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债务重组的定义与重组方式
二、债务重组业务中特殊会计问题的处理
三、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四、债务重组损益在报表中的披露
五、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内 容 摘 要
摘要:本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我国与他国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的异同之处以及我国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债务重组业务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债务重组损益和资产转让损益,正确处理债务重组损益和资本公积,正确处理或有支出和或有收益,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等;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情况下怎样处理;第四部分阐述了债务重组损益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最后对债务重组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特殊问题、研究
债务重组有关理论问题研究
一、债务重组的定义与重组方式
(一)债务重组的定义
广义上讲,所有涉及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包括修改债务的金额或时间)都应视作债务重组,包括:①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条件的债务重组;②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③债务人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时的债务重组又分为2种:①债权人作出了让步的债务重组,即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现在或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帐面价值的金额偿还债务。②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即债务人现在或将来偿还债务的金额不低于重组帐务的帐面价值。
我国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1]。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发生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必须是债务人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这是区分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的主要标准。②必须是债务人发生了财务困难。只有债务企业在经营上出现困难,或因资金调度不灵而又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时,才有债务重组的必要。③必须是债权人作出了让步。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定义的债务重组是狭义的。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因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基于经济上或法律上的原因,对债务人作平常不愿考虑的让步。这与我国会计准则定义的债务重组大致相同,存在的差别仅在于其引入现值计算来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了让步。所以第15号公告的范围比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范围要宽一些。澳大利亚会计指南第11号将债务重组定义为:为了改变或解除债务人对现存债务的责任而采取的行动,其中不包括债务的消除或可转换债券为股权。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这份指南所指的债务重组基本上是广义的。我国台湾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与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大致相同,存在的差别仅在于其引入现值计算来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了让步。
(二)债务重组的方式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4种:
(1)以资产清偿债务。即债务人转让其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偿债的资产主要有: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
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是站在债务人的角度看的,就债权人而言则为债权转为股权。债务转为资本时,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即将债务转为股本,对其他企业而言,即将债务转为实收资本。
(3)修改不包括上述(1)和(2)2种方式在内的债务条件(下称修改
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4)以上3种方式的组合。如以转让资产、债务转为资本等方式的组合清偿某项债务。
二、债务重组业务中特殊会计问题的处理
(一)正确处理债务重组损益和资产转让损益
因为债务重组是在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不管债务重组采取哪种方式,债务重组的结果必然使债务人获得债务重组收益,而债权人发生债务重组损失。企业应分别将其记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和“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帐户。若债权人计提了坏账准备,应先冲减坏账准备,不足部分于当期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务人除了取得债务重组收益外,还会发生资产转让损益。因为非现金资产转让时,是按其公允价值而非其帐面价值来计价并清偿债务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可能大于或小于资产的帐面价值,二者的差额为资产转让损益。资产转让损益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不需要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而是根据收入、成本配比原则在损益表中体现。