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宏观经济与税收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税收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三、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几个矛盾
四、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建议
内 容 摘 要
在决定税收的宏观特征的经济、政策和征管三大要素的关系中,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税收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展开了激烈讨论。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税收与经济增长(主要指GDP的增长)关系和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行研究,欲找出其内在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以供参考。
关键词:税收 GDP 税收收入 协调发展
简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税收来源于经济,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从静态来看,经济税源是基础,税收制度是依据,税收收入是结果。而从动态来看,税收收支是起点,税收政策是过程,经济发展是目标。如果我们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从相互循环的角度入手,就可以较好地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对税收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分析,首先要选择能代表“经济”的具体指标。虽然在影响宏观经济指标中有很多对税收具有明显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但要找到一个最能代表经济的规范指标当属国内生产总值(GDP)。本文通过借鉴宏观税负理论和税收弹性理论,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分析解决税收与经济的矛盾试图对经济增长与税收的关系等做一些探讨。
一、税收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谋求本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目标。在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颇为丰富,而且不同的学派还建立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这些模型中,很多学者都考虑到了政府的作用,其中政府政策运行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政策就包括税收政策。所以在衡量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税收对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影响。
1、宏观税负理论
宏观税负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用T 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即T/GDP,也称宏观税率。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学者阿瑟·拉弗通过拉弗曲线解释了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税率为0时,税收收入为0;税率为100%时,将无人选择工作,生产停止,也没有税收收入。如果税率由100%开始下降,则生产开始恢复,政府有少量税收;当税率继续下降时,生产扩大,政府税收增加。同样道理,如果税率从0开始上升,政府收入也会增加,但不会影响生产。C点右方区域被视为“禁区”,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税率要比左方区域税率高得多。可产生最大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A点,超过A点,生产和税收都会下降。拉弗曲线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税率设计有一个最佳点C,在这个最佳点上,使得宏观税负水平处于最优状态,即能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如果技术水平出现了进步,C点会发生向左或向右的移动。从长期来看,C点最终的运动方向只能是向左,即越来越接近于0。不过在短期内,C点的运动态势应当结合技术进步对社会公众收入的具体影响来谈,如果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使得低收入人群显著增多,社会公众自然会希望采用政府提供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与服务,C点必然会向右移动,此时得到一个新的拉弗曲线,C′取代C点成为新的税率最佳点,A′取代A点成为新的最大税收收入点。如果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使得高收入人群显著增多,社会公众则会希望采用市场交换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与服务,C点必然向左移动,此时也会得到一个新的拉弗曲线,C〞取代C点成为新的最佳税率点,A〞取代A点成为新的最大税收收入点。
2、税收弹性理论
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对税收弹性的分析。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税收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
E=(△T/T)/(△GDP/GDP)
E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ΔT为税收收入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一般而言,当E<1时为缺乏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当E=1时,表示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当E>1时为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二、税收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1、税收收入与GDP总量回归
定量分析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使用税收与经济的绝对额直接回归。模型得到的解释变量系数能够表明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税收将增加的绝对额。假定GDP与税收总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可设定总量分析模型如下:
T=F(GDP,c)
式中,t为税收收入,c为随机变量。
其与GDP的关系,适于建立回归模型的标准格式如下:Y=a+bX+e
