三)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
(四)加强单位财务人员陪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五)应当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
(六)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内部审计。
内 容 摘 要
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包括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计、审计诸方面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本文着重就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断强化管理,保证会计工作权利,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本文着重就完善预算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部会计监督
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内部会计监督概述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法》规定,我国会计监督是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政府会计监督构成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内部会计监督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内部监督是本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内部监督大多属于事前监督,它可以规范会计行为,明确责任,奖惩分明,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避免因责任不清而导致互相扯皮、推委,甚至越权行事,可以制止一些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规范。倘若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那么再严格的外部监督也难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出现,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执行。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制度可以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一套薄弱的内部监督制度本身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犯罪的诱因。所以强化内部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 内部会计监督也随着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得到较高的重视,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社会综合环境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应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由于新旧体制的转轨、交融,造成法规制度上的不连贯性或滞后性,导致法规制度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不力。二是执法环境不健全,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责任第一人,但不少单位负责人对此不是很重视,同时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履行会计监督职责,但是执法环境还很不健全,实施还很不到位。三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健全, 随着科技资讯的日益发展,新的会计业务和衍生品不断出现而且有的还较复杂,如果相关知识结构没有得到补充和更新,那会计监督就会出问题。
(一) 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不利于会计监督的开展。对管理级次比较多的单位,如集团公司或商业银行系统,存在越到上面监督越弱化,但问题往往就出在较高级次上, 而且都是大问题。这也表现在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有的单位负责人权限得不到制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内部会计监督无从谈起。如一些银行系统中未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就出了不少大案。近两年来,银行业不断曝出内部人偷蛀或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的丑闻, 而且涉案金额巨大,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如中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l0亿元人民币巨额存款失窃案(“高山案”)曝光一年后, 中行黑龙江分行的中行四马路支行再曝巨额资金失窃案,此案至今尚有4亿多元人民币不知去向。
(二)外部监管不到位,对内部会计监督产生消极影响。
1.社会监督执业质量和信誉不高。当前一些审计、评估等社会中介机构,由于管理体制、执业环境、人员素质等问题,在执业过程中质量不高,缺乏独立性,自律意识不强,甚至为制假、造假者出谋划策,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ST圣方2005年4月16日公布2004年报,宣布扭亏为盈;4月26日公司公告称:我公司部分高管人员董事、监事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及其他犯罪行为被牡丹江市公安局立案侦查, 负责2004年报审计的刘某也因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被刑事拘留。为了逃避监管部门对大股东占款的调查,ST圣方利用某银行所谓的“封闭贷款”, 既制造上市公司假资金流, 又隐匿大股东西安圣方占款与高管层挪款的事实,而贷款利息却由圣方旗下的炼油厂来支付。同时,原董事长个人将圣方当作“提款机”,在任职期间以办公费、保证金、倒贷款等各种名义从公司挪用资金共计1060万元。除了隐瞒资金被挪用、被占用的问题,还大面积地进行财务造假,而且造假手段低劣,都是随意更改原始数据,不计提减值准备,不确认投资损失,却多确认委托收益。
2.政府监督未能有效到位。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各项法规制度检查中重查处轻处罚,在对单位违纪违规处罚时,重点放在对单位的违纪违规处理处罚上,而对其相关责任人员处理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威慑作用。如证券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有时只给予谴责公司有关人员。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会计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一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因素和用人机制的原因,不少单位的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达不到岗位能力的要求。二是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跟不上,新的经济业务事项不断产生以及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实施,有的会计人员没有主动去学习,当然实践过程中就会出错。三是会计职业道德滑坡。当前会计行业出现各种违法违纪问题无不与会计职业道德滑坡有关,少数会计人员无视法律法规和制度,参与制假、造假,致使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监督弱化。
二、对策与建议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将会产生会计凭证失真、会计信息模糊、会带来资金流失,投资损失等严重后果, 因此必须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这不仅是单位自身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明确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要履行的职责。
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1、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单位负责人要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理顺会计工作关系,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会计法》和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
2、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制约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程序明确,实施内部审计的办法与程序明确。
3、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经常了解掌握会计工作情况,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履行职责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单位内部为会计人员实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带头执法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作为单位负责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应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阻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切实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有效实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是形成真实、合法会计资料的基础,又是企业各项资产安全、完整的保障。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同时,也有了了解和考核相关工作人员制度遵守情况的正常途径。单位负责人抓住了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格考核,就抓住了“牛鼻子”。从当前情况来看,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之一,是会计机构对某些经济业务失控。有的收益不入帐,有的资金体外循环,有的私自把本部门掌管的财产对外投资,甚至出现某些经济业务绕过财会部门的不正常现象。如果不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健全的内控制度加以制约。