若转让的资产为存货,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其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存货的帐面余额扣除有关损失准备后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为资产转让损失。该损益不需要单独设置科目核算,而是分别作为利润表的项目在表中自动体现。若转让的资产为无形资产,则转让的无形资产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该收入及其相关成本、税金之间的差额为资产转让损益,该损益也自动反映在利润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科目核算。若转让的资产为固定资产,其公允价值计入“固定资产清理”帐户,固定资产清理收入与清理支出之间的差额为资产转让损益。若为收入,转入“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若为损失,转入“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不需要单独设置科目核算。
(二)正确处理债务重组损益和资本公积
根据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债务转为资本时,股权的公允价值一定小于债务的帐面价值,二者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按股权份额或股份的面值确认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股权的公允
价值与股权份额或股份面值的差额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对债权人而言,债权转股权的投资成本包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如印花税),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债权的帐面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应当注意的是:债务人根据转换协议将应付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资本,属于正常情况下的转换,不能作为债务重组处理。
(三)正确处理或有支出和或有收益
或有支出、或有收益是指依未来某种事项出现而发生的支出或收益,未来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采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如果债务人涉及或有支出,根据谨慎原则,应将或有支出计入将来应付金额,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将来实际发生的或有支出冲减重组后债务的帐面价值,若或有支出没有发生,则于债务结清时确认为当期重组收益。对债权人,如果涉及或有收益,根据谨慎原则,或有收益不计入将来应收入金额。重组债权的帐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将来实际发生的或有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四)如何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债务重组作为资金融通的一种手段,可以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解决短期资本与资金供应紧张的问题,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难。债务重组的结果是债务人产生债务重组收益,债权人产生债务重组损失。债务重组收益应如何确认,按照我国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收益于重组日全部予以确认。这样使债务人产生了相应的所得税缴纳义务,并需要以当期流动资金来偿还。该项收益并不产生现金流入,从而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另外,企业从摆脱过度负债到正常经营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可能为一个或几个会计期间。根据谨慎原则,债务重组收益应在这个过渡期内分期确认。这样可以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使其能集中资金进行生产,为结算资金的良性循环打好基础。在核算债务重组收益时,可设置一递延帐户“递延债务重组收益”。该帐户贷方登记债务重组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总额,借方登记各期确认的债务重组收益,余额在贷方,表示递延在以后各期确认的金额。
三、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是指债务重组后债务人应付金额不小于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不考虑折现因素)。按照我国会计准则,这种债务重组不按债务重组方式处理,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所规范的债务重组包括了这种情况。在这种债务重组中,债权人是否作出了让步,在会计上应如何处理,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甲企业欠某银行一笔贷款1000000元,2年期,于1997年末到期,贷款利率为10%。在1997年末,由于甲企业发生财务困难,银行同意将贷款展期2年,将积欠利息100000元免除,债务本金降至980000元,利率降至1997年末的市场利率9%,每年末付息1次。债
务本息合计为1156400元(980000+980000×9%×2),大于原债务的帐面价值1100000元。但按利率9%计算的新债务的现值为980000元
1 1-(1+9%)[-2]
(980000×────────+980000×9%───────────
(1+9%)[2] 9%
比原债务的帐面价值1100000元少120000元。这就是债务人甲实际获得的债务重组收益。通过计算重组后债务的现值,将重组后债务与重组前债务放在同一时点(重组日)进行比较,损益的计算比较合
理。
进行这种债务重组,要计算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债务重组后债务人应付金额的现值等于债务重组前债务的帐面价值的折现率。
设实际利率为i,则:
1 1-(1+i)[-2]
980000×────────+980000×9%×─────────
(1+i)[2] i
=1100000,i=2%,n=2时,查表得复利现值系统为0.961,年金现值系数为1.942,980000×0。961+980000×9%×1.942=1113064.4(元);i=3%,n=2时,查表得复利现值系统数为0.943,年金现值系数为1.914,980000×0.943+980000×9%×1.914=1092954.8(元)。
利用插值法可求出实际利率:
1113064.4-1100000
i=2%+─────────────×(3%-2%)=2.65%。
1113064.4-1092954.8
