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 容 摘 要2
引言3
1、会计监督理论概述3
1.1 会计监督的含义3
1.2 会计监督的构成4
2、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问题5
2.1 内部会计监督主体的双重身份5
2.2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6
2.3 内部审计效果不佳6
3、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对策研究7
3.1 企业制度环境优化7
3.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7
3.3 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内部审计机构8
4、结语8
参 考 文 献9
内 容 摘 要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对企业会计监督的影响己成为被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监督的载体,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监督将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会计监督又是公司治理结构用以实现企业监控目标的重要手段,它会制约公司治理结构的契约安排和监管效率。从公司内部治理视角出发,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问题进行探讨,既可以为完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公司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监督职能定位、权责划分等理论问题的解决,也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监督 会计信息质量
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引言
会计监督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协调、控制、监督和督促,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部分,是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财经政策、会计法规,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的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我国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而当前我国会计监督的弱化与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的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出发,对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问题进行探讨己迫在眉睫。
1、会计监督理论概述
1.1 会计监督的含义
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中,对会计监督还没有一个成型的、统一的定义,对会计监督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就广义而言,会计监督就是要对经济效果进行考核与检查,以期用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综观会计文献,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督属于微观经济监督这一层次,是一种单位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是以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为监督主体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督应有两层含义:一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以及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工作的监督;二是单位外部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监督,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即会计监督是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由于会计界对它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分歧,使得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会计监督的纵深发展,使得我们对会计监督的现实状况迟迟做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难以寻求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监督”二字,含有监视、限制、指导、促使的意思。本人认为它应结合经济形势发展对会计工作的新要求来考虑,应该包括控制和促进两层含义。也就是说,会计监督不仅要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对一切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实行限制,还要参与生产经营过程,督促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1.2 会计监督的构成
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会计法》的修订和实施,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 “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监督形式,具体由企业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等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经营成果等各方面进行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新《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主要包括: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进行财产清查;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在实施内部会计监督过程中,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即指民间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社会监督包括了法定监督和非法定监督两种类型:法定监督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依法实施的监督,监督目标由审计准则来设定;非法定监督的典型表现是群众监督,《会计法》赋予了社会公众检查的监督权利,但并未规定其监督义务。
(3)国家监督
国家监督也称政府监督,也是一种外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政府会计监督是以政府法定机构为监督主体所实施的宏观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及税务监督等几种类型。财政监督是财政部及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厅、局)依法对企业会计活动所实施的监督,是最主要的国家监督形式;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或政府审计机构依法对企业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实施的监督;税务监督是由国家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
(4)三者的关系
上述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构成不“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在监督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而且三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内部监督是基础,具有自律性。社会审计监督是补充,具有鉴证性。政府部门监督是主导,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但是,由于实施监督职能的主体不尽相同,各个层面会计监督的客体、目标、范围、依据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研究现阶段的监督体系就必须对其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深入分析,客观评价,进而得出更为系统、全面和完善的结论。关于会计监督的研究,大都是从社会监督及国家监督为重点来研究的,顾本文重点研究对象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
2、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问题
单位内部监督相对于外部监督其优势在于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获得更多的单位内部信息。因此,强化单位内部监督、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可靠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事实上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内部监督薄弱,内部控制效果不够理想等情况。
2.1 内部会计监督主体的双重身份
市场经济情况下,政企分开后,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法人代表来决策,由法人代表向国家负责,单位负责人位于领导和管理的高层,对单位经济业务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与单位其他人员之间是一种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会计人员一方面要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从属于单位,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制约,其各种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掌握和决定,并与单位存在共同利益。由于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会计信息提供和监督权限是由单位经营领导者授予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力,其对主体经济活动的监督受到单位领导者的限制和约束。正是这种关系,使得会计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往往不能客观公允地实施监督,容易偏离国家、社会或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在单位的局部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不相协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出于切身的利益考虑,很难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而监督同时又要体现授权者的意志,单位负责人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一般情况下,他们与国家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很难完全统一起来,当单位经营领导者独断专行时,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职权,内部会计监督更容易失去其效力,从而助长个别人以权谋私、违法经营的嚣张气焰,必然会出现对领导者某些特殊行为无法监督的真空。
2.2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因此无论如何设计和执行,只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包括: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由于管理当局在设计、执行内部控制时,必然要顾及设计和运行成本,因此,没有一种内部控制是完美无缺的。
(2)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
(3)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譬如,执行不相容职务的会计和出纳相互勾结;采购人员与供货单位串通一气,都可能导致舞弊现象,使内部控制丧失防止和发现错误与舞弊的能力。
(4)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例如,高级管理人员可能置内部控制规章于不顾,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又如,政企不分、行政千预可能导致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使其丧失控制职能。
(5)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当经营环境和业务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旧的内部控制不再适用,而新的内部控制还尚未建立,这时,内部控制要么被削弱,要么己失效。
2.3 内部审计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部审计机构无法起到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和加强管理的作用,对公司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发挥的监督作用极少。一方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均由管理层委任,导致其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制约,这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行为构成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没有面向公司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导致内部审计范围狭小,再加上它属于一种事后弥补性审计,并很可能面对的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经营活动资料,要从这样的资料中找出问题,难度也相当大。所有这些都无形中给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的阻力。
3、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对策研究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方面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优化监督体系的内部环境,其次,建立协调有序的内部监督机制,从而保障现代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作。
3.1 企业制度环境优化
会计监督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及会计监督机制来实施并完成其保护各委托人利益的职能。现代企业会计监督实际上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监督与激励的博弈过程。多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导致会计监督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加强和提升,以实现最大限度地缩小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分歧,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协调运行。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形式,是由企业制度决定的,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决定着不同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进而又决定着会计人员提供不同质量的会计信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重新组合了产权组织和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
3.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其范围遍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其核心系统就是会计控制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上,应当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一环节,即从会计环节入手,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逐步形成内部控制网络。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仅仅依靠少数管理人员不可能完成有效的控制,只能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来明确、规范各个控制点的责任、权利,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纠正偏离会计目标的行为。
3.3 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内部审计机构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以加强内部审计控制,首先要解决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定位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中有些企业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大部分只设立审计部。如果只设审计部并将其置于总经理的领导下,董事会对总经理的制衡就缺乏监控措施,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将更为加剧。因此,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及对其定位上,应坚持两条原则:其一,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其二,权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目前社会上,一些部门或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致使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不但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会计监督职能弱化,集中表现为会计监督不力,即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地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了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探讨了企业在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以会计监督的基本理论为起点,阐述了会计监督的三种形式,本文研究重点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针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参 考 文 献
[1] 刘小玉. 关于完善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 理论学刊. 2005(10)
[2] 吴茜.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4)
[3] 孙素岚,杨孟著. 会计监督新论[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02)
[4] 刘建政,崔越峰,王海涛. 会计监督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事业财会. 2004(06)
[5] 柏连玉. 关于林业会计改革的探讨[J].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12)
[6] 陆蓓,田红娜. 林业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J].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08)
[7] 刘福安. 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J].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8] 刘超. 谈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J].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