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绪论3
二、债务重组理论研究基础4
三、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发展演变5
四、我国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7
五、完善我国债务重组的对策8
六、结论10
内 容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带动了资本市场的繁荣,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的加剧,无可避免的会导致部分企业经营状况及财务资金难以周转,以至于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导致其进行债务重组程序,这个问题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发展经营过程中尤为普遍,但相关法律法规却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鉴于早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及相关评估监管机构不健全等等原因导致存在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收益非法盈利,达到上市、保牌扥目的,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良性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我国从1998年到2006年对债务重组问题制定相关准则,对解决企业债务困境、规避企业破产问题,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其中我国2006年财务部颁发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下,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债务重组问题,包括债务重组的定义方面、方式方法等进行了相关修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借助债务重组进行资本盈利进而调节利润起到了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的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企业资产计量信息失真、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证券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存在关联方交易等等问题,甚至债务重组依然被作为企业进行利润调节、隐匿资产的工具,制约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债务重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结合债务重组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我国针对债务重组问题进行使用准则的演变进程,分析了当前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对策,以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债务重组有关研究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资本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当前的金融市场发展,我国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构成了我国企业债务重组的准则框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2001年债务重组中的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沿用了1998年版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同时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1998年我国制定的债务重组准则确立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方向,然而鉴于此时期我国的社会至于市场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漏洞百出,无法对企业借助债务重组进行利润调节进行有效遏制,存在企业滥用公允价值的现象,为此我国2001年施行的债务重组准则规避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的人为监管缺陷,对我国当时的金融市场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的遏制了企业进行利润调节以及盈余管理现象,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2006年我国制定的债务重组准则施行近9年,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完善,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健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债务重组衍生了新的问题,对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准则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行的债务重组准则虽然对前期会计准则中企业债务重组问题进行了修订,但仍然存在着相关概念界定模糊,公允价值计量难以规范化操作,会计监管漏洞以及会计失真现象普遍等问题,对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我国债务重组问题的进一步立法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当前国内对债务重组问题研究逐渐完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接轨,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衍生的问题包括账务处理等以及债务重组的方式及对新会计准则缺陷的研究,而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较为完善,对债务重组问题涉及的盈余管理问题较为深入,其中学者Katherine Sehipper认为盈余管理不能进一步解决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思路在于完善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还有学者认为债务重组、组织结构以及财务困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国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进行债务重组后,财务财务措施进行企业管理组织更替。国内的研究学者针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进行研究,其认为许多ST类企业仍然将债务重组作为企业的“救命稻草”,借此达到“保壳”盈利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缺陷、市场体制不健全及没有具有执行力的市场评估及有效监管机制。另有学者针对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其以2010年沪市发行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企业债务重组目的主要基于美化财务报表,并提出了加强信息披露、改进债务重组损益的会计处理,明确财务困难确定等建设性意见。还有学者针对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研究,其针对2009年至2011年间发生债务重组的ST类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其指出*ST类公司财务状况尤其值得注意,部分ST类公司存在粉饰报表、规避退市政策监督的风险,同时债务重组中存在关联交易多、协议转让多的问题,要实现企业的“造血”功能还需要企业加强科学化管理才能走出财务困境,同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完善会计准则制定以及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等措施才能有效保障债权人的正当权益。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针对债务重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总结归纳法等对债债务重组的由来及发展演变进行了论述。本文首先在大量阅读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债务重组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结合债务重组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债务重组问题使用准则的演变进程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归纳了当前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对策,以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为保障其良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债务重组理论研究基础
(一) 债务重组的基本内涵
当前我国狭义上的债务重组,是指在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经济全球化导致部分企业在激烈竞争下出现了财务困境,其正常预计的资产难以抵偿债务累计。与面临的破产法定程序相比,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同时维持债务人的资源结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前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对象规定为发生财务困难的企业,由此看出发生财务困难是前提,债权人做出让步是必要条件,企业进行持续经营是其隐含条件,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是基于资产变动,属于非经营性业务资产变动,由此看出债务重组同时具有法律和会计属性。
