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我国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我国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的概述
三、我国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我国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优化措施析
五、结论
内 容 摘 要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销售已成为商家争取客户、扩大销售额和经营规模的最有效手段,以信用方式为主的结算方式已日趋成为取代现金结算而占主导地位的企业间交易形式。企业能否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不仅直接决定了流动资金的周转水平和最终营业利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销售业绩和市场竞争力。但是,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信用经济、应收账款、现金流
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
一、我国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的经济交往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由于竞争机制的影响,企业广泛采用各种促销手段,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大量的广告宣传等等。作为竞争中重要竞争手段的赊销策略则更得到了空前的运用,致使赊销量剧增,应收账款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企业采用赊销手段,主要是运用商业信用促销,即扩大本企业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以求得更大的利润;同时,赊销手段较其他促销手段更经济和简便易行,客户也乐于接受。但这并不是说,赊销业务是随意的,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条件。比如,客户如果信誉不佳,可能企业就不能到期收回账款;如果企业给客户的信用期过长,这部分应收账款所占用的资金发生的成本费用如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可能就要大于应收账款业务所带来的盈利,不能达到赊销的预期目的;应收账款作为一项被外单位占用的资产,在收取款项上,债务人比债权人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应收账款的这种不易控制性,使它具有很大的风险,一旦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企业该如何策略地收回款项或尽量缩小损失,都需要科学、严格地进行管理。因此,企业要实施赊销策略,就必须做好应收账款发生前的调查与分析工作、发生时的严格监督工作,以及发生后的及时补救工作。这些工作的展开,涉及到了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探讨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对于盘活企业资金,确保赊销目的的实现,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二、我国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的概述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企业在提供劳务、销售商品(包括赊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应收而未收到的债权关系。企业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与货币资金、存货相比,占企业流动资产比例较大,对企业经营风险影响程度也很大,有时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资金周转,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如果企业缺少血液,轻则“营养不良”,重则“奄奄一息”,现实中很多企业正是因为资金周转不良而破产倒闭。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如何减少企业因应收账款过大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盘活企业经营资金,提高企业有限经营资金的利用率,增加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正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所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应收款数量较大、变现能力较差、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并隐含着大量的坏账损失,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导致企业虚盈实亏。为此,财政部专门下发了《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应收款的财务管理。
三、我国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销售中赊销比例逐年上升,应收账款总体水平居高不下。据专业机构统计,我国企业的赊销比例在逐年上升,目前大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0%左右。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虽然利润表上的盈利数额非常可观,但实际上现金流量表上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却捉襟见肘。我国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率、平均拖欠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及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例较高。而且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严重,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国有企业之间“三角债”,“债务链”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企业资金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因为融资困难,加上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更感到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其中上市公司大量关联方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公司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上市公司关联方之间交易形成应收账款也在加剧。主要表现在:
1.在赊销前存在的问题 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销量,打开市场,会采用赊销的方式与客户开展商业往来,在往来的过程中也包括了折扣问题,例如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问题。商业折扣是一种折价销售,现金折扣是为了鼓励客户提早付款而采用的一种收款政策,无论如何,这都是企业在利用商业信用开展商业往来。但是企业在确定客户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商业信用体系并不似发达国家那样完善,法律保护也比较薄弱,企业在确定是否赊销以及确定折扣政策时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将客户的情况调查清楚才能进行赊销。但有些企业为了追求销售量,经营者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客户的信用调查上,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派有关人员展开调查就同客户进行商业往来,这样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账目上销售量逐渐扩大,但是利润并没有随之有所提升。安全边际额减去其自身变动成本后才是企业的利润,盲目扩大销量并不能保证一定能获利,这是企业的一大误区。另外,盲目进行赊销也容易导致呆账、坏账的发生,而且盲目为了扩大销售,给予对方折扣,并不一定会为企业带来应有的利润,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很可能被应收账款给拖垮。 2.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健全导致应收账款催收不力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也不利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发生应收账款后,企业应该及时进行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进行对账,进行核实,对于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冲减坏账准备金。