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死刑研究探索

死刑研究探索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0 22:51:43
文档分类: 法学
浏览次数: 2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死刑研究探索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052
目 录
一、黑格尔刑法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犯罪概念:真正的不法
三、犯罪本质:社会危害性
四、刑事责任的根据:自由意志论五、刑法的本质:绝对报应论
内 容 摘 要
黑格尔是刑事古典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哲学家,黑格尔形成了丰富的刑法思想。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其哲学基础,将抽象法、道德、伦理作为其法哲学体系的基本建构,而犯罪作为真正的不法则属于抽象法的第三个环节;犯罪以社会危害性为其本质;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人的意志自由;刑罚是对已然之罪的法律报应,是一种等价报应,应体现犯罪与刑罚在内在价值上的等同。
  关键词:黑格尔;绝对观念;犯罪本质;自由意志;等价报应

死刑研究探索
黑格尔是继康德之后德国又一位古典哲学大师,著名政治法律思想家,刑事古典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创建了欧洲近代史上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用其哲学观点对法律问题进行阐述。严格来说,黑格尔本人并不是刑法学家,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刑法理论体系。但其运用哲学观点对刑法的基本问题作过一些精辟的论述,而这些法哲学观点则体现了黑格尔丰富的刑法思想。黑格尔的刑法思想在其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黑格尔刑法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黑格尔看来,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其哲学理论的特点在于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黑格尔反对自然法理论.不承认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存在所谓的“自然法”.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特定的产生发展轨迹,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均来源于一种抽象的“绝对观念”,都是这种理念的表现和外化。而这种绝对观念并不是僵死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状态。整个世界的存在、发展、变化均受到绝对理念变化的制约,其发展是按照正一反~ 合.即肯定一否定一肯定的方式.形成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黑格尔将“绝对观念”的运动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首先,在逻辑阶段,绝对观念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完全排除物质性,只存在于一般人的抽象思维中,此阶段产生于自然界出现之前。在此阶段,绝对观念必须突破纯粹的概念领域,对自身进行否定。其次是自然阶段。此阶段是绝对观念的客观外化.是理念的异化.具体表现为时间的各种具体事物,即将观念披上了物质的外衣。最后是精神阶段。此阶段“绝对观念”本身对自然再次进行否定。从而由客观重新还原为自身,使之再次回归到思维领域,但这种思维已不同于逻辑阶段的抽象思维,而转变为了个人的思维。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环节。至此,绝对观念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后.又回到了自身,达到完全自觉、完全认识自己的阶段,从而成为更高层次上的思维阶段。上述关于“绝对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及精神哲学,黑格尔对政治、社会、法律、道德等问题的解决即是通过这种辩证的逻辑运动来实现的。
  