设税收收入为Y,GDP为解释变量X,用1985年至2007年的两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做一元线性回归。
通过散点图可知,Y与X近似直线关系,故可以认为它们有如下线性关系模型:Y=a+bX+e,符合之前的假设。
然后,用OL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Y=-1938.004+0.168276X
T统计量 (-2.624014) (24.09542)
R2=0.965092 SE=2267.032 F=580.5892
模型显示:税收与GDP之间高度相关,模型的判定系数R2高达0.965092,说明在总变量差中,有97%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即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F值也远高于F0.05(1,23)=4.28,故GDP与税收收入的线性相关性显著,也说明预先的线性模型假设是对的。从长期来看,这模型也比较优越,抓住1978年以来税收与GDP的基本关系,即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系数0.168276为正数,符合经济意义,并表示从1985年到2007年,GDP每增长百亿元,税收增长16.83亿元。
2、税收收入与GDP双对数回归
假定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具有双对数线性关系,可建立对数回归模型:
LOG(T)=F(LOG(GDP),C)
式中,LOG(GDP)为GDP的对数值,LOG(T)为税收收入的对数值,C为随机变量。适合建立回归模型的格式如下:
LOG(Y)=a+bLOG(X)+E
模型中的b,正是税收与GDP的弹性系数。使用1985年到2007年的两变量对数值时间序列数据做一元线性回归,用OL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LOG(Y)=-1.229434+0.932458X+E
(-2.476564) (20.50665)
R2=0.952437 SE=0.221493 F=420.5225
模型显示:税收与GDP之间高度相关,模型的判定系数R2高达0.952437,说明在总变量差中,有95%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即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F值也远高于F0.05(1,23)=4.28,故GDP与税收收入的线性相关性显著,也说明预先的线性模型假设是对的。从长期来看,这模型也比较优越,它说明,税收与GDP的长期增长弹性接近1。说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税收将增长0.9325个百分点。
3、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可以看到,两个模型从较长时期看,都能有95%以上的把握能力表现出税收与GDP的关系。用这样简单的模型做长期趋势分析,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税收与GDP的远期关系。从近期的表现来看,模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短期趋势预测误差将在5%左右,这5%的误差是模型本身不能解释的GDP之外的其他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对税收的影响。
三、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几个矛盾
1.税收需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法组织国家预算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税务部门的职责。但预算收入是确定,但税收是不确定的。要保证预算收入的完成,我国还是主要依赖于税收计划。从征管法的角度,收入计划的安排应该是应收尽收,不寅吃卯粮,不收过头税;从组织收入角度,收入计划的安排应该是均衡有序,即所谓月保季,季保年;从财政需求的角度,则是指标或者目标的需要,是增长比例的需要,是总量的需要。但实际工作中,这主要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收过头税,损害了税收的经济基础;二是有税不收,损害了税收的法律基础。
2.税收财权与发展事权不对称的矛盾。在我国现行经济政治条件下,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在现行分税制体制下,国家税收收入的60%以上属于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又无相应的税收立法权。促进地方发展的事权,必然要求相应的财权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提供更多的税收支撑。当前,税务部门组织收入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地方政府。在连续多年税收大幅增收面前,税 务部门实际上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多年的税收增长幅度抬高了税收规模基数,对于以后年度的税收增长会产生压力,税收征管的潜力可能会有所减小,税收增长的速度会有所放慢。二是需要认识到,在今年的税收收入中,由于物价上涨,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实物资产和虚拟资本的泡沫,税收会形成一部分虚增,这部分虚增可能会对未来的税收预测和计划指标等产生影响。
3.税收收入职能与调节职能的矛盾。当前,我们组织财政收入过多地倚重税收,对税收的调节职能,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重税收收入数量、轻税收收入质量,重税收收入组织、轻税收政策执行,重税收收入本身、轻经济税源建设,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把组织税收收入的多少作为衡量税收工作成效、考核税务部门政绩的“一票否决”指标,在税收收入任务上层层加码,超出了经济税源的承载能力,影响了经济与税收的可持续发展,也给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带来了较大压力。
四、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近几年的税收处于正常增长范围内,但总体而言,税收收入并不是越多越好,其增长速度确实应当适度。拉弗曲线理论也说明了这一点。
1、从宏观角度理顺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质量、结构决定着税收总量、增长速度和税收结构。另一方面,税收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通过税率、税负、税收优惠等在投资、消费、分配和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展,税收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就越密切。就税收弹性关系而言,税收收入的增长还是依赖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即税收最终来源于经济,经济的增长最终决定了税收能否长期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增长存在着上下波动的周期性,税收的增长必然也会受到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税收的增长率也会随之下降。