根据实际利率,甲企业各年付息情况如表1。
表1 甲企业付息情况
日期 应付利息 财务费用 帐面价值减少 债务帐面价值
①=980000×9% ②=上期④×2.65% ③=①—② ④=上期④—③
1997年末 1100000
1998年末 88200 29150 59050 1040950
1999年末 88200 27250(尾数调整) 60950 980000
合计 176400 56400 120000
甲企业有关的会计分录为:
(1)1997年末债务重组日
借:长期借款 1100000
贷:长期借款-债务重组 1100000
债务重组后利息计算表
(2)1998年付息
借:财务费用 29150
长期借款-债务重组 59050
贷:银行存款 88200
(3)1999年末还本付息
借:财务费用 27250
长期借款-债务重组 1040950
贷:银行存款 1068200
银行有关的会计分录:
(1)1997年末债务重组日
借:中长期贷款-债务重组 1100000
贷:中长期贷款 1100000
(2)1998年末收取利息
借:银行存款 88200
贷:中长期贷款-债务重组 59050
利息收入 29150
(3)1999年末收取本息
借:银行存款 1068200
贷:中长期贷款-债务重组 1040950
利息收入 2725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表面上看起来债权人并未作出让步,但用现值来衡量,这种债务重组实际上对债务人是有利可图的。这种债务重组的结果降低了其以后期间的资产成本(市场利率为9%,而实际利率为2。65%),由此而获得的利益,应在以后的债务存续期间作为各期利息费用的减少分期确认,而不能当作债务重组当期的收益。对债权人来讲,债务重组后将来收到现金的总额在原债务的帐面价值,其原始投资并未损失,但降低了以后期间的利息收入。因此债权人不能在债务重组日确认债务重组损失,而应在以后期间按实际利率计算利
息收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作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在处理债
务重组时应引入现值概念。
四、债务重组损益在报表中的披露
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需要债权人和债务人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债务重组损失总额或债务重组收益总额。但准则并未对债务重组损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如何披露作出规
定。
由于债务重组不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我国会计准则将债务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收益列作营业外收入,而将债权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损失列作营业外支出,这样都记入当期损益。但债务重组损益并不会给企业带来现金的流入流出,因而对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产生影响。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如果不把债务重组收益和债务重组损失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将会导致主表和附表所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一致。建议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一项“债务重组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
益。
五、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2002年11月29日,建行与法国兴业银行为中石化下属公司1.4亿美元项目签署修改协议,将原贷款利率5.95%转换为浮动利率LIBOR+0.78%(LIBOR为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这一改变,节省对外利息支出达1400万美元。建行人士表示,这一改变,就是建行进行的一项业务创新;就是这项业务创新,留住了建行的一个高端客户———中国石化总公司。这是建行国际业务中的经典案例之一。 中石化下属己内酰胺—锦纶项目是建行境外筹资转贷的重点项目,由于客户还款能力不足,建行被迫对外垫付了大量资金。2002年6月份,中国石化总公司提出如能降低该项目1.4亿美元债务的利率水平,则能增强还本付息的能力。当时的问题在于:若以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新产品如利率掉期、货币掉期等直接进行债务重组,因贷款利率为固定后的商业参考利率5.95%,产生的效果不甚理想;若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的借低还高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由于该项目原贷款为法国兴业银行牵头组织的六家银行组成的大额出口信贷银团贷款,提前还款的难度大,限制条件多,难以实现重组的目的。 建行国际融资处的项目负责人一方面积极与中石化研究各种债务重组方案;另一方面与国外银行探讨重组的可能性。在全面考虑国外贷款银行、建行以及客户的综合利益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精心的方案设计和艰苦的多轮谈判,国外银行接受了建行的重组方案:在不提前偿还贷款的前提下,将原固定利率5.95%转换为浮动利率LIBOR+0.78%,其他贷款条件基本保持不变。项目单位对此次外债重组结果非常满意,银企关系更加密切了。 此次重组只是在原协议的基础上签定一个补充协议,工作程序大大简化,既为客户节省了费用,相应降低了建行的风险,同时基本上没有影响与国外银团的关系,具有多赢的效果。此次通过中外双方友好协商改变原利率水平而进行的债务重组,在国内是较为领先的外债重组模式,为建行境外筹资转贷款债务重组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为服务高端客户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参 考 文 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陈海清。谈债务重组的界定[J]。财务通讯,1999,(9)42-43。
[3]汪祥耀。最新国际会计准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田明。债务重组界定。计量。披露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
物价出版社,1999。
[5]杜国良。运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
财会通讯,1999,(6):31-32。
[6]仇莹。债务重组收益不宜全部计入当期损益[J]。财会月刊,
1999,(7):45。
[7]李刚。修改债务条件下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
1999,(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