(二)债务重组的方案
一般来说,债务重组的方案包括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债务转化为资本方式、修改相关债务条件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债务转化为资本即债权人增加对企业的股款控制,一方面会给债务人增加股本,不用进行资产负债偿还便转移了债务风险且增强了企业实力,另一方面却导致债务人分散了股权,提高了债权人的控制权,对债权人和债务人来说均是一把“双刃剑”;修改相关债务条件便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实力博弈的结果,一般包括免除部分债务金额、债务利息变动以及延长逾期债务偿还期限等等。
(三)债务重组的内容
2006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对债务重组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当前债务重组的主要内容方面,首先债务重组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境(资不抵债)作为前提条件,债权人做出一定让步是其明显特征,同时维持企业的进一步经营作为隐含条件,依据达成的协议及法律裁定,此问题涉及债务重组裁定程序是否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另外确定了债务重组日的概念。然而存在不属于债务重组的方面,主要包括债务人“拆东墙补西墙”、破产前的债务重组、债务人改组以及发行可转换证券常规转换为股权等,对其做了明确的规定。
三、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发展演变
我国的会计准则针对债务重组问题经历了1998年、2001年以及2006年的制度变迁,从1998年制定之初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同时将债务重组收益作为当期损益,经历2001年重新定义得了债务重组的概念的范围,到2006年又颠覆了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基本沿袭了1998年的规定,与国际准则接轨,下面分别进行累述。
(一)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企业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空间的同时,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导致部分企业基于管理不善的深入原因导致其正常生产经营的现金流难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启动破产程序前的协商机制大都会鉴于破产程序的繁琐及造成不稳定影响而终止,企业当前无法偿还债务不代表企业偿还能力的丧失,由此最佳的解决方案便是债务重组。我国鉴于此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落后,资本市场的整体结构不合理衍生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财务部门针对债务人和债权人间的债权债务纠纷进行了制约,制定了企业重组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及重组方式、范围进行了规定,最重要的是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同时将债务重组收益作为当期损益。
(二)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
1998年制定的债务重组准则对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走出财务困境,其次减轻企业的还债压力便于长线发展。然而基于此时期的债务重组准则超前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公允价值评估体系的机制几乎不存在,同时会计从业人员鉴于职业技能与经验等等原因限制了公允价值的正当取得,由此造成企业借助债务重组进行盈利管理取得巨额差额利润进行“保牌”,消除退市风险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我国2001年修订了此准则,去除企业财务困难作为重组的首要条件,同时无论债权人是否做出让步均属于重组范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的行为范围。其次,债务人确定收益是将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时应以其账面价值与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来衡量,债务人将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同时债权人将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失。
(三)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
2001年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进而企业用来弥补亏损,导致其收益利润化严重,鉴于2001年债务重组违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企业利用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经过5年发展,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基本成熟,对于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建设初步形成,为此我国2006年对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修订,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稳步前进,会计审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大环境已经符合,为此我国沿袭了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新会计准则在定义、计量模式、重组方式、会计处理、披露要求以及所得税处理方式与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有较大变化,稳定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经济。
四、我国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1、财务困难难以界定,债务人税务加重
现行的债务重组准则的定义包括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财务困难以及债权人让步,然而对于债务人财务困难的定义却没有明确描述,一般意义上来说,债务人的财务困难应该基于企业持续经营价值高于清算价值为前提,即债务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当前的债务人财务困境难以界定,导致企业的滥用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在当前的证券监管体制下造成企业受益大动荡,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另外2009财政部颁布《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于债务重组所得税进行了进一步解释,然而由于债务重组损益和资产转让损益都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于是导致所得税率(高达25%)导致负债企业难以承受,更增加了现金流损失,与债务重组初衷南辕北辙。
2、债务重组关联交易多,“造血”少
基于调查表明,我国的债务重组过程在的关联方交易现象普遍存在,非法的裙带关系给债务人进行非法盈利构建了温床。控股关联方之间的裙带关系导致了一系类的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现象,例如股东与子公司之间,为避免子公司的巨额债务而面临的摘牌风险,而采用资产置换、代偿账务的现象。另外我国企业面临债务重组问题,控股股东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了“输血”,改善了企业债务风险,却没有注重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及经营,依旧按照原先的组织、营销等结构进行生产经营,最终没有改善企业的财务状态,依旧面临停牌的风险。综上所述,企业虽然进行了控股股东的加大投资,然而没有进行改革,没有进行“造血”过程,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进行粉饰,根本的债务原因没有得到实质化改革,导致企业的逆向选择,最终面临高负债率的ST、PT境地。
3、公允价值难以计量,信息披露不完善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将转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损益,同时股权的公允价直和股本面值的差额计入到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的规定。公允价值的准确计量需要建立的信息获取的对称性上,建立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资产交易活跃的市场机制,试想如果无法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那由此得出的公允价值便没有参考意义,如果资产交易市场不够活跃,仅仅依靠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无法进行可观的折现率估值,便进行公允机制的衡量,由此看出虽然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没有达到要求。另外针对我国债务重组信息披露不完善的问题,虽然准则对披露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规定披露的详细程度,没有一个确定的指标或者实例进行参考,增大了不确定性。
(二)我国债务重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会计准则缺陷