1、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第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第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第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2、创新会计管理体制,促进会计监督机制的创新,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大型公司的财务委派制度等,都是较好的会计监督措施。在制度上,建章立制、强化制度建设,构架制度体系。首先建立健全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又从资金预算、合同管理、成本控制、对外投资、审计监督、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方面构建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内容上,除了加强财务收支、资金管理的监控外,加强对外担保管理,尤其对高风险的委托理财、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投资严加控制。这样有利于加大会计监督力度,加强资金监管,提高收益,降低风险。
(三)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 财务与会计是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它们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财务管理就是组织单位资金运动、处理资金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第一,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促使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第二,实施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监控。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施对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监控,包括有计划地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事前控制。 第三,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实现财务管理任务的关键是要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包括进行财务预测。制订财务计划、组织财务控制、开展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实行财务考核等等,保证各环节的衔接,保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 (四)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任何制度都要靠人来执行,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参与者。任何制度不管其设计多么精巧、构思多么美妙,如果不能有效实施, 终归是形同虚设。重在落实、重在执行,按章办事,真正做到人人、事事、时时都能遵循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看,目前部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单位负责人应依法任用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并依法保障本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以促进会计队伍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由于会计工作既有很强的政策性,又有较高的专业性,近几年,财政部陆续发布了许多具体会计准则,单位负责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让会计人员学习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跟上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部分单位的在职会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甚至还有未系统学习过会计理论的人;有些会计人员则对其他相关知识和法规的了解较少,不利于开展工作。单位负责人应该重视这个严峻的问题。要搞好今后的财会工作,单位负责人务必下决心,舍得继续教育的投入,一是应加强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至少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经培训仍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一律调离,重新安排工作,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较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吸收到该岗位上来;二是建立起单位财务人员业绩考评机制。以此促进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五)是应当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设置合理操作规范的会计管理
单位内部各职能科室的管理人员都是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单位负责人要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必须明确相关人员对会计工作应承担的责任,如要求相关人员提供正确、真实、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包括外来的和自制的)。因为会计工作是对经济业务的记录、计算和监督,而经济业务是通过原始凭证反映的。如果原始凭证不完整,会计处理就可能有偏差;如果原始凭证是虚假的,据以编制的记帐凭证、帐簿记录、会计报表就必然是不真实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虚假的划码单、收料单、领料单、成品入库单、销售发票、费用报销凭证甚至虚假经济合同等,都会造成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会计法》对原始凭证规定了具体要求,单位负责人就应当时提供原始凭证的相关人员明确职责和要求,这样就从会计工作的源头抓起,使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有了可靠的基础。同时根据会计工作客观性原则应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人员精干、各司其职,达到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会计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1、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会计岗位设置中应注意横向与纵向关系上的相互牵制作用,以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
2、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与基本操作要求,要把经济活动中与会计有关的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照客观要求来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务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限期达到规范要求。
3、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应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帐簿设置与记帐要求等内容。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达到真实、及时和完整。
4、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记录体系,主要体现在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与会计报表三方面。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会计帐簿是全面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并通过归类整理,逐步加工成有用会计信息的簿籍,会计报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报告。通过规范的会计技术处理,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六)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的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主要对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规范审计行为,突出评价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企业经营决策依赖于对经济活动的执行及其结果的客观检查和评价等信息的反馈。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签制度,突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第二,明确工作重点,发挥内审作用。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并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突出决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第三,做好后续审计,实施审计认定。内部审计管理应建立对审计事项的后续审计制度,对单位重要经济活动、重大资产重组和经营结构调整实施跟踪审计方法,通过后续审计对其帐务处理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认定,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第四,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内审效率。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工作要引进现代管理理论,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积极加快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交通财会》第264期
2、《财务与会计》
邵天营、陈复昌,《财务管理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
3、唐予华、李明辉,《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