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22:54:08
文档分类: 会计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520
目 录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3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缺陷3
(二)会计软件通用性差3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4
(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4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4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4
(二)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5
(三)综合性财会专业人才较为缺乏6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政策建议6
(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6
(二)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政策7
(三)提高电算化人员素质7
(四)保证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与稳定7
参 考 文 献9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计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电算化走进了企业代替了手工操作,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工作的规范。但是现在社会的会计电算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辩证地了解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客观地分析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而且对整个会计系统,都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电算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措施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算账、报账以及部分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全过程。会计电算化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成功的领域之一,尤其是最近儿年发展更为迅速,它正在对传统会计进行一场革命,并将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缺陷
企业财务上的数对据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目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有些所谓的加密软件也仅仅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不能真正起到数据保密作用。另外一个层面安全上,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要求很高,一旦出现运行瘫痪,或者遭遇病毒以及突然断电等,都难以恢复原来的数据。目前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安全性和保密性方面还需要完善。许多软件缺乏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及相关内容的记录,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 
(二)会计软件通用性差
对会计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有的单位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有的单位走合作开发的途径,根据本单位的特点进行编制。这些软件适合各自单位特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比较专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软件编制人员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软件开发技术上对灵活性、通用性以及系统运行可靠性问题考虑得不够深入,难以适应管理模式的变化和会计制度的变革,不利于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推广。会计软件厂商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一套软件往往应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用户,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仍需要会计人员做大量辅助工作。软件自身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比如系统占用电脑大部分运行空间、初始化困难、灵活性差等。此外由于系统中资产、负债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相互之间难以传递数据,难以实现自动转账以及相关查询等功能。大部分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庞大,企业难以针对自己的需要选择完全适合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可能会从不同软件公司选择合适的模块,而不同的公司生产的会计软件又不能做到无缝对接,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更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如人事系统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然而,基层会计电算化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核算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未被采纳。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有相当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如软硬件维护等。但目前大多数的企业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熟练操作会计核算的老一代的会计人员不精通计算机,新的财会人员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应对日益复杂的账务处理,即使通过会计电算化资格考试也只是掌握应对考试的小部分内容,一旦遇到超范围的问题,也还是束手无策,只能与软件维护人员共同解决,而软件维护人员又基本是只懂计算机,不懂财务,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这也成了制约电算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会计人员的会计、财务知识不系统、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则无能为力。另外,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非常十分浅薄,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财会人员接受电子计算机培训,但一般还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还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因而导致用户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只考虑软件的核算功能,注重会计软件仿真程度,不注重软件在会计管理方面的功能,更无法利用软件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己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新的要求,出现一些新的岗位.有些岗位会消失。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仍采用手工模式,使得会计电算化工作遇到了不少问题。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的地位受到挑战,其重要性下降会计电算化的兴起致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融合,不同手续相统一等,虽然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数量,但人员之前的牵制力也大大下降。不同工作都合并到计算机内统一执行,增加了该人员对财务信息的掌握量,这不仅严重威胁到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的原则,也增加了财务数据被篡改、删除等的可能性。目前,会计行业会出现数据输入到数据输出再到数据报送均由一位工作人员负责,这样的工作流程无疑会增加未批准情况下对使用中的数据和程序进行修改、复制或删除等操作的可能性,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严重受到威胁。当前,高校电算化管理工作薄弱,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不足,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地发展。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处理业务,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相关制度规范化、标准化,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运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发展把高校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脱出来,但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健全,使得会计信息不能被合理使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会计工作的作用。
(二)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
会计电算化给企业的会计工作者以及管理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我国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层对电算化软件认识不到位,不能足够重视实施电算化工作;大部分会计工作人员由于业务知识水平较低,加之传统手工录入会计信息的惯性,导致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处理两种核算手段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并存,真正实现完全电子记账的单位并不多,或者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导致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处于闲置状态,会计核算效率低。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386、486、一直到奔腾4机型换了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三)综合性财会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有些会计人员理论知识很好,经验很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如果出现误操作,可能就会使自己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严重的可导致财务数据丢失、系统崩溃。人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而已。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缺乏,没有系统性。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操作管理制度是规范每位上机操作者行为的重要制度,旨在保证工作内容的真实性与安全性。从内容上来讲,操作管理制度主要是限定操作人员的工作范畴与权限,用来在用户管理的设置和具体的操作中执行,除了授权者之外其他工作人员不得随意使用信息化系统的设备上机操作。对于系统维护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审核人员、数据复核人员、会计档案管理员等的岗位职责和操作权限有明确的规定,保证数据交流工程中不会出现混淆、误差的现象。同样,操作管理制度也能够起到预防数据失误的作用,对于一些未经核实的数据输入电脑或已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等均有防范作用。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原始凭证必须经有关审核人员审核并签章后才能输入计算,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需由审核人员核对并签章后方可登记机内账簿等。操作记录是针对操作中舞弊风险而制定,要求工作人员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每个会计操作人员的机号、登录日期及时问以及所做的操作等情况,管理人员定期常性核实日志,检查异常记录、缺失记录等,严格监督系统操作。
(二)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政策
随着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以及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政策要与时俱进,要及时不断的对现有的有关滞后性的法规政策进行修订和补充,通过科学合理的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大力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实际,建立适合单位特点的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运作效率。
(三)提高电算化人员素质
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许多新知识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财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学习大量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向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方面转化;要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为领导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能否熟练地掌握这些财会专业所必需的新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只有及时更新知识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网络时代下,财会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都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因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保证数据的合法安全,并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保证自身不会危害企业经济信息的安全。加强并制定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核心是能力培养,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
(四)保证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会计电算化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是很容易受到迫害和损毁的,因此对于电算化系统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是它能够稳定持久的工作的保证。因此,建立防火墙,保证网络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加强财务信息重点管理和信息交流水平也是很重要的,这些都是实现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的重要注意事项。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人、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

参 考 文 献
[1]傅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其控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
[2]武贵梅.网络财务与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研究[D].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
[3]于学晶.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J].商业经济.20l1年
[4]陈共荣.刘应文.论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目标的合理定位[J].辽宁财专学报.2003年
[5]白玉双.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J].吉林大学.2008年
[6]樊林荣.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
[7]曹伟.论中国财务会计目标[J].财经研究.2003年
[8]芦杰. 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 中国林业教育.2000年
[9]丁丽娜.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
[10]陈小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收入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下一篇对增值税若干问题的探讨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