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原因
(一)会计原则方面
(二)会计科目设计方面
(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
(四)会计报表披露问题
对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建议对策
1.科学实现全面成本核算 2.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3.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4.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 5.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三、改进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结论
内 容 摘 要
提示: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不断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的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而今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现时看来已远滞后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前行的步伐,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势在必行。
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从我国正式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至今会计核算整体上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不断的发展深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亟待进行改革,以便与时俱进,满足事业单位经济核算在各方面的需要,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 因此改革才是当下发展的必然途径。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原因
以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采用的一直是收付实现制原则,而依如今的形势看来,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必定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欠缺从而不符合实际,违背一定的真实有效性。虽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亦既不全面,又不真实。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一)会计原则方面
1、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一方面是横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是以资金实际支出多少作为支出和费用的标准,而不计算资本的损耗。例如,事业单位直接购入固定资产的相关费用计入相应的科目,而没有予以资本化,在使用期限内分期计入有关支出和费用。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固定资产购入时的不均衡,使得同类事业单位之间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难以比较。一些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还有一些单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进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大为不同,导致各个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另一方面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是按照当期实际收入数和支出数分别确认和计量的,不管是属于上期、本期或下期的,都确认为当期收入或支出,从而导致前后会计信息不可比。
2、不能如实反映事业结余。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是衡量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那么事业单位当年实际发生的收入与支出费用的差额就是当年的事业结余,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本单位从账面上看可能反映的事业结余较多,但并不能说明该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符合规定,可能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安排在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而暂时未能支出的项目上;另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为了完成预算执行指标,从而能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很有可能人为地将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列入下期,也有可能人为地把下期的算入到本期,进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一致性。
(二)会计科目设计方面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有资产类、负债类、支出类及净资产类五大类,但这些会计科目中都没有“在建工程”科目。在实际中,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业务中有很多种情况可以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如事业单位购入需安装的设备、通过多渠道筹资进行基建等都需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有很多物品可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大量的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电话机、藤椅、简易办公家具等资产也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然而这类资产使用频率高,很容易损坏,更换较为频繁,不适宜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更合适些。
(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资料,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但是,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却包含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从个别账户设计来看,某些账户如“结转自筹基建”的核算方法使得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资产总计与实际资产值可能背离,从而不能正确地反映某一特定时点的资产总值。因为“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虽然属于支出类科目,但在用此账户转出的资金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尚未竣工结算时,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的恒等式,报表账面资产总值中已减去了“结转自筹基建”这部分,而实际资产总值却应该加上这部分——因为所结转的资金在竣工结算后将全部或大部分增加固定资产总值。
(四)会计报表披露问题
无论从宏观经济管理、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还是从单位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需要来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都需要提供本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来说,了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是分析财政资金运行效果、合理安排和分配财政资金及对事业单位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与考核的基础数据之一。而对单位内部管理部门而言,预算执行情况是事业单位进行一些重要决策,合理安排、使用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及开展其他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信息之一。但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而没有反映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所分析,但由于并非强制性要求,各事业单位在是否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及分析哪些内容方面差异较大,这势必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误导。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其中,会计科目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 其次,会计报表披露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而没有反映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所分析,但由于并非强制性要求,各事业单位在是否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及分析哪些内容方面差异较大,这势必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误导。 最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资料,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但是,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却包含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
二、对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建议对策 1.科学实现全面成本核算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疏漏,我个人觉得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改革时可以适当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随意性较大,即使部分单位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成本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因此,应考虑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2.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越来越趋近于一般企业的经营性质,其财务报表制度也应该担负着和一般企业三大报表相同的性质。从而,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随着今后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更能够科学有力地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效益的提高。 3.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而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包括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用于评价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化以及经济主体经营活动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因此,适当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改选履行情况,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相关性。同时,随着事业单位投资活动的增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核算不仅要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外部投资主体和债权人的要求,所以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就更容易满足企业外部各相关方面信息的要求,提高信息的可比性。 4.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同时:增设“结余”要素;月末将各账户余额对应结转到“结余”账户,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增收节支的结果和运用资金的成绩;增加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内容的核算和反映;为适应国库集中收入的需要,调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以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作方式的变化;为适应政府采购的需要,调整采购业务的核算程序,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进行采购的内容和程序。 5.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也与企业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形成可比性,更快地与国际趋同。
三、改进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修正收付实现制当前,我国由于财政公共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没有出台,全面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改革的条件还没有具备,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确实有它的必要性。首先,能够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收支和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于应收未收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款项,以及应支付未支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予以反映,这样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其次,更能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再次,能够全面反映资金的来龙去脉。在收付实现制下,核算是以资金的实际收付为确认依据,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仅仅是资金的流动状况,并不能够反映整个财政资金事业资金的真实客观性,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收入、支出的运动情况。最后,能够对单位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更准确,对单位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也就更客观、更准确,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结果,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同时,事业单位也需要编制并利用预算作为其财务控制的手段,不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很难奏效。
(二)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同时:增设“结余”要素;月末将各账户余额对应结转到“结余”账户,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增收节支的结果和运用资金的成绩;增加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内容的核算和反映;为适应国库集中收入的需要,调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以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作方式的变化;为适应政府采购的需要,调整采购业务的核算程序,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进行采购的内容和程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缺陷可以进行如下改进:首先,去掉此表中的收入、支出两大类,使之只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账户,这样就不存在时点报表包含时期内容的情况。其次,在资产类中增加“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当发生“结转自筹基建”业务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银行存款”,同时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贷:“固定基金”;在竣工结算后,全额冲回以上在建工程,同时按实际竣工值增加固定资产值,这样就可以保持报表总资产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最后,在收入、支出报表中增加“事业结余”“上年事业结余”及“累计事业结余”栏,使之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事业结余”相对应。
另外,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如没有附注披露,那么财务报表是不完整的。由于会计计量的局限性,许多有用的信息无法进入财务预算报表的主表,但通过附注可以披露出来,从而增加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未来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也必将发生更为深刻地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了,所以要完善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就应该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通过完善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对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分析、研究,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继续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要合并制定会计制度,使会计体系运行更加高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成本,使其更好地行使行政职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转贴于 中国论文
参 考 文 献
1、谈芝祥.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改进措施.[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
2、孔祥永.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浅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9期 4、彭晓彪.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5、邹加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认识.集团经济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