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分析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6 00:59:00
文档分类: 工商管理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分析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683

本文提要
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欲望予以适当满足或限制,而实质是人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激励在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不同角度来看,激励可以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几种类型。然而,在激励过程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类型,都要对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和激励方向予以适当掌把握,因为这些激励机制对激励的效果都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在激励过程中,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才能使激励充分发挥其功能。这些原则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的原则。 
关键词:激励、激励机制、激励的重要性、激励手段、人性化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分析
一、激励的概念及特点
1、激励的概念 
激励一词是外来语,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行为学家一般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也就是说,不存在没有原因和目标的人类行为。而人的动机多起源于人的需求欲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是激发动机的起点,也是引起行为的关键,因为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会造成个人的内心紧张,从而导致个人采取某种行为来满足需求以解除或减轻其紧张程度。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2、激励的特点
(1)从推动力到自动力 
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与推动力。即通过多种形式对个体的需求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而激励的实质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即激发自身的动机,变组织目标为个人目标,这种过程可以概括为:外界推动力(要我做)—激发一内部自动力(我要做)。 个体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外界推动力的影响,这种推动力,只有被个体自身消化和吸收,才会产生出一种自动力,才能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而这种转化正是激励的本质所在。 
(2)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推动力所激发出的自动力与个体行为的积极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而自动力的大小,固然与推动力的强度有关,但也离不开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样强度的推动力,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强弱悬殊的自动力,从而对其行为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正 如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种复杂的差异赋予激励以更大的弹性。 
(3)自动力是一个内在的变量
由激励所激发的自动力是一个内在的变量,虽然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来进行预测一控制与调节,但可以通过在其作用下的行为表现来加以观察。例如,在能力相当的前提下,员工甲的工作效率始终高于员工乙的工作效率,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甲的工作自动力高于乙。 
二、激励的类型及机制 
1、激励类型 
概括地讲,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具体来看,不同的激励类型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激励类型的选择是做好激励工作的一项先决条件。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不同的内涵,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及不同人的需要,如奖金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荣誉感,而职位晋升可以满足人们的成就感,但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2)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正向激励是一种通过强化积极意义的动机而进行的激励;负向激励是通过采取措施抑制或改变某种动机。负向激励也是一种激励,是通过影响人们的动机来影响行为,使人们从想做某种事转变为不想做某种事。
(3)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对他人激励是调整他人动机。自我激励是对自己进行激励,是调整自己的动机。自我激励也应从需要、目标着手,通过分析自己的需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
在大多数激励过程中,被激励者是受到外在力量控制的,即必须接受他人的控制或鼓励。很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受激励者能产生持续的积极性,就应该不断地施加激励举措。然而,这种靠不断激励而产生的积极性,与更高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自觉性相比较,无疑会有它的局限性。实际上,真正的动力绝不是来自外力,而是依靠自身,即自我激励。因为,“人是不可能真正地被其他人激励的”,人的行为是由他们自己控制的, “他们需要在能使他们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信的环境中工作。而不是外界的激励”。
2、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在激励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些因素,一般由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方向等因素组成。它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对激励的效果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所以认识和了解激励的机制,对搞好激励工作是大有益处的。 
(1)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励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就象平时炒莱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放人佐料,菜的味道和质量是不一样的。超前的激励可能会使工作人员感到无足轻重;迟来的激励可能会让工作人员觉得多此一举,使激励失去意义,发挥不了应该发挥的作用。那么,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激励为好呢?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能简单机械地下结论。激励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时间上快慢的差异,激励时机可分为及时激励与延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是否规律 ,激励时机可分为规则激励与不规则激励,根据工作的周期,激励时机又可分为期前激励、期中激励和期末激励。激励时机既然存在多种形式,就不能形而上学地强调一种而忽视其他,而应该根据多种客观条件,进行灵活的选择,有时候还要加以综合的运用。 总而言之,激励时机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得当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这就如同指挥员在战场上调兵遣将,时机掌握不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2)激励频率
所谓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为其时间单位的。激励频率的高低是由一个工作周期里激励次数的多少所决定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完全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二者成一定的反比关系。
所以,只有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频率,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频率的选择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客观因素包括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对象的素质情况、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等等。一般来说,对于工作复杂性强,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应当高,对于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就应该低。对于任务目标不明确、较长时期才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低;对于任务目标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高。
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差的工作人员,激励频率应该高,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激励频率应该低。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的部门,激励频率应该高;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的部门,激励频率应该低。当然,上述几种情况,并不能理解成绝对机械的划分。应该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恰当的激励频率。 
(3)激励程度 
所谓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它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 。超量激励和不足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造成对工作热情的严重挫伤。
比如,过分优厚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来轻而易举,用不着进行艰苦的努力;过分严厉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人的破罐破摔心理,使他们失去上进的勇气和信心;过于吝啬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忙碌半天结果徒劳一场,从此消沉下去,提不起工作干劲;过于轻微的惩罚,可能导致人的无所谓心理,认为小事一桩、无足轻重,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更加变本加厉。
所以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有一些人认为,激励程度越高,鼓舞士气的作用就越大,激励程度越低,鼓舞士气的作用就越小。也就是说,激励程度与激励效果成正比关系。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激励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它是具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这一限度,就无激励作用可言了,正所谓“过犹不及”。 
(4)激励方向 
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动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起源于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种间断的、阶梯式的跳跃,而是一种连续的、波浪式的演进。
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但在不同时期,各种需要的动机作用是不一样的,总存在一种起最大支配力量的优势需要。一般来说,较高层次的优势需要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优势需要出现之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力地表明,激励方向的选择与激励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某一层次的优势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时,激励的作用就难以持续,只有把激励方向转移到满足更高层次的优势需要,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
比如对一个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望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要对他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奖给他奖金和实物不如为他创造一次能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从中得到更大的鼓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的选择是以优势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但怎样才能发现不同阶段的优势需要呢?又怎样才能正确区分个体优势需要和群体优势需要呢?这些都是激励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激励的方法及作用
1、激励的方法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现对常用的激励方法总结如下。
(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包括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
(2)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报酬,是与人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是最有效的一种刺激物。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
(3)股权激励
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
股权激励把公司的股份作为奖励员工的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激励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是一种先进的长期激励手段。
(4)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2、激励的作用
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加强一个组织的凝聚力 
行为学家们通过调查和 研究 发现: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会导致或消除某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其周围的人。激励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对整个组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吸引优秀人才 
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3)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
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组织在激发工作人员动机方面都具有很大为潜力。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就曾发现,部门员工一般仅需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
(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科学的激励制度保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收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正如麦格雷戈所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这里,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成了激励工作的间接结果。
总之,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这一直是企业管理界、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十分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结合实际。在工作、生活中了解职工的需求,及时将职工的需求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当中,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干,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李盛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国知识出版社,2011。
邢传,《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朱岿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金山企业管理,2002。
杨跃之,《管理学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程建君,《基于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2009。
唐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的几点思考》, 决策导刊,2010。
陈彦敏,《激励机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2010。
严金龙,《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企业与文化,2010。
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考核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郑绍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名牌战略 下一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