针对我国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首要问题便是会计准则缺陷。会计准则一般是指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要求。然而当前对于会计准则中对于债务人财务困难的基本定义对象及范围、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表述,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盈余管理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证券监管机制不健全
会计监管制度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债务重组的良性发展,首先对于政府职能来说其监管不到位,当前证监会对企业进行退市的要求偏低,企业非法进行盈余管理进行摘星现象普遍,监督措施中财务指标单一,仅仅以净利润额为参考条件缺乏依据。其次忽视内部审计和审计处理独立性差,混业经营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无法被发现。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不善
基于我国的会计发展实情,会计从业者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判断,或依据从业经验等,针对会计准则的问题,财务困难、信息披露以及公允价值的评估主要依靠从业者的职业水平,毫无疑问的是从郑百文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诚信,对信息披露违规披露的现象。除此之外,存在会计从业人员为迎合企业管理层追求短期利益的要求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违法现象。
五、完善我国债务重组的对策
(一)合理界定债务重组对象及范围
针对当前会计准则中关于债务重组问题对其适用对象及其范围界定模糊的问题,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可乘之机,只有科学合理界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及范围才能实现债务人与债务人的双赢。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有债务重组价值,如果经过债务重组债务人改善公司经营状况、提高经营业绩,财务负债减少便值得重组。我国的债务重组应该划定区分企业是否属于行业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对于暂时陷入财务困难的债务企业进行适当的经济外力刺激,可以摆脱困境,这种企业才是债务重组的对象,才能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债务重组的范围来说,其需要进行各个行业对财务困难的相关定义进行指标化,进而制定出标准合理的让步措施与流程,才能遏制部分企业的盈余管理。
(二)完善债务重组准则
当前对于会计准则中对于债务人财务困难的基本定义对象及范围、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却没有进行界定,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借此进行利润调节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此本文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遏制企业进行粉饰报表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善债务重组准则的核心在于财务困难的合理界定,同时针对债务重组的可操作性进行规范化描述,保证债务重组的适用对象的严格筛选,同时规范时间价值和公允价值的计量与评估更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
(三)加大债务重组信息披露与监管力度
当前虽然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定义,然而却没有从企业重组中的切实问题出发,忽视了企业要披露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和公允价值确认的方法和依据,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高,一方面不利于投资者的决策,更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债务重组准则还应规定披露债务重组关系,包括判断债务人陷入财务困难的依据等等进行指标化。关于证券市场的监管方面,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理念仍然以利润表为观为主要导向的,造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性较强,为此本文认为需要转变监管理念,建立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特别是退市制度中维持上市资质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四)规范中介机构管理
进行相应的证券市场的监管并不是决定性方法,强化社会审计,建立完善的中介评估监管机构才是良策,会计师等会计从业人员扮演了经济监察的角色,对债务重组准则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当前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此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估,才能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才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的正确合理定位。中介监管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行业约束,提升职业水平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才能保障债务重组的顺利完成,才能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鉴于早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及相关评估监管机构不健全等等原因导致存在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收益非法盈利,达到上市、保牌扥目的,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良性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我国从1998年到2006年对债务重组问题制定相关准则,对解决企业债务困境、规避企业破产问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然而其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当前金融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债务重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了债务重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债务重组问题使用准则的演变进程,同时归纳了当前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财务困难难以界定且债务人税务加重、债务重组关联交易多且“造血”少、以及公允价值难以计量,信息披露不完善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会计准则缺陷、证券监管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不善等,并根据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对策,主要包括合理界定债务重组对象及范围、完善债务重组准则、加大债务重组信息披露与监管力度以及遏制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等,以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为保障其良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参 考 文 献
1、林雅萍.基于债务重组的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臧紫薇.偿债能力、债务重组与财务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Katherine Se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 1989(12): 91-102
4、焦娜.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贾敏江.企业债务重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6、邵巧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7、宋淑琴,臧紫薇.财务状况、债务重组与公司绩效—基于债务重组“输血”抑或“造血”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79-86.
8、谭瑶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的盈余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9、谷长辉.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05:104-109.
10、赵汝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1、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03:19-26+94.
12、杨红娟.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5.
13、鲁玲.我国ST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王东.我国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5、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盈余管理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 2013,16:19-22.
16、张锦松.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及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