 二、犯罪概念:真正的不法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分为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其中精神阶段又历经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环节。而客观精神的抽象法、道德、伦理则构建了法哲学体系结构,其中的抽象法又包括三个环节:所有权一契约一不法。所谓不法,是指“特殊意志是否与自在地存在的意志(唯有通过特殊意志才获得实存)相符合,乃是偶然的事。特殊意志既然自为地与普通意志不同,所以它表现为任意而偶然的见解和希求,而与法本身背道而驰— — 这就是不法”_3]。可以看出,法是根据个体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一种普遍性的真理,与这种普遍性真理相一致的行为即为合法行为,而个体行为若根据其特殊意志与普遍性真理的要求相违背,即为不法。简言之,不法是对法的否定,是个体意志对法的意志的违背,也即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的违背。黑格尔对法与不法的认识突出体现了其辩证法的精髓。他认为“不法是法的假象”,法与不法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自在的法即普遍的意志,为特殊意志所规定,是法的本质,它与非本质的现象相对应发生于偶然性阶段,现象即在不法中进而成为假象。既然不法是一种假象,是不符合本质的定在,那么其即是对法的否定.有了不法,法才能通过对其否定而获得自身的肯定。如果没有法的否定面“不法”,那么,法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正是在匡正不法中,法的存在价值才得到了充分体现。
基于“不法是法的假象”这一论述,黑格尔将不法分为三种:第一。无犯意的不法。即行为人主观上并无犯意,但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而客观上实施的行为与法的普遍性相违背。这是一种最轻微的不法,往往发生在民事关系中。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主观上对法的普遍性真理仍是尊重的,仅是在客观上对普遍意志进行了否定。第二,诈欺。即个体主观上有意识地对法进行破坏.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欺骗性,而有意使被欺诈者陷入错误认识并认为其行为合法,从而使之没有受到侵害的感受。在这里,由于被欺诈者并未意识到对其所为的违法性,因而其特殊意志并未损害.对其来说。法是一种假象。在诈欺的情况下,个体存在犯意,违背了普遍意志,因此对其需要处以刑罚。第三,犯罪。这也是黑格尔所认为的“真正的不法”.个体公开采取违法手段破坏法律,从主客观上完全与法的意志性背道而驰。在犯罪中,无论是法的普遍意志和特殊意志都没有得到尊重,法的主客观方面都遭到了破坏,是最严重的不法,应受到国家最严厉的制裁。犯罪是对法的否定,而刑罚通过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以实现对否定的否定,使被侵害的法恢复到之前的常态。
三、犯罪本质:社会危害性
 黑格尔认为,犯罪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危害性。一方面犯罪对受害个体的人身、财产权利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对社会造成了侵害。黑格尔从市民与社会的关联上界定了社会危害性,并作了如下论述:“市民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人格均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并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所以犯罪不再只是侵犯了主观的无限的东西,而是侵犯了普遍事物,这一普遍事物自身是具有固定而坚强的实存的,因此产生了一种观点,把行为看成具有社会危害性。”由此可见,犯罪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侵害,个体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成员个人的侵害即是对全体的侵害.犯罪不仅仅影响直接受侵害个体的定在,也对整个市民社会的观念和意识造成冲击,因此这种对普遍的事物造成侵犯的事实,即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自在地是一种无限的侵害行为,它必须根据质和量的差别予以衡量。因为这种定在体现在本质上被规定为对法律效力的观念和意识。所以对市民社会的危险性就成为它的严重性的一个规定.或者也是它的质的规定之一。”由此可见.黑格尔以市民社会为视角对犯罪的本质特征进行界定,从而得出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质的规定性这一结论。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是不同的,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并对我们今天界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意义重大.是对犯罪的真理性认识。黑格尔敏锐地捕捉到外部客观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发掘出市民社会对于犯罪的决定性意义,进而对一般民事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进行了区分.指出二者在社会危害性的规定性上存在差别.因此一般民事侵权多为物权的权属争议.不需要动用刑罚这种暴力,而犯罪则是对整个社会的侵害,其对市民社会的危险性体现了其严重程度,因此对犯罪行为必须处以刑罚。
 四、刑事责任的根据:自由意志论
 刑事责任的根据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基于何种理由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或者说,犯罪人基于何种理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黑格尔认为,个体只要达到一定责任年龄,并且没有精神上的异状,就都具有意志自由.具有理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排除外来干扰自由地决定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并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在这种情况下.犯罪人明明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意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其仍然选择违背普遍意志实施犯罪行为,那他就有义务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黑格尔在此主张的是道义责任论的观点。个体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认识到法的道义性而置之不顾.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就应当受到道义上的谴责.刑事责任的本质即是通过刑罚对犯罪行为进行道义上的非难。
 五、刑法的本质:绝对报应论
黑格尔作为前期古典学派的代表,与康德同为绝对报应刑论的倡导者.试图用绝对主义使犯罪人实现其作为理性人的责任,实现刑罚正义。黑格尔的经典论述“犯罪的扬弃是报复”就充分体现了绝对报应刑论的立场。黑格尔的绝对报应刑论与意志自由论学说密不可分。他认为个体作为有理性的人都是意志自由的.人有义务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违反法律,若其违背了理性的要求,执意实施违法行为,就代表他自身是在寻求刑罚的后果,因此对其处以刑罚是尊重其理性的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刑法对犯罪人科以刑罚亦彰显了人们心中的正义理念,犯罪使法律受到了破坏.而对犯罪处以刑罚从而实现对犯罪的扬弃,可以使受到破坏的法律恢复原状.人们心中的正义理念得以重塑。黑格尔认为,刑罚与复仇是有差异的。复仇是一种个人主观意志行为,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因此其正义性值得商榷;而报应则是一种否定的否定,因为法律代表了普遍意志。犯罪是对法律的破坏.即体现了其危害社会的本质,因而对其所实施的报复不能由受害人来实现,只能通过国家用刑罚权来进行。可以说,刑罚是由国家对犯罪人所实施的报复.这不同于私人复仇的侵害行为,而是一种正当的否定。
  

参 考 文 献
1、陈金金.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5、徐立.黑格尔“犯罪”概念的法哲学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12).
6、赵嵬,冯英.刑事古典学派的意志自由学说与刑罚本质理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9).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浅论特殊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下一篇试论行政控制(监督)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