将税收增长有高有低作为一种规律性现象看待,才能够避免一味追求税收持续保持高幅度增收的行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如果全部税收都转化为财政支出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数就会提高。当经济增长回落时,缩小财政支出规模的难度是相当大的,甚至是不太可能的。这时往往还可能提出税收增收的要求,而在经济运行低落时增加税收不仅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会提高微观企业的税负,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恢复。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税收与经济相协调、可持续增长三个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放水养鱼与应收尽收的关系,既不能违背政策、擅自减免,又不能杀鸡取蛋,竭泽而渔。要形成税源培植的整体规划和策略,指导和督促税务机关提高组织税收收入质量,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正确处理好税收增收过程中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多年来,我们的税收收入增长保持着较大惯性。短期内,税收的增长一方面源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还主要取决于前期税收收入规模的大小,即虽然总体上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增长,但是由于税收收入计划(预算)具有刚性,每年的税收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既定的。为满足不断膨胀且具有刚性的财政支出,税收收入的增长也同样具有了一定的惯性,只要财政支出无法压缩,税收收入的增长就会成为必然。但是,税收增收需要归根结底要由财政需要决定的。现阶段,我国财政有两大需要:一是公共支出需要,二是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各项改革提供足够的财力。从这个角度看,税收增收越多越好。但事实上,税收收入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都不可能是无限的。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税收增收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制度和征管水平。那么,一定时期所能提供的税收收入上限就是在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制条件下实现100%的税收征管后所能够取得的全部税收收入。这个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事实上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的。因为,没有哪种税制、哪种征管手段、哪个国家、哪个时期能把实现的税收百分之百地收起来,我国也不例外。只能通过不断改进和加强税收征管缩小实际征收的税收收入与这个理论数量的差距。因此,税收增收需要是必须受到税收增收可能制约的。当需要与可能发生矛盾时,需要必须服从可能。
3、正确处理好税收增长的质与量的关系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今后一段时期,税收每年必须保持一定量的增长。但这种量的增长必须以质的提高为前提,实现税收增收质与量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质与量的统一,需要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税制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第一,改进和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加强对各项经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使税收计划制定得更加符合实际;改革现行税收计划考核办法,实现由数量型考核逐步向质量型考核的转变。第二,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在组织税收收入时,一方面要确保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另一方面要坚决杜绝收“过头税”。第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消除扭曲财政税收正常运行的因素,避免税收“空转”。此外,要做到税收增收质与量的统一,还必须正确认识税收计划管理和依法治税的关系。从我国当前组织税收收入的实践来看,现阶段还必须实行税收计划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依法治税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目前我国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税法普及不够,若不下达税收收入任务,可能造成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畏难而不依法征税,不能把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征收上来。此外,出于地方利益,不实行计划管理,有可能在税收征收时,出现藏富于地方或藏富于企业,造成苦乐不均,甚至导致税收的严重流失。当然,在实际工作中,税收计划管理与依法治税有时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处理好计划管理与税收计划管理的关系,就是要坚持依法治税的基本原则,不断改进税收计划管理的方式方法,制定税收计划任务以税法为依据,使税收收入计划与依法征收保持数量、结构、方向的一致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4、加强税收征管,创造公平的财税环境
科学的税收征管手段,既是实施和执行政策的支撑载体,又是规范企业行为,公平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应下大气力抓好政策体制等软环境建设,严格执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营造良好公平的收税环境。一是不断提高税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规范其行政执法行为,杜绝“人情税”,重点清理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税收跑冒滴漏现象,积极开展税源调查,弄清征收潜力和堵漏重点所在,对症下药。二是要依法治税,打击和防范偷逃坑骗等违法行为,实现微观税负公平合理。三是要把清理企业欠税作为税收征管的重点,力争使企业欠税额逐年减少,严格控制新欠;把税收工作重点转向征管和稽查,面向基层,强化税收征管稽查权力和手段,并相对集中力量抓好部分税源大户的稽查工作。四是要根据国家文件精神,落实企业抵、免、退的有关政策,清理不合理税费,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以增强对外资金的吸引力和内部民间资金的推动力,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刘建民等: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
[3] 孙峥嵘、马颖等:我国税收与经济依存状况研究[M].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