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再加上业务复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不容易被发现,这很容易成为会计人员作弊的工具,造成企业资产流失。而且企业往往不会有专人关注应收账款,及时去催收应收账款,导致应收账款累计越来越多,即便对方商业信用下降,还款困难,企业也很难及时察觉。从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方面来看,企业的考核制度并不合理,目前营销人员的工资是同自身的销量相挂钩的,这样,企业就只会注重销售额,销售人员也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努力对外赊销,进而企业应收账款越来越多,再加上催收力度不够,坏账也越来越多,就会造成企业拥有高销售额但是低利润的局面。而这些情况使得企业的营业周期延长,导致企业现金短缺,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3.基础的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企业对于逾期应收账款应该加强催收力度,而最根本的就是企业在同客户签订合同时要有书面的协议,按照合同的要求合理保障自身的权益。而企业往往为了扩大销售量,特别是和经常往来的客户达成口头协议,而并没有在合同中予以反映,这往往导致了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另外,对于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可以对外销售给金融机构,可以尽快收回现金,减少财务压力,但是企业也应该衡量利弊,在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让售,盲目的减少财务压力对企业的发展是也十分不利的。
四、应收账款的核算与管理优化措施探析
坏帐准备核算方法有直接转销法与备抵法两种方法。现行制度统一规定采用备抵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便于信息的相互可比。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应收账款一般包括提取坏账准备、发生坏账、确认坏账又收回、补提或冲销坏账准备等内容。除销售百分比法外,其余三种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相当于按总额、类别、个别计提。从计提的坏账准备与依从的应收款项的紧密程度来看,除个别确认法外,其余方法下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均不能对号入座。 转让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无论是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债务重组,制度中均提出要将其账面价值予以结转。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是其余额与“坏账准备”余额之差额。由于“坏账准备”余额在不同的计提方法下其含义有别、并非均与应收账款对号入座,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是否必须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如果必须结转,当然按照溯源原则不是不可以,但明显有违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不需结转,则制度中规定的疏忽实为不宜。 现行会计制度,对应收账款的资金融通,从出售、质押借款和贴现三个方面予以介绍,且将出售与融资平行界定,致使许多概念晦涩难懂,会计规定前后矛盾。 出售的概念是否恰当表面上看,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所有权和销售类似,但会计上《收入》准则中并没有包括应收账款的出售。一般而言,出售需确认收入,结转成本、计算损益,而这些在应收账款结转中并不具备,甚至算不上视同销售。另一方面,应收账款本身就属于货币性资金。与其他资产交易时往往作为计量尺度予以计量,因此称其出售进而确认损益有失公允。改为转让更恰当一些。因为称其为转让才与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更加协调。 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应收款项的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等有关措施与规定,能够从制度层面上、责任层面上起到强化管理的作用。与此相配套的会计核算,尤其是会计确认与计量也必须予以规范。我认为,深入剖析应收款项的坏账核算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列报资产变现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相应准则的衔接,如债务重组;应收款项转让融资的核算界于保理理念,不仅有利于规范现行财务制度概念混杂,包容关系不够清晰的体系性障碍,而且可以整合社会资源、解决企业融资、扩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降低坏账风险、营造社会诚信。
(1)赊销发生监控。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系统。根据调查的客户资信状况和其他相关信息,信用部门决定是否批准该客户的赊销,并在销售单签署明确的意见。在记录销售和收回资金流程,财务部门应将销售数据和资金收回数据及时反馈给信用管理部门,更新客户动态资源系统。
(2)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分析管理。财务部门应编制一定期间的赊销客户的销售、赊销、收账、账龄分析表及分析资料交管理当局。在分析中应利用比率、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法,分析逾期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确定坏账处理、当前赊销策略。
(3)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在工作中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要互相配合,分清各自在跟踪服务中的职责,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促进企业销售的目的。
(4)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完善监控体系,改善内控制度;二是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有无异常应收账款现象,有无重大差错、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账款等情况,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内部审计对应收账款审计主要应在销货和收款流程,在销货流程应核查销售业务适当的职责分离、正确的授权审批、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凭证的预先编号、按月寄出对账单等方面。在收款流程主要应检查收款记录的合理性、核对应收账款、分析账款账龄、向债务人函证等方面。
五、结论
随着我国信用知识的普及和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备,我国企业可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结合我国国情从应收账款的源头开始采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总之,企业要很好地控制、管理应收账款,必须做到:第一、正确评估客户的资信,权衡信用成本与信用风险,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第二、积极建立灵活有效的收账措施,及时回收账款;第三、做好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努力减少和防范呆账、坏账的产生。应收账款防范的好坏,既靠制度的保证,又靠措施的得力于否,还靠领导重视程度。诚然,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金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企业要按照期末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补偿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已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迟国泰. 企业信用管理,大连理工大学,2005-09.
2、丁兴良.伯建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实用策略,2010-4-1.
3、李义民.路晓卉.关于应收账款核算之考量[J]企业会计,2008(3).
4、吴玉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05). 5、管池森.谈应收账款的管理[J].山东纺织经济,2008,(03).
6、孙立.应收账款让售的会计处理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