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摘 要 : 本文分析了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本文分析了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 其次,分析了应收账款的风险,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及内容,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最后,总计全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 管理
一、引 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向购货方、接受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形成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是赊销,虽然大多数企业希望现销而不愿赊销,但是面对竞争,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不得不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特别是现在,用户拖欠企业账款者越来越多,账款回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正确衡量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信用政策,及时收回账款。
二、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一)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常常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赊销即发放信用的方式去争取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很多企业又故意拖欠账款,就形成了应收账款。
1、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因生产采购材料、生产等周期原因,进行备货时未充分进行市场评估,而市场竞争,产品更新快速,未及时处理库存,后续处理以折让、赊销方式操作,不但减少销售收入,也增加了资金成本。
2、而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除发动“价格战”外,还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忽视了对资金的管理,形成应收账款,特别对于一些非末级销售方的企业,受市场影响,收款风险系数更加增大。
3、部分企业风险意识不强,片面重视财务报表上的“收入”与“利润”,盲目的进行项目投资,扩大销售,对资金成本不敏感、不重视,从而使应收账款也不断扩大。
(二)由于企业自身的问题。从主观上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账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而客观上他们对于应收账款管理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十分缺乏。
1、在赊销行为发生前未经评估、审批、或审批不严、资料不齐全,对客户资信、信用及资金等了解不全,造成应收账款沉淀、积压。另外,一些销售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销售台账或台账形同虚设,档案资料不全、未定期对账、更新,导致账目不清。
2、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企业对应收账款未按实际情况设置明细核算,对异常账务未及时了解、跟进、反馈,甚至于张冠李戴,造成串户,手续不全或不合规,进行随意冲账,账目粗略、混乱。
3、坏账严重。部分销售人员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自身素质差,缺乏责任感,对客户的领导品质、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关交易记录、银行信贷等情况,不调查不分析,有的虽调查,但不全不细不实,只凭道听途说或简单了解就签订赊销合同,发货,导致货款拖欠;企业也因为经办人员变更、管理人员变更,对期限较长的款项,无人跟踪,无相应奖罚制度,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严重坏账。
二、应收账款的风险
(一) 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
应收账款是资金流通的缓冲形式,但是,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导致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不合理占用,也会影响商品流通的顺利实现,从而影响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企业在赊销产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而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正常生产经营。如果应收账款被长期拖欠,既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与有效利用还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和为催收欠款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如果应收账款最终成为坏账,企业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亏损。
目前,我国企业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营业收入”科目,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流入。根据谨慎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计提坏账准备,但在实务中,为了便于纳税,有关法规中明确规定,针对3个月账龄以上的应收账款需最低至少5%的比例计提坏账。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即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样等于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充分估计。
(三)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
从赊销的账务处理可以看出赊销虽然使企业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没使企业的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垫付资金来缴纳各种税金和费用,加大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四)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
企业应收账款所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由于应收账款,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致使大量资金被沉淀,借款时间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被占用的资金丧失了其时间价值也就是赢利机会,大大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较高的应收账款持有水平会产生较高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较高的应收账款持有水平又会导致较高的持有成本(王晓敏 2011)。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就在于在二者之间权衡,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并最终使企业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为了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应收账管理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应收销货款、分期收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的管理。
四、应收账款在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企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情况很好,但因应收账款陆续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原有银行贷款都被其他单位占用而无法正常运转。
(二)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使企业的财务费用和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根据企业行为特点和客户不同,一般应收账款的账龄是1年至2年,部分超是3年以上,很少在一年内能保证收回的,账龄越长,收回风险越大。企业为清欠,每年都花费一定物力和财力,增加办公费、差旅费、通讯费、业务招待费和诉讼费等(舒志刚2011)。当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大量占用企业流动资金时,就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维持资金链不断,企业就要不断地增加融资,增加企业财务费用。即使是银行能给予提供一定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节省一些利息支出,但是作为一项债务是必须要偿还的。况且银行承兑汇票是最长期限六个月,收不回来欠款,则仍是无法归还的。因此大量应收账款存在,不但有可能害了自己企业,还有可能害了银行。
(三)对应收账款的追收错失良机,让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不断上升,给企业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从破产企业可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它们普遍存在对应收账款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追债的教训,让应收账款中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给企业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从使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
(四)对应收账款无定期清理和对账的习惯,存在账账不符的现象。根据数据显示企业在决算前真正对往来账款认真进行清理的不足70%;从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的结果统计表明,真正账账相符的不到50%(李春涛 2011)。
(五)应收账款手续不齐备和依据不充分,使追收陷入困境。部分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严,销售产品不按规定签订销售合同,或销售合同条款不齐全,难以鉴定是否到催款期。有的只有本企业的发货人和送货人的签名,却无收货单位相关责任人出具的有关单证,打起官司来,因证据不充分无法立案而失败。
五、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一)首先对影响应收账款的主导因素即信用政策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确定赊销对象。
客户的资信程度取决于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环境都几方面,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企业资信评级、商业交往信息等途径取得。
(二)企业应根据年度经营目标确定应收账款控制规模。
企业根据年度销售目标及客户的付款条件确定应收账款总额目标,再进行层级细分。 针对信用放款的客户、需在充分调查客户的资信状况及公司产品的市场适销程度后,定期进行信用额度审批。 在签定年度合同时,对确需放款的客户,应结合合同条款与企业的应收账款总规模及公司相关制度统筹考虑,从源头上压缩应收账款总规模。 客户使用企业提供的信用额度应在合同中约定周转期限且限制总额。
(三)企业应对应收账款分部门、分职责进行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对日常销售业务全权负责监督管理。企业销售管理部门负责对销售业务运作的日常管理。企业销售部门应负责销售业务运作的全程跟踪,确保销售货款的及时、安全回笼。
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做好:事前预防:搜集信息,建立客户档案,客户信用评审及信用放款的评估、谨慎;事中管理:将客户对账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类,对问题应收账款及问题客户界定,针对正常应收账款,问题应收账款分别制定基本收账程序;事后管理:进行管理评估分析,按时报送销售收入、价格分析、货款回笼、应收账款等资料,从而提高销售质量,控制债权风险。
六、结 论 与 建 议
企业要发展,要扩大业务,将必然出现赊销,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总是并存的,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信用政策及有效的管理,就能使应收账款风险降低、收益增加。企业对于拖欠的应收款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催收,都有利有弊,在制定收款政策时,要权衡利弊掌握好宽严界限;因为企业过宽的收款政策,会导致逾期末付款的客户拖延时间更长,对企业不利;收款政策过严,催收过急,又可能伤害无意拖欠的客户,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及劳务收入。制定收账政策要在增加收财费用与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制定的应收账款政策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应对策略 》 李春涛 商业经济 2011年第六期
2. 王晓敏《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8期
3. 《 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舒志刚 商业经济 